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与中国工业低碳转型
2021-11-13眭强冯亚芳
眭强 冯亚芳
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绝非轻而易举,这是涉及技术、产业、生产生活方式转型的系统性变革,也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碳排放的来源主要为:生产和制造(31%)、电力生产与储存(27%)、种植和养殖(19%)、交通运输(16%)以及全暖和制冷(7%)等,其中生产和制造的碳排放量占比最大,而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其中粗钢、水泥等产量居世界榜首,因此加快工业的低碳转型,构建以低碳产业为主导的产业体系,是降低生产制造碳排放,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而工业的低碳发展和转型升级离不开金融的支持,引导金融“活水”流向工业尤为重要,伴随着绿色发展需求日益增长以及绿色资本配置效率较低的现状,绿色金融应运而生。以绿色资本为载体,实现低碳发展理念向社会经济运行过程的传导,才能实现工业的低碳转型。
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中国高度重视绿色发展,积极对接全球发展理念,也在国内积极推进绿色转型,并且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绿色金融的发展对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作用,国家绿色金融市场和体系的建设与政策密切相关。绿色金融政策的制定见证了我国绿色金融从萌芽到初具规模,然后进入全面推进阶段这一过程。
(一)我国政府绿色金融政策演进
1.萌芽阶段(2007—2011年)
银行业金融率先以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为突破口,提出了通过信贷等手段加速高污染、高能耗企业退出,预防环境风险的理念。环境责任保险、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已经进入政策视野,但是包括绿色金融乃至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等概念在这一阶段都未被明确地提出,现阶段的政策主要聚焦负面现状的改善,而非借助金融的力量引导环境、经济和社会实现绿色发展。
2.起步阶段(2012—2015年)
随着绿色经济、绿色增长等理念的提出和被大众广泛认可,“绿色”和金融之间的关系开始紧密。这一阶段,《绿色信贷指引》《绿色债券支持项目目录》《绿色债券指引》《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等具体的指导性文件相继发布,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正式启动,主流的绿色金融工具得到明确,运行规则逐步建立,但是各绿色金融组成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没有实现系统化发展。
3.全面推进阶段(2016—至今)
这一阶段,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思路得到政策层面的支持,各种绿色金融工具和税收、财政以及环境等政策的金融体系也已设计完毕,并已经引导经济发展向绿色转型。绿色债券市场蓬勃发展,结构不断完善,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启动在即,随着绿色金融的理念在经济发展中得到更多的认可,金融系统在环境、社会和经济协调可持续的绿色发展中应当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
截至2020年末,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资产质量整体良好,绿色贷款不良率远低于全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绿色债券尚无违约案例。
1.绿色贷款
2020年,绿色贷款持续增长。据中国人民银行统计,截至2020年末,全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1.95万亿元,在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中占6.9%,比年初增长20.3%,全年贷款增加2.02万亿元。分用途看,基础设施绿色升级和清洁能源产业贷款余额最高,分别为5.8万亿元和3.2万亿元,比年初增长21.3%和13.4%,合计余额占比为74.94%。分承贷主体看,单位绿色贷款占比为99.6%;个人绿色贷款占比虽然较低,但比年初大幅提高56.1%,显示出良好增长潜力。分地区看,东部和中部地区绿色贷款增速较高,分别为23.5%和26.6%,比全国平均增速分别高3.2和6.3个百分点;西部和东北地区增速较低,分别为14.5%和12.4%。分机构看,中型和小型银行绿色贷款增长较快,比年初分别增长25.5%和22.4%;大型银行绿色贷款增长20.6%。
2.绿色债券
近年来,中国债券市场对于绿色产业的整体支持仍保持高位,2020年,境内外发行绿色债券规模达2786.62亿元,比上年下降869.52亿元;境内外绿债累计发行规模11313.7亿元,比上年下降3656.14亿元。
图1 2016—2020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亿元)
2020年尽管受疫情影响,中国境内外发行贴标绿色債券规模比上年有所下降,但境内外绿债当年发行数量比上年增加17只,境内外绿债当年发行数量为239只。
图2 2016—2020年中国境内外绿色债券发行数量(只)
近年来,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迅速,发行量和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创新产品不断涌现。2020年因疫情影响,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为1961.5亿元,同比下降19.57%。绿色债券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因疫情影响,普通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有所下降,共发行192只,同比增长17.79%。
图3 2016—2020年中国普通贴标债券发行规模和数量(不含资产支持证券)
从境内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规模来看,中国在清洁交通方向投资规模最大,规模为628.76亿元;其次是清洁能源,规模为357.95亿元;再次是多用途方向,规模为251.10亿元。
图4 2020年境内绿色债券募集资金投向规模(亿元)
3.绿色保险
数据显示,2018至2020年保险业累计为全社会提供了45.03万亿元保额的绿色保险保障,共支付赔款533.77亿元。其中,2020年绿色保险保额18.33万亿,较2018年增加6.30万万亿元,年均增长23.43%;2020年绿色保险赔付金额213.57亿元,较2018年增加84.78亿元,年均增长28.77%。
4.绿色PPP
2020年,尽管由于疫情影响,第一季度新入库绿色PPP项目数量及投资额相比2019年同期有所下降,但从第一季度末开始,随着企业陆续复产复工,具备逆周期调节、托底经济且挖掘经济增长新动能的补短板基础设施和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无论是补短板涉及的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项目,还是新型基础设施涉及的城际轨道交通、绿色数据中心,均属于绿色PPP项目范畴。因此,在中央引导、地方推动下,2020年绿色PPP项目数量和投资规模不断增长,且落地项目持续增加,落地率与总体落地率差距不断缩小。同时,财政部持续推进PPP项目库退库工作,推动绿色PPP高质量发展。受资金问题影响,部分绿色PPP项目被迫终止。
绿色PPP项目数量继续保持平稳增长,占比小幅增加。从绿色PPP项目数量看,项目数量保持平稳增长,截至2020年末,累计绿色PPP项目数量达5826个,较2019年末新增410个,增加7.57%;绿色PPP项目占比进一步上升,从2019年末的57%提升到58.1%。
图5 2020年绿色PPP项目数量及占比
绿色PPP项目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额占比保持稳定。从绿色PPP项目投资额变化看,截至2020年末,绿色PPP项目总投资额增至56206亿元,较2019年末新增4532亿元,增长8.77%;投资额占比保持稳定,截至2020年末,绿色PPP投资额占比达36.3%。
图6 2020年绿色PPP项目投资额及占比
绿色PPP落地项目持续增加,落地率与总体落地率差距不断缩小,直至持平。截至2020年末,落地绿色PPP项目累计达到3993个,较2019年末新增546个,增长15.84%。在中央引导、地方推动下,随着PPP市场日益成熟、绿色项目质量不断提升,叠加流动性充裕、利率下行、货币适度宽松的信贷环境,2020年绿色PPP项目落地率不断增加,与总体落地率差距不断缩小,到2020年末PPP项目落地率升至68.5%,与项目库平均落地率持平。
图7 2020年绿色PPP落地项目数量和落地率
5.碳排放交易
2020年,试点碳市场年成交额为21.5亿元,较2019年增长3%;碳交易年平均成交价格为28.6元/吨,上涨25%。从2013年到2020年底,我国碳市场配额现货累计成交4.45亿吨,成交额104.31亿元。
从我国2014—2020年碳交易市场成交量情况来,成交量整体呈现先增后减再增的波动趋势,2017年我国碳交易成交量最大,为4900.31万吨二氧化碳当量;2020年全年,我国碳交易市场完成成交量4340.09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同比增长40.85%。
图8 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量
从我国碳交易市场的成交金额变化情况来看,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仅在2017年、2018年有小幅度减少。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成交额达到了12.6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了33.49%,创下碳交易市场成交额新高。
图9 2014—2020年我国碳交易市场配额成交金额
二、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问题分析
目前,我国绿色金融市场蓬勃发展,取得了一定成就,但还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后,加快完善绿色金融市场,解决绿色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助力我国工业低碳发展就变得更加紧迫。
1.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匮乏,市场尚不完善
自我国重视绿色发展,努力建设绿色金融市场以来,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体系不断完善,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保险不断推出,碳排放交易市场自试点以来也取得积极成果,但是我国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还是较为匮乏,无法满足多层次、多类型的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已经积极推出相关的绿色金融产品,但和欧美发达国家之间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绿色信贷仍然是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主力军,然而,绿色债券、绿色保险等发展相对缓慢。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即将启动,而世界最大的碳排放交易市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市场自2005年1月已经开始交易,并且已经取得较大成绩。2020年相对1990年欧盟排放减少20%,欧盟20%的能源来自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提高20%。我国的碳期货及期权等衍生工具市场几乎是空白,而在欧盟的碳交易市场中,碳期货和碳期权的交易量是现货成交量30倍左右。
伴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国家“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不断推进,产业低碳转型也不断推进,对绿色金融产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但是现有绿色金融产品的种类还不足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我国的银行已经开始积极尝试,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推出符合其需求的綠色金融产品。江苏银行针对灵谷化工有限公司资金相对薄弱加上没有互保或过渡性担保等强担保措施的特点,通过专业化的支撑,带着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的愿景,给予灵谷化工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灵谷化工以未来建成的项目资产作为抵押担保,通过项目贷款的形式获得资金支持。根据企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创新绿色金融产品,为企业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有助于其低碳转型。但是,现有的绿色金融产品种类偏少,整体上无法满足我国企业低碳转型的需求。
2.信息披露机制不完善
目前国家已经将节能减排指标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但是我国并未建立完整的信息披露机制。对于企业而言,信息的披露是解决外部性效应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工具。企业及时披露环保信息不仅是遵守法律法规的必要规范,也是对外传递企业保护环境、宣传企业的良好机会。优质的企业及时披露信息能够获得资本的青睐,从而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而对于高污染的企业,及时披露信息会促使外部压力倒逼企业进行低碳转型。但是企业的环保违规信息容易出现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很多企业会隐瞒关键性的信息或者对披露的信息进行简单处理,2014年至2017年,山西三维因严重环境污染行为受到当地环保部门七次行政处罚,山西三维在日常生产经营中还存在多次排污超标的情形。但是,山西三维在2014—2017年半年度报告和年度报告中未如实披露上述信息。这一行为会增加第三方评估机构的工作难度,金融机构或者投资者不能清晰了解企业的情况,进而降低资源配置效率。
3.缺乏专业绿色金融人才
自绿色发展概念的提出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目前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现在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大约占全球市场的三分之一,但是我国的绿色金融人才还是处于紧缺的状态,绿色金融的人才区别于传统金融人才,绿色金融人才既要懂金融也要懂环保,比如做绿色金融认证评估,首先要评估是否属于“绿色”,对环境影响如何,然后再看经济表现、金融收益,二者需要综合评估。因此绿色金融的人才培养还需要一个过程。
4.绿色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不够
目前我国的绿色贷款余额近12万亿元,存量规模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8132亿元,居世界第二。但是绿色信贷在我国金融市场中占比还是很小,产品涉及范围有限。从市场深度方面来看,目前我国的绿色金融主要集中于银行,其中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是我国最早采纳赤道原则的金融机构。从市场广度方面看,获得金融机构绿色融资的企业绝大部分是国有或者大型企业,用于中小企业的绿色信贷则很少,上市企业是获得融资的主要成员,由于发债存在一定的融资约束与监管约束,发行绿色债券比普通债券需要更严格的标准和要求,民营企业与中小微企业较少参与绿债发行融资,民营与中小微企业相比国企缺乏信用评级优势,从2020年绿色债券的发行利率也可以看出,国企绿债发行人普遍信用资质较好,发行利率和发行成本较低,且近年来绿债违约率显著低于同期限的普通债券。
三、对策建议
1.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完善绿色金融市场
金融管理部门积极支持市场主体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工具和业务模式,切实提升其绿色金融业务绩效。政府应采取税收政策、财政贴息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为工业的低碳转型提供新的绿色金融产品,对发展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金融机构进行定向降准,以提高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的效率。
2.金融科技助力信息披露
我国应当建立统一完整的信息披露标准和机制,强制要求企业准时披露相关信息,明确各企业披露信息的频率,确定企业披露信息的范围和要求,保证信息披露的透明度。金融机构可以积极研发和引入区块链技术,利用区块链技术的信息可靠、不可篡改、可追溯等特点,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透明度和深度广度,为金融机构发展绿色金融和提高绿色金融服务的有效性保驾护航。
3.大力培养绿色金融人才
大力培养绿色金融专业人才,提高绿色金融人才储备,为绿色金融发展提供支持。一是支持高等学校培养人才,要加强高校金融专业建设,鼓励高校开设绿色金融课程,加强绿色金融学术研究,增加高校学生课外实践机会,培养兼具理论和实践经验的绿色金融专业人才。二是金融机构开展岗位培训。金融机构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引进专业素质较高的员工,并进行能力素质的培养,使其能够了解绿色金融知识,并将所学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三是派遣人员去绿色金融发展较好的国家或地区进行学习交流,通过与高水平地区接轨,推动我国绿色金融发展水平和增加我国绿色金融人才储备。
4.提升绿色金融的广度和深度
民企和中小企业是我国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需要出台针对民企的绿色金融支持政策,鼓励民企开展绿色项目与绿色转型。我国应当鼓励民营企业发行绿色债券,积极推动金融机构创新绿色金融产品,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以防金融风险的出现。我国还可考虑资产支持证券的“曲线救国”的方式,或者设立绿色基金,吸引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项目,拓展原有只靠银行融资的渠道。
参考文献:
[1]翁智雄,葛察忠,段显明,龙凤.国内外绿色金融产品对比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5(6):17-22.
[2]王凤荣,王康仕.“绿色”政策与绿色金融配置效率——基于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J].财经科学,2018(5):1-14.
[3]马晓明.碳排放与碳金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1.
[4]赵峥.绿色发展与绿色金融——理论、政策与案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7.
[5]雷汉云,王旭霞.环境污染、绿色金融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统计与决策,2020(15):18-22.
[6]Scholtens B.Finance as a Driver of 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6(1):19-33.
〔本文系江蘇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EYC00 6)阶段性成果〕
(眭强: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博士;冯亚芳:中共江苏省委党校讲师、博士)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