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

2021-11-13刘锋张晓委

唯实 2021年10期
关键词:话语舆论评估

刘锋 张晓委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得到切实落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意识形态领域总体保持了向上向好的态势。但与此同时,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挑战依然严峻复杂,意识形态斗争有时十分尖锐。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是当前做好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迫切需要。与此同时,国内学术界对意识形态的理论建构以及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等问题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其中关于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实践抓手和有效路径的研究,主要围绕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容创新、载体平台等层面进行阐释。但总的来看,从意识形态建设的力量主体、评估标准等方面的研究亟待深入。鉴于此,需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载体、方法、标准等四个维度入手,对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的实践路径进行整体性学理探讨。

一、主体层面:优化整合意识形态建设主体力量

从意识形态建设与宣传力量主体的层面进行审视,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就是要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狠抓党政干部“关键少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着力提升党对意识形态的统领力和感召力。

坚持和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全面领导,内在地要求要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切实掌握在手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1]一是坚持党组织“把方向、管大局”的政治任务,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管理权。“把方向”就是要旗帜鲜明地把党管宣传和党管意识形态落到实处,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尖锐性、复杂性、长期性,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绝不能让领导权旁落。同时,要健全完善“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的意识形态工作格局,合力推进新形势下我国意识形态建设。二是坚持党对主流意识形态的统领,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话语权,提升新时代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当前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话语表达空前自由活跃,尤其是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信息传播呈现出迅速性、开放性、交互性等特点,互联网空间的舆论生态愈加纷杂多变。对此,党的宣传部门亟须加强党的意识形态话语内容创新、表达方式创新、载体平台建设,敢于发声、善于发声、主动发声,在舆论洪流中引领主流,切实增强党对意识形态的统领力和引领力。

各级黨的组织要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为抓手,加强意识形态阵地管理和建设力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2]一是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巡视工作安排。近些年,党中央把意识形态工作置于治国理政的战略高度,把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落实情况纳入巡视工作安排,对宣传、文化、新闻、出版等单位进行政治“体检”和全面巡视,加强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进一步促进意识形态工作责任落实。二是严格遵循意识形态建设的主管主办和属地管理原则。新时代加强意识形态建设要切实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加强党对互联网场域、高等院校、报刊等意识形态阵地的管理,各自守好自己的“责任田”,使其始终成为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主阵地,绝不给任何错误思潮和负面观点提供发酵空间。三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制度保障工作有序开展。进入新时代,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意识形态管理工作纳入国家治理框架,促使建设网络强国的战略任务转化为具体可量化的法律法规,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法治保障。

狠抓党政干部“关键少数”,着力推进新时代领导干部意识形态能力建设。一是提高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政治站位,增强其把握方向和大局的政治能力。领导干部要深刻领会和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重要论断的核心要义,增强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要加强理论武装,在学懂弄通做实党的意识形态理论上下功夫,提升自身的思想认识与理论水平,在纷杂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明辨是非,进而坚定理念信念、提高政治站位。与此同时,要狠抓实践落实,在理论落地上下功夫。领导干部要下到基层去、走到网民中间,认真聆听广大网民的诉求和建议。二是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的新形势、新要求、新挑战,增强领导干部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突出问题的能力。领导干部在意识形态工作中要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发现问题—研判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理路,在科学研判意识形态领域面临新机遇、新挑战的基础上,着力解决阻碍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突出问题,解决广大人民群众反映的现实利益问题,打通意识形态工作的“最后一公里”。

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加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在互联网场域的大众化宣传,使之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行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人在哪里,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就应该在哪里。”[3]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总数为9.89亿,位居全球第一。互联网场域日益成为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鉴于此,应把互联网场域主流意识形态建设作为工作的重点。宣传思想工作要走好新时代互联网场域的群众路线,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积极回应网民关切,把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转化为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在宣传思想工作中,要切实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实现党的意识形态供给与人民日益增长需要的有机耦合,不断构筑人民群众的精神家园,夯实人民群众的深厚精神基础。

引导互联网场域意见领袖发挥正能量,加强对社会思潮的正向引领。在社会思潮的正向引领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宣传方面,网络意见领袖发挥着重要作用,其能量不可小觑。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在互联网空间科学发声、善于发声、精准发声,是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内在要求。一是营造规范有序的网络环境,引导网络意见领袖科学发声。具体来说,要进一步完善网络立法,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提供制度支撑和法律保障;要明确网站的主体责任,在强化政府监管的同时,互联网主体要坚持依法办网、文明办网,积极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要继续完善网民实名制,让网民为自己的言论担负起应有的法律责任,真正让“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的理念深入人心。二是建立各行业、各部门有效激励考核机制,引导网络意见领袖善于发声。为引导各领域网络意见领袖善于发声、正向引领社会思潮,需要相关部门将网络意见领袖的行为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那些在互联网舆情正能量引导等层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网络意见领袖进行表彰,并形成良性运行的长效机制。三是网络意见领袖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增进意识形态认同,做到精准发声。当前,网络意见领袖要提升政治站位,增强政治引领能力与理论阐释能力,进一步丰富知识储备、筑牢理论根基,深化对重大理论和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为实现精准发声提供保障。

二、载体层面:推动意识形态传播载体深度融合

就意识形态建设的载体层面来看,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实效性,就要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意识形态传播功效的同时积极推进“三微一端”(即微博、微信、微视、客户端)内容建设,通过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增强意识形态的传播力。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挥其意识形态传播功效,创新和加强党的意识形态工作。在意识形态传播载体日趋多样化的时代,进一步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传统载体和新媒体平台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提升意识形态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一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随着互联网等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和广泛普及,网络论坛、聊天评论、视频弹幕等十分活跃,对主流舆论阵地造成一定冲击,主流意识形态面临着被消解的现实困境。鉴于此,新时代“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要推动融合发展,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4]。二是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中意识形态的渗透功能。思想政治工作要做到精准定位,客观上要求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生命线”的重要理念,自觉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为凝心聚力、凝聚共识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三是强化主流舆论在宣传思想工作中的意识形态导向功能。随着舆论环境、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化,各级宣传部门必须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做到“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从而赢得舆论主动权,坚决打赢思想舆论争夺战,进一步发挥宣传思想工作的舆论导向作用。

积极推进“三微一端”内容建设,在精准定位、议题设置、舆情分析上下功夫。一是在精准定位上下功夫。要精准分析受众的年龄与心理特点,以“三微一端”为平台推出符合受众精神文化需要的内容,增强网络新闻的吸引力,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促进网民广泛参与、互动研讨,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入脑入心、知行合一。二是在议题设置上下功夫。围绕党委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群众关心的生产生活等话题,设置一些有热度、有深度、有温度的议题,引导网民理性地开展讨论,搭建网民充分表达意见的平台。三是在大数据舆情分析上下功夫。以新闻舆论、互联网、教育、文化出版、城乡基层等各类意识形态阵地管理为重点,利用网络舆情监测技术对各大网络平台实时监测,科学研判意识形态舆情的演变趋向,突出排查各类涉及政治和意识形态安全的潜在风险隐患,防范与化解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风险。

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扩大党对意识形态的统摄力和影响力。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斗争的形势异常严峻复杂,我们不去占领互联网这一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敌人就会千方百计地渗透并占领。加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就要强化“阵地意识”,实现“舆论跟着理论走,理论靠着舆论推”的意识形态建设效果。一是建立和完善专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宣教平台。充分利用“学习强国”等平台,引导主流媒体的舆论导向,提升党对意识形态的引领力。培养专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充分调动各个领域专家学者积极性并在网络上精准发声,提升意识形态的辐射力和影响力。二是提升意识形态网络舆情的综合治理水平。打造网上马克思主义传播阵地,客观上要求切实维护互联网空间政治生态环境,壮大党的意识形态在互联网空间的舆论宣传力度。塑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实时研判互联网空间意识形态舆情动向,从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出发提高防范化解意识形态领域各种风险的能力。

三、方法層面:实现意识形态建设

方式方法的守正创新

从推进意识形态建设方法的层面进行审视,增强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的实效性,就要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宣教策略,加快构建符合意识形态传播规律和新时代要求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式转换,不断提高主流意识形态的吸引力。

坚持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相结合的意识形态宣教策略,将正面宣传与舆论斗争辩证统一于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之中。在正面宣传的同时决不放弃舆论斗争,在舆论斗争的过程中深化理论认识,坚决打好网上舆论争夺战。做好正面宣传,要把真实性视为新闻的“生命线”,对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各种不良现象要敢于批判,特别是要勇于同那些关乎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的问题进行舆论斗争。由于各种社会思潮复杂多变,多元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斗争异常激烈。在此背景下,我们必须坚守舆论阵地、壮大主流舆论,处理好主流意识形态与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之间的关系,特别是要与“普世价值”、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的社会思潮进行坚决彻底的斗争。

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从内容、技术、覆盖面等方面促使媒体融合发展,为扩大主流意识形态影响力版图、更好地传播党的声音提供强有力的媒介支撑。一是坚持以内容为根本,充分发挥传统媒体的内容优势。传统媒体要在政策解读上下功夫,推出思想性强、观点鲜明的深度报道和时事评论,进一步提升信息内容的质量。二是坚持以技术为支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充分利用人工智能、移动网络及新兴媒体等传播技术,让媒体更好地适应分众化、差异化的信息传播需求,进而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三是坚持全方位覆盖,扩大主流媒体在地域范围、社会群体、内容设计等方面的覆盖面。党报党刊应增强“阵地意识”,增加服务式、体验式的时政新闻供给和民生信息服务,使党的意识形态通过崭新的呈现形式传得开、传得广、传得更深入。

推进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方式转换,进一步提升新时代我国意识形态话语权。当前我国在意识形态话语表达方面,仍然存在“有理说不出”“传开叫不响”等多重困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推进新时代意识形态话语表达的方式转换,“实现官方话语与民间话语互联互通、政治话语与学术话语相辅相成、理性话语与感性话语融合使用、对内宣传话语与对外传播话语相互映衬”[5]。具体来说,要创新意识形态话语的建构方式与表达范式,将官方的政策语言转化为社会大众喜闻乐见的通俗语言,激发人民群众的内心共鸣,实现党的意识形态的大众化。要将党的意识形态思想的深度和理论的厚度有机耦合起来,更好地阐释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内讲好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实施精准扶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生动实践以及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成功故事;对外在坚持“中国立场、国际表达”的话语表达逻辑中勇于冲破各种社会思潮的渗透与冲击,从而发出有影响力和引领力的声音,促使西方主动了解中国、看懂中国、理解中国。

四、标准层面:完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

评估标准与体系

标准是对重复性概念和事物所作的统一规定。从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评估标准层面进行审视,就要探索与完善衡量意识形态建设具体成效的评估标准与体系,切实增强党的意识形态的说服力和影响力。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表现形态的复杂性、长期性、渐进性、反复性,内在地要求要坚持宏观评估和微观评估相结合,“坚持客观性、全面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静态与动态联系的原则,制定科学严谨的评估标准,设计切实可行的评估指标体系”[6],从而得出客观、全面、科学的评估结论。

建构宏观评估标准。建构宏观评估标准,主要是从最终目标和实际效果双重层面考察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状况。其中,对意识形态建设最终目标层面的评估,是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内在评估标准;对意识形态建设社会效果的评判,则是意识形态建设实际成效的外在评判标准。

建构微观评估标准。微观评估标准,主要是从思想价值观念、道德行为取向等角度进行建构。通过意识形态建设微观层面的评估,发挥党的意识形态对党员干部和社会大众的理想信念、人格品行、个性养成等方面的指导作用。

完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评估体系。从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和效果两个层面,完善和建构意识形态建设成效的评估体系。考察意识形态建设的过程,应从意识形态管理和教育工作的评估进行入手;考察意识形态建设的效果,应从受教育者的思想价值观念和具体行为表现、意识形态建设的社会效益和反响等方面进行评估。

综上所述,新时代要从意识形态建设的主体、载体、方法、标准等四个维度入手,通过坚持党的领导、强化主體塑造、加快载体建设、创新方法方式、完善评估体系等具体举措推动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不断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汇聚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磅礴力量。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0:21.

[2]习近平.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  更好完成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使命任务[N].人民日报,2018-08-23(1).

[3]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220.

[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3.

[5]吴琼.创新主流意识形态传播的话语表达方式[J].红旗文稿,2017(10):22-24.

[6]黄传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研究[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2:320-321.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新时代党的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提升研究”(19YJC71003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北京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刘志刚

猜你喜欢

话语舆论评估
画与理
做自己的支配者
美国在舆论重压下﹃援助印度﹄
亚太区域合作的话语消退与重新激活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地方立法后评估刍议
评估社会组织评估:元评估理论的探索性应用
360度绩效评估在事业单位绩效考核中的应用探析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