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财经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高职财经人才培养研究
2021-11-13邓梅梅
【摘 要】本文阐述“1+X”证书制度的意义以及财经领域智能技术应用发展的意义,针对高职财经专业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智能财经背景下基于“1+X”证书制度的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改革策略:重新制订智能财经背景下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架;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课证融通;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促进人才的培养。
【关键词】“1+X”证书 财经专业 职业能力 保障机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27-0034-03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在人类社会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智能财经打破了人们对传统财经专业人才的认识,也对其提出了新的技能要求。“1+X”证书是教育部职教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X”证书可以将智能化引入学校,财经专业人才在掌握传统的财经技能外,还需要掌握智能化的财经软件应用。
2019年1月,教育部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提出了“1+X”证书制度,这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新方向。“1+X”证书制度将学历证书和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相结合,共同形成现代职业教育新体系,二者互相融通。“1+X”证书制度将职业技能培训融入学校教育活动中,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掌握社会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有效缓解社会的结构性失业。
一、意义
(一)“1+X”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产教融合
“1”是指学历证书,由教育部颁发;“X”是由企业根据社会需求开发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因此,“1+X”证书制度把企业引入学校,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紧密联系,二者共同合作,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学校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基础上,推进专业技能培养符合社会现实的需要,把专业课程和技能要求进行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产教融合。
(二)“1+X”证书制度有效促进中高本教育衔接
中职、高职、本科教育普遍存在招生专业不一致、目标培养不统一的问题。不同层次的课程设置不一致,课程体系也不系统和规范。由于这些问题的存在,高职和本科教育很难做到无缝衔接。企业开发的“X”证书,一般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这三个等级,可以将这三个等级相对应地引入中职、高职和本科各层次教育,进而形成一种渐进式的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1+X”证书制度在学历教育的基础上,通过把职业等级证书融入各教育层次,使各个层次教育有机结合,有效促进中职、高职、本科衔接,使中职、高职、本科学生能够顺畅完成职业教育。
(三)“1+X”证书制度有利于学分银行建设
“X”证书是企业根据社会所需而设,能够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掌握相应岗位的技能要求,促进学生就业和缓解社会结构性失业。一方面,學生可以根据未来工作的需要,选择考相应的“X”证书;另一方面,职业学校可以根据专业的培养目标,引入相应的“X”证书。为了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证书的培训和考核,可以建立学分银行,并且将学分银行跟学生的毕业进行直接挂钩。学分银行可以根据学生所获得的证书进行学分的折算,比如财经类学生通过大数据财务分析师初级能得到2个学分,通过中级则能得到4个学分。“X”证书制度对学分银行的建立提供了有效途径,促进了职业院校的发展。
二、问题
(一)专业培养目标不明,中职、高职、本科教育衔接不畅
主要表现在专业课程理论与实践没有紧密相结,理论占主导,实践占次要,实际问题的解决缺乏逻辑性,专业课程的理论性特点仍然比较强,与实践指导理论的职业教育理念还存在较大差距。高职财经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和中职学校没有太大的区分,导致课程设置重复,没有形成一个渐进式的衔接模式,与本科教育的衔接更是存在问题。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学生在中职学习“金融学基础”“基础会计”“商业银行综合柜台业务”等课程,到了高职仍然在学。中职、高职、本科学科存在重复设置,在学科教育上没有形成一个渐进式的教育模式,导致学生厌学,知识得不到提升。归根到底是专业培养在各个层次不明确,专业定位不精准,导致中职、高职、本科不能形成渐进式的衔接。
(二)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单一
以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为例,金融系和会计系的学生无论是中职还是高职,所掌握的技能几乎是一样,比如五笔输入法、传票、银行柜面业务与点钞,职业技能简单,没有新的突破,导致学生厌倦技能学习。理论知识与技能没有实现有效融合和衔接,没有将理论知识转成职业能力,与社会所需的综合性职业技能存在很大差距。
总体来看,现在的财经专业人才所掌握的职业技能还是停留在传统技能,也就是人工操作比较多,智能化知识几乎没有引入人才培养中。据已开发的两个财经类“X”证书来看,都是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掌握复杂和多样的计算机技能知识。中联集团开发的智能财税,把制作票据、会计做账和申报纳税形成一体,需要学生不仅掌握专业知识,还需要掌握综合的计算机知识;北京首冠教育集团开发的大数据财务分析师,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财务相关的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和数据加工、数据分析的全方位的知识。总之,现在职业院校财经专业学生职业技能仍比较传统和单一,不适应社会智能化的要求。
(三)课程设置与智能财经发展趋势不一致
现在职业学校依然将银行综合业务知识、基础会计、财务分析、税收、统计学等作为财经专业主要教学内容,与智能财经技术没有有效融合,没有将智能财经引入新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模块。比如由首冠集团开发的大数据财务分析师和中联集团开发的智能财税,学生在培训考核此类证书时感觉很难,主要原因是他们所学的理论课知识不能与智能化相结合。智能化财经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计算机应用知识,能够具有分析计算机数据指标的能力。
智能财经即计算机在财经领域的使用,现代的财经业务操作替代传统的操作方式,智能财经的一个关键作用就是使财经工作变得更高效和高质量。“X”证书则是智能财经的一个重要应用,通过让学生考取“X”证书来培养智能财经技术人员。但是通过以上存在的问题来看,智能财经要在财经领域不断发展和深入,职业学校必须要进行相应的改革,使财经专业人才能够在校就具备智能财经技术,促进财经专业人才的就业,解决社会的结构性失业问题。
三、策略
(一)重新制订智能财经背景下财经类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
以财经领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为背景,结合社会对财经人才的需求进行调研和需求预测,职业院校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所需求的职业能力相适应。人才培养整体目标是“社会环境、行业标准、企业要求、不同专业岗位设置要求、人才培养目标与定位、专业适用和课程设置”。以教育部制定的财经专业教学标准为主导,结合教育部已发布的“大数据财务分析师”和“智能财税”两个“X”证书作为指导依据,融合财务分析、基础会计、票据知识和统计学,形成融合智能财经技术的财务人才培养体系。
(二)人才培养课程体系以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为核心构架
智能财经技术是多门学科交融的技术集合,如财务分析、基础会计、税收理论与实务和统计学等,简单重复的工作慢慢地由计算机技术来替代,人逐渐成为财务问题的规划者和决策者,不再是传统的操作者和执行者。在智能财经的背景下人才不仅需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将专业知识与计算机应用结合在一起,确保数据加工、分析与决策过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职业能力是指与职位或工作岗位相关的能力,它包括岗位所必需的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和分析能力等。由于智能财经技术的复杂性和交融性,智能财经领域需要财经人才具备综合的知识,才能在相应的环境下进行职业活动和完成职业任务。
理论知识的掌握、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目标,三者是一个有机统一体,相互促进和相互影响。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积累,有助于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同时,职业能力的形成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又能够使人获得更多的理论知识,有利于知识结构的不断优化,促进能力和素质的不断提升。因此,在构建课程体系时知識、能力和素养都要考虑,缺一不可,不能在课程模块只重知识而不重能力和素质,课程模块的设计应该将知识、能力和素质融合在一起。
课程体系中,专业知识是能力和素质形成的基础,项目或课程模块中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而且还要培养学生具备必要的职业能力。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培养学生数据加工与分析、计算机操作的综合应用能力,并将二者有机结合形成财经领域的智能化数据加工与财务分析能力。在整个人才培养体系中,始终坚持基础知识与职业能力的培养,形成“专业知识—职业能力—素质”为一体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三)加强校企合作,积极推进课证融通
课证融通指将专业课程与“X”证书的职业技能要求相结合,形成新的课程教学,即教学内容与“X”证书的职业能力需要相结合。新的教学内容与模块不仅融入数据加工、财务分析和基础会计等内容,也要融入计算机技术、可视化作图等内容,即数据加工、财务分析、基础会计与信息化技术进行有机整合。
开发基于大数据财务分析、智能财税等“X”证书职业要求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把职业标准中要求的技能和知识相结合,引入新的课程内容和教学项目中,形成基于职业要求的教学项目和课程模块。也可以将智能化的职业能力与顶岗实习和毕业设计环节相结合,掌握智能化职业能力的学生可以到校企合作的企业中实习,把在校掌握的能力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够激发学生获证的积极性。学生通过在企业实习,将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相结合,形成基于智能技术的数据加工及财务分析等职业能力,满足企业相应岗位的职业能力需求。
(四)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保障机制,促进人才的培养
1.企业、“X”证书开发单位与学校相互配合
现阶段,许多职业院校没有形成一套成熟的校企合作机制,学生所掌握技能与社会需求没有完全适应,使社会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1+X”证书制度的实施可以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企业可以开发所需要的“X”证书,并由企业进行考核和颁证,学生获得“X”证书便可以得到该企业的认可。职业院校推行“1+X”证书制度,一定要与企业形成协同育人的机制:一是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企业所需的“X”证书。学校设置职业标准的课程内容,实现课程与职业标准相结合,使人才的供给与需求相适应,课程内容随着“X”证书的职业标准而变化。二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建立学生实训和实习平台与基地,使学生能学以致用。学校进行学生专业知识的培养,企业进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提高校企合作资源的有效性、优化使用校企资源,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三是建立优质的“X”证书培训师资团队。建立学校教师参与“X”证书培训的奖励机制,鼓励学校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同时,可以让企业的技术人员充当兼职培训讲师。学校和企业教师相互沟通和学习、共同提高,才能保障优质高效的教学实施,培养企业所需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2.建立学徒制和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模式
由于智能财经技术存在多学科的交融性,该领域的职业能力表现非常复杂,需要财经人员掌握多维度的技术知识。其中,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和模仿来获得技术知识。所以,学生与教师建立长期稳固的师徒关系,通过长时间的观察学习和模仿,获得师傅的技能知识。
现代学徒制与传统学徒制不同,传统学徒制只是简单的模仿,而现代学徒制引入现代教育理念,将传授知识、技能和方法融为一体,实现知识和技能的相结合。订单班是按照企业的要求进行人才培养,与现代学徒制不同的是订单班的教学大多由学校教师进行。现代学徒制和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标准都是依据企业的要求,这两种人才培养模式都促进了校企合作,以培养社会实际所学人才为导向,越来越成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式。
大数据时代,智能财经的发展是大势所趋,现代职业学校的财经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着新的诸多挑战。“1+X”证书制度促进了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是加强校企合作、促进产教融合的催化剂。智能财经在财经领域的应用给现代财经专业的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对他们综合素质的要求更高。总之,智能财经是适应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促进现代财经技术应用行业培养出高素质和高水平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在“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求职业学校的财经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改革,在培养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设置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进行精准的专业定位,加强校企合作,形成校企和社会协同育人的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徐国庆,石伟平.中高职衔接的课程论研究[J].教育研究,2012(5).
[2]顾晓滨,刘晓棠.对“1+X证书制度”的思考与建议[J].对外经贸,2019(3).
[3]孙善学.对1+X证书制度的几点认识[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9(7).
[4]柳燕君.构建“能力递进、纵横拓展、模块化设置”的中高职课程衔接模式[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7).
注:2021年广西中青年课题“1+X证书制度下促进广西财经类高职院校产教融合的研究”(2021KY1496)
【作者简介】邓梅梅(1983— ),女,桂林人,广西金融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与研究。
(责编 黄桂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