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创:构建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

2021-11-13县选平 卢岩 孙萌 蒋丽

时代商家 2021年30期
关键词:非遗文创高校

县选平 卢岩 孙萌 蒋丽

摘要: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是“非遗+文创”发展新平台、新思路,能够为非遗提供优秀人才,为非遗文化经济注入新活力,让非遗文化得到创新传承。本文通过介绍非遗传承的现状,体现构建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重要性,并在了解构建困境的基础上,从政策助推、学校课程、人才培养、校企合作等方面,探索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路径,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非遗;文创;高校;孵化平台

非遗的内涵、精神展现、艺术形态等都具有独特的一面。非遗要想在现代化社会中持续发展,就需要符合现代审美要求,文创设计为非遗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让非遗变得更加新潮。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是“非遗+文创”的重要途径,平台构建中要争取国家政策的支持、学校教育的助力、人才培养的创新、多元合作发展,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及非遗传承需求,让非遗在现代技术中创新发展,展现非遗人才的“工匠精神”,逐步形成“社会肯定、群策群力、包容弘扬”的高校孵化平台品牌。

一、衰颓之景——非遗传承的现状

非遗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一种非物质形态,展现的是人的精神、文化、艺术等,是历史文化发展的产物。但是在社会的更迭变化中,由于自身、保护模式、人才等方面的制约,导致非遗传承出现一定问题。

(一)自身影响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在漫长的历史中随着人们的劳作、娱乐等遗留下来的一种文化形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精神属性与艺术形式,如无极剪纸技术、拼布技艺、雕漆镶嵌艺术等,这些都是燕赵儿女智慧、勤劳、文明的结晶。随着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审美情趣提升,非遗的独特性不能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不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影响非遗的进一步传承。其次,在非遗传承中,人们过于重视非遗创造的经济利益,忽视其真正的价值体现。

(二)人才制约

国家文化部曾统计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约50%以上超过70周岁,从这里可以看出非遗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承人面临绝迹的困境。就拿河北非遗来说,像剪纸、雕漆等技术年轻人不感兴趣,那些非遗艺术人年龄越来越大,希望自己的手艺能够传承下去,弘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但是苦于没有人继承,自身也感到非常焦虑。因此,非遗传承受到人才的制约,其传承也受到限制,非遺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三)融合问题

“非遗+文创”重在非遗创新,能够凸显出非遗的时代特性。但是在非遗与文创融合过程中,虽然国家大力支持,但是品牌缺少影响力,营销能力差;非遗文创产品的受众小,一般的消费者是游客或者收藏者,购买能力弱;非遗文创产品出现生搬硬套的做法,文化特色匮乏,缺少地方文化特色,体现不出独特性,导致消费者购买欲望不强。

二、建设之困——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困境

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作为“非遗+文创”的重要途径,应该认识到非遗传承形势的紧迫性。但是由于师资、课程、合作等方面的原因,导致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出现一定的困境。

(一)政策影响:协作机制不健全

“非遗+文创”响应国家创新号召产生,受到国家的支持,因此国家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但是由于政策的笼统性,实际实施中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导致政府、行业、高校等方面的合作不够通畅,没有完善的协作机制与平台,对非遗传承造成一定阻力。

(二)教育影响:教育机制不完善、师资水平待提升

高校文创教育发展比较晚,没有完善的教育机制,而且非遗文化也没能很好地融入各专业课程教学中;高校文创教育方面也没有构建完善的教育评价机制,文创教学改革力度不够;非遗文创设计方面的教师由于自身专业、实践的欠缺,开展文创教育实力不足,文创教育教学的质量难以保证。

(三)人才限制:人才培养不足

由于学校的教育体制问题、师资问题等,导致非遗文创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在人才培养中,文创教育没有体现全过程性,在课程设置、实践活动中不能很好地突出人才培养特性,教学改革力度不够,导致人才培养不足。

(四)合作影响:校企合作力度不足

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构建中,暂未形成校企协同培养的合力。由于政府没有针对性政策,高校没有建立完善合作机制,企业利益至上理念阻碍、积极性不高,非遗传承人洽谈不当、不能建立信任关系等原因,导致高校与各方的合作处于停滞状态。

三、新生之路——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路径

(一)政策引领:完善平台协调机制

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等方面的支持,这就需要政府政策的引领,调动各方参与平台建设的积极性,促进非遗文创发展。政府为平台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并对参与合作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技术支持等方面的政策支持,刺激行业合作的积极性,使各方力量形成合作闭环,实现合作共赢的发展效应,促进非遗文化走向深度化、现代化。

国家政策的支持首先在立法方面,制定针对非遗保护的相关法律,同时,对地方非遗文化的种类、特点、存在形式、传承人等进行深入调查、统计,将规范权下放到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非遗保护的法律法规,规范对非遗文化的调查、保护、传承、开放等方面的工作,并由地方政府部门牵头寻找非遗文创的合作企业或者高校,并根据企业的创新需求进行相对应的资金、技术扶持,根据非遗特殊内涵,保护非遗的原生态特性,提升生命活力。

(二)教育当先:完善文创教育体系

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构建的关键还在学校,通过学校的教育来促进平台的构建。首先,高校完善文创教育制度建设。设置专门管理非遗文创教育的领导队伍,统筹学校非遗文创教育发展规划,制定相应的工作制度及改革措施,领导文创工作顺利进行。同时提升文创教育师资队伍,通过校内培训、校外进修、校校交换等模式,建设高素质、高技能、多学科跨界的教师队伍,全面提升文创教育水平。

构建非遗文创教育课程体系也是教育的关键,根据学校非遗文创教育定位,制定具有特色的文创人才培養机制,有效促进非遗文创课程群的构建。首先,注重增加“专业+文化”“互联网+非遗”“非遗+财商”等方面的综合课程,非遗与财商、互联网、专业相融合,让古老的非遗在文创中体现出其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另外,学校要积极拉投资、重合作,在校内外分别构建非遗文创实践基地及研发空间,推动非遗的保护、创新、传播等,让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服务于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人才支撑:健全人才培养机制

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紧随国家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要求,“非遗+文创”人才培养机制的构建,促进非遗文化与高校教育的同步发展,促进非遗与文创的深度融合。学校课程教育方面,构建传统文化学习、创新创业理论及非遗技能培养、文创实践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非遗文创教育的认同感;在文创产品研发环节,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通过创业大赛、创新实践等活动积累研发经验,促进学生的创新拓展;在创业孵化环节,引导学生学习销售、市场调查等商业方面的知识,有效促进学生创新创业与市场需求的对接。

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各种非遗文化社团、非遗文创工作室等校园团队机构,并有效整合学校的教师资源、技术资源,为校园团队合作提供支持。在学校非遗文创导师的带领下,引导学校创新团队进行非遗创意衍生设计,在非遗文化的核心引领下,突出创意创新创业多维度协调统一,实现创新创业中的作品——产品——商品的自由“转化”,在“非遗+文创”创新衍生实践中,培养更多的非遗文创设计人才。同时,整合高校与企业非遗文创专业人才资源,在“创意衍生”的合作理念下,校企双方共同打造“以文育人”实践研发平台,培育非遗文创精尖人才。

(四)合作共建:资源整合创新生态

政、校、企合作共建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不仅促进合作共赢,还能够充分整合多方资源,创新“非遗+文创”生态。以政府为引领,高校、企业积极参与,共建“保护、传承、开发、设计、展示、交流”于一体的非遗文创产品产学研一体化平台,促进非遗文化的创新与传承。将非遗项目纳入高校课程体系,由高校文创人才对非遗项目进行解读,通过校企合作平台,对非遗项目进行文创设计,衍生出非遗新产品,促进“非遗+文创”成果转化。

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最终目标就是为了服务社会,推动非遗文化的传承。合作共建中要注重非遗文化、校园文化、社会文化的融合,促进社会文化聚合发展、高校创新创业跨学科发展,借助地方、高校、企业的优势,整合县域发展特点、非遗产业特色等生态,致力于“非遗扶贫”服务,以“非遗”为索引,将“非遗”积极融入创新文化业态,凝聚现代审美、创意设计和艺术创造,融入现实生活,活跃高端市场和创意产业,丰富公共文化并带动大学生创业就业,助力产业扶贫。

四、结束语

“非遗+文创”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承的发展必然。高校非遗文创设计孵化平台的构建为非遗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政策引领、教育当先、人才支撑、合作共建四方面促进平台建设,助力非遗文化的创新传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温鑫淼,刘宗明,李麟.基于非遗文创的品牌构建与探究——以湘西地区土家织锦为例[J].家具与室内装饰,2021(09): 55-59.

[2]孙宁,李博睿.新时代文化传承——非遗文创产品的开发与应用[J].大观,2021(07):65-66.

[3]张继荣.非遗文创产业创客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大众文艺,2017(20): 226-227.

[4]阮雪君.创客高校非遗文创产品的传承与创新研究[J].现代职业教育,2020 (13):12-13.

[5]魏旭,华天骅.应用型高校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实践[J].包装工程,2019, 40(14):204-208+223.

猜你喜欢

非遗文创高校
刘力萍文创作品
文创雪糕
《长沙茶馆文创产品设计》
铧芯文创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