APP下载

海顿《D 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演奏分析

2021-11-14

戏剧之家 2021年34期
关键词:主部展开部呈示部

顾 军

(讷河市第二中学 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399)

一、作品的背景及风格

海顿《D 大调奏鸣曲》,于1780 年创作完成,作者是把它献给奥恩布鲁格的姐妹们的。该首作品是作者所有奏鸣曲中最动人,最热情的一首作品,在艺术创作及写作手法上更加趋于成熟,展示了作者的情感及生活态度,同时也揭露了作曲家的内心及其音乐观。

海顿主要是在宫廷工作,他写出来的作品,都是给一些王宫里面的贵族去听,供他们消遣和娱乐。作为一种背景音乐也好,作为一种观赏也好,整体的风格都是欢快和轻松的,没有那种沉重的感觉。尤其是D 大调本身的调性都非常的明朗,这个调性的色彩也就决定了该首乐曲是明亮的,愉悦的。

二、作品的结构

这是一首奏鸣曲,分为呈示部,展开部和再现部:

(一)呈示部:第1 小节到40 小节。

1.主部:第1 小节到8 小节。

2.连接部:第9 小节到16 小节。

3.副部:第17 小节到40 小节。

(二)展开部:第41 小节到60 小节。

(三)再现部:第61 小节到103 小节。

三、作品的演奏技巧分析

(一)呈示部

1.主部

右手的第一个音为短倚音。短倚音是一种装饰音,起到装饰的作用,给谁装饰呢?给它后面的音。也就是说,后边的那个音才是主角,前面是装饰性的音,所以此处的短倚音在演奏的时候,要演奏得轻快,一笔带过的感觉,不能特别刻意,这个音一定是轻轻地过渡到第二个音,它是一种力量的转移感,如果刚开始找不到这个感觉,第二个音可以不跳,弹完之后先停下来,一直到找到了这个感觉之后再跳,这样装饰音听起来也就不再刻意了。然后接着连续的一个上波音和小连线,这个二音连线,我们要使用“落”“提”方法去演奏,即第一个音是用手臂下落,第二音用手腕提起来,找到“落”“提”的演奏感觉,同时要注意第二个音的力度要比第一个音力度略轻一点,而且时值要略短一点。第3 小节又是一个小句子,这个小句子和前面有什么区别呢?前面的连线连的是正拍上,这里它把二音连线强弱位置打乱了,这就是小连线的可爱之处,可以把曲子塑造出很多特别的形象,演奏时要注意强弱移位的感觉和“落”“提”演奏技巧。第4 小节第三拍的小连线“do、re、mi、do、la”作为乐句结束,一定要处理好。第一个音要做好准备,给得重一点,最后一个音落收,给得轻一点,这一句和之前的小连线演奏上一样,用“落”“提”。

第5 小节开始为第二句,旋律和第一句很像,但是左手的伴奏织体变成了分解和弦,这个伴奏音型听起来要柔软了许多,没有第一句的大和弦那么粗犷,所以两句做好对比。还有它的装饰音和之前的不一样,这里是短倚音,前面的是上波音,第7 小节同样用“落”“提”演奏,注意由于小连线而产生的重音移位。之后第8 小节一个完全终止,主部就结束了。

2.连接部

连接部这里出现了很多跳音,我们不要去大动作的跳,在慢速的时候大跳可以,可是快速起来就不行了,整个手像抽筋了一样,而且手、手臂会很累。其实这个地方我们不用把它跳得很短,我们可以把他看成一个加重的过程,这里是一个走旋律的声部,我们只需要把它弹得清晰,把它的声音亮出来,让它的层次凸显就可以了,因此在弹奏的过程中,把那几个带跳音记号的音加重,就可以得到我们要的结果。与此同时,我们要控制好3、4、5 指,要非常独立有力量,这样才能让这个旋律呈现出来。如果没有力量,这个声音就会闷在里面,听起来不好听,没有层次,不可能出现果断干脆的效果。另外我们可以看到,这段旋律是两句高八度的重复,我们要弹出对比,第一句(第9、10 小节)由于音区的原因,我们要深沉地演奏,第二句(第11、12 小节)出现的时候它的音区变高了,我们的音量可以弱一点,第14 小节依旧重复第13 小节,我们还是要做变化处理。左手的八度(第9 小节至第12 小节第一拍)我们要注意一下,这一个八度我们要用比较深远的弹法,不是很短,而是很长,弹下去之后,尽量用好自己的大臂和手腕,一定不能拍下去,如果拍下去的话,声音一定很干、很硬,要找到大臂往下推的感觉,这个时候出来的声音才比较洪亮,听起来才能比较深远、比较低沉。但是第11 小节高了八度之后不要弹太重了,因为这里比较俏皮可爱,所以说这里音量要下来一点,但是弹法是一样的,还是用好大臂往前推,不是往下拍,更不是往下压。到第15 小节这个地方会有点困难,因为它需要左右手的一致性,也就是双手的协调性,这就要求我们左右手分手练习,熟练之后再双手结合。在练习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正常速度练习,也可以改变节奏为前附点或后附点的练习,每天十遍十遍地练,之后你就会发现手指能力的提高。最后一个和弦半终止,连接部就结束了。

3.副部

副部是和主部不一样的素材,前面的主部感觉是很坚决,很大气的。副部是一种优美的、歌唱的、优雅的,还带着一种诙谐、滑稽、活泼,和主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们要把对比弹出来,一定要注意处理上面的小连线和装饰音,右手收束时要注意“落提”。左手注意“落提”的同时,好像在回答右手的问题,遥相呼应,第22 小节开始左手一定要出来,不能模糊,要清晰,然后右手马上要接过来,左右手的旋律要做到无缝衔接。右手这一部分的跑动,指尖一定要立起来,不要趴下去,以免出不来颗粒性的声音,可以采用非连奏的弹法。第24 小节开始又重复了,我们又要有对比,第一个是强的,那么第二个我们就弱,乐谱上也标注了由f 到mf。

第26 小节开始的跳音还是不要跳得那么尖锐,那么短,只要做到突出就可以了,第26 小节要逐步渐强,第28 小节做一个持续的强,第29 小节弱。第28 小节左手出现了小连音,第29 小节左手又加了小跳音,注意他们的对比和区别。第30小节衔接要非常紧密,中间不能有缝隙,做到节奏严谨。第30 小节第一拍左手的和弦一定要给得扎实,不要从上往下拍,也不要用手腕往下压,一定把力量送到手指尖,用手指尖的力量去弹,像是把这个东西抓上来的感觉。第32 小节有一个ff 的力度标记,但是不能弹奏得非常噪,还是要有一点收敛,把声音弹到底,弹扎实就足够了。第32 小节左手这部分的八度,声音一定要弹下去,不要蜻蜓点水一样飘起来,要有反弹。第34 小节的长颤音,颤多少个都可以,没有硬性的规定,但必须严格遵循拍子。后边的旋律(第35 小节)要弱进,这个地方很像两只圆号的声音,非常通透,第36 小节第二拍出现对比,很强,很像铜管乐的声音,后边的旋律(第37 小节第二拍起)实际是前面旋律(第35 小节第二拍起)的加花,加了几个音,感觉俏皮起来了,注意左手(第37 小节第二拍起)的小句子,“落”“提”“跳”。然后第38 小节第二拍起又是强,第39 小节要控制好大手指,不要过重,要突出上边的旋律。

(二)展开部

展开部是把呈示部的材料拿到这里,发展发展再发展,这段旋律是把呈示部的素材放在了左手,右手就变成了一个伴奏。左手的装饰音很难弹,一样要用重心转移,一样是“落”“提”,右手也一样“落”“提”,先重后轻,一定要用手腕带起,尤其二音连线。到了第47 小节,这两行是全曲的难点,首先是左手非常难弹,指法变换非常大,一直在向上爬,而且非常绕,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指法,不要随意改动,并且每一次都要按照谱面固定指法进行练习,不能一次一个样。第49 小节左手第三拍开始,手指扩张的地方一定要放松,慢速练习,熟练掌握之后才能一点点提速。右手更是难上加难,他有两个层次,符杆朝上为第一声部,符杆朝下为第二声部,我们做到把上面的声部突出出来。后边第51 小节一样,都是两个层次,我们可以单独提出来进行练习。第52 小节注意渐强,第53 小节出现了很多16 分休止符,方法和前面一样,每一个都要数着拍子去弹,这里就不会有缝隙,同时还要注意对比,第一遍f,第二遍mf,继续往下走还是f,左手53 小节开始和弦要沉下去,不要飘在上面,有一种扎下去的感觉,八度也一样,大手指和五指做好支撑,然后到了颤音跟前面一样,数好拍子。第59小节右手跳跳连,第60 小节三拍开始做一个明显的渐强,为再现部做准备。

(三)再现部

1.主部

同样,我们依旧是看到了小连线、上波音、前倚音,方法依旧要注意上波音,短倚音的重量转移,小连线的“落”“提”,第一句注意结尾的收提(第61 小节至65 小节)。

第二句,注意短倚音,小连线,力度要比第一句轻一点,俏皮一点,落提跳跳。第70 小节右手四拍一样的音符,要有变化地弹奏,做渐强处理。接下来第71 小节起,十六分音符要用好指尖,注意四指的音要弹出来,不要闷在里面,要特别重视练习这一块,第73 小节注意渐弱之后又回到第9 小节起突出旋律线的地方,演奏方法和注意的地方和之前一样。

2.副部

副部又开始优雅起来,小句子注意处理好,左手要很轻快,注意贴键演奏,这样才能更好地听到右手的旋律。左手要压低手指,不能虚调,轻巧地,注意82、83 小节左右手的对话,第84、85 小节左右衔接好,清晰,注意相同的对比。89 小节起,还是要突出上面的旋律、指尖不要躺下,数拍子。第93 小节注意衔接,第95 小节左手坚决一些,第97 小节颤音在能力范围内尽力快,第98小节起注意对比,加花处理,最后一小节坚决地结束。

四、结束语

海顿是一位多产的音乐家,作品非常广泛,他的音乐特点就是把简单的主题发展到宏大,他的作品及人格必将影响我们的音乐之路。

猜你喜欢

主部展开部呈示部
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展开部和声特点的相关研究
论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中主部与连接部的三段性现象
莫扎特早期钢琴奏鸣曲中的展开部研究
浅析奏鸣曲式的戏剧性
贝多芬晚期奏鸣曲中展开部的创作特征研究
传承与引领
论门德尔松《无词歌》中奏鸣曲式结构的“返祖”与创新
鲁托斯拉夫斯基《第三交响曲》之背景结构解析
舒伯特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呈示部和声结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