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悟情感 发展素养
2021-11-13陆谦
陆谦
摘要: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表现心灵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的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以及丰富的意象来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重点品味语言,通过朗读体悟情感,通过点评获其精要,进而诵读,加深理解,提升品位,培养高雅性情。
关键词:诗歌教学 品味语言 体悟情感
现代诗歌本身内容的丰富性及含蓄性,造成鉴赏过程中诗歌主题的多元性,使不少教师觉得教学起来没有把握。笔者开始也觉得很困惑:一首诗歌写的是什么,自己都难以理解,何况是学生呢?所以现代诗歌看似简单,其实很难把握教学的方向。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课改形势下,如何顺利进行初中阶段的现代诗歌教学呢?下面笔者就结合七年级上册课本所选的新诗谈一谈浅见。
一、朗读,走进诗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因此要把读放在诗歌教学的首要位置。我们在诗词教学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朗读。对于一首诗歌,首先要引导学生掌握如何去读。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诗歌的韵律之美,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意境,开启诗歌学习的大門。
根据初中生读书的特点,尤其是针对处于现代诗歌学习入门阶段的七年级学生,笔者在诗歌教学中,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诗歌朗读的训练、指导,采取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学生自由读、男女生分读、齐读、配乐朗读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另外,笔者还通过试着为诗歌划分节奏,揣摩诗歌的感情基调,想象诗歌中神奇的想象,来充分提高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在朗读中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整体感受能力。
如在教学《黄河颂》时,首先试着让学生去划分节奏,去体会重音,去读出初步的情感,去感悟大概的内涵;再让学生在形象的画面和《黄河大合唱》的配乐朗诵中感受作品抒发爱国情感、赞颂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主题。朗诵比赛是增强诗歌朗读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可以设计一个专题,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准备,然后开展相关的比赛,使学生爱上诗歌。
二、品读,赏析语句,欣赏诗歌的形象美
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在重视语文人文精神挖掘的同时,体现语文的工具性。笔者认为,语文课要实现人文性和实用工具性的高度统一。语言凝练、清新、自然明快,是现代诗歌的魅力所在。学生通过语句的品读,品味语言,充分领悟诗歌魅力,提高语言表达和诗歌鉴赏的能力。这是我们诗歌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
如《黄河颂》的“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的铁臂”一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千万条臂膀比喻黄河的支流很多,突出她的庇护作用。至于点拨指导学生进行语言品味,可以在诵读的基础上,进行简单有效的换字或删字。如诗的第五节中“用你那英雄的体魄,筑成我们民族的屏障”一句,“体魄”能否换成“身躯”?为什么?品词酌句法不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诗歌语言的凝练、含蓄,形象而又准确,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形象的优美。
三、赏读,发挥想象,感受诗歌意境美
根据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教师要把培养学生想象、联想能力,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作为初中语文现代诗歌教学的主要内容。意境是诗人造象立意所达到的艺术境界,读者发挥想象能走进诗中体验诗歌创造的优美广阔的意境,领悟诗意。如《黄河颂》用一个“望”字领起下文对黄河具体形象的描绘,虚实结合,向读者展现了母亲河的壮丽形象。如:“黄河滚滚,奔向东南,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作者用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把黄河雄浑壮阔、气势磅礴的美展现了出来,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其在脑海中形成动感的画面,从而体会黄河之壮美。在赏读中可抓住关键词“滚滚、惊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浊流、九曲连环、劈成”等来欣赏黄河的形象之美,进一步领略诗歌的意境美。
四、诵读,穿越时空,领略情感之美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是凝练作者思想感情的语言艺术。无论是对全诗内容的整体感知,还是对诗歌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理解和作者所抒发感情的体会,抑或是对作者所采用抒情方式的分析,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读,特别是诵读。学习欣赏诗歌,如果能够超越时空,与作者的感情思想产生共鸣,也就达到了诗歌学习的最高境界。
诵读诗歌要建立在欣赏诗歌的基础上,从赏读诗歌的意象开始,抓住诗歌的主要意象,再联系作者写作的时代背景,反复诵读。穿越时空,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就可以轻松领略诗歌意象中融入的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
如《黄河颂》这首诗歌的意象就是黄河。而黄河的形象内涵却是丰富的,她不仅仅指这条河本身,更代表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和品格,诗人赞美黄河,其实是在赞美我们的民族精神:中华儿女为祖国的独立自由与解放,浴血奋战,不怕牺牲,坚强勇敢,义无反顾的斗争精神、拼搏精神、奉献精神。只有通过不断的诵读,了解诗歌诞生的背景,才能真正了解诗歌的精神内核,体悟作者强烈的爱国之情。
诗歌是语言的最高形式,是文章的最高境界。在教学过程中要把品味语言、领悟感情,作为教学的重点难点来处理。学生通过朗读体悟情感,通过品味语言获其精要,通过诵读,加深理解,提升品位,形成一种素养,成为富有高雅性情的时代新人。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8年最新修订版)[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dba4d7e0102yrpj.html.
[2]魏天无.现代诗歌文本解读的整体性[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2bc34f0102e9a/.html.
[3]雷斌.现代诗歌的文本细读与想象性体验[J].语文学刊:高等教育版,2012(4):41-43.
责任编辑:黄大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