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 新三峡 新生活
2021-11-13田宗伟孙钰芳王芳丽黎明编辑王芳丽吴冠宇
◎ 文 | 田宗伟 孙钰芳 王芳丽 图 | 黎明 编辑 | 王芳丽 吴冠宇
从重庆的巫山到奉节,从云阳到万州,再到湖北的秭归,原来大山阻隔、土地贫瘠的三峡库区两岸改变了模样——山坡上满是黄澄澄的橙子、青翠的李子;镇子里有了民宿、酒吧、KTV、农特产品店;村民们不再只是守着几分薄田里有限产出的土豆、红薯,他们开始有了自己的产业,农家乐、果树种植、物流、电商正热火朝天……山村的日子就跟这长江两岸的风景一样越来越美,人们的生活好似这满山的橙子,越来越甜了。
张兴银 敢问致富路在何方
巫山好,历代文人歌咏不休,仅是路过便一眼千年,惊叹不已,留下多少隽永诗篇。
在巫山县曲尺乡甘源村土生土长的张兴银眼里,如今的巫山更美。烟雨朦胧、云山雾海是惯见的景色,倒觉不出有什么特别,最令他津津乐道的是漫山的橙子和脆李。
春天漫山遍野的李子花,挤挤攘攘,莹白胜雪;另外三季橙子长挂枝头,像一个个庆祝丰收的小灯笼。巫山一年四季花果飘香,山里人住的是“江景房”,赏的是巫山景,世外桃源也不过如此。
2004年,由于三峡工程第一次蓄水,张兴银家的十亩地都淹没在135米水位线之下。庄稼没了,他们拿了淹地补偿款,开始在更高的位置垦荒,一个个山头都被开发成农田。
蓄水以前,张兴银家种的是土豆、玉米等粮食作物,“吃饱饭是最大追求,根本不敢想挣多少钱”。但是农田变荒山,土质已经不适合种粮食了。以前江边的地是泥沙淤积而成,历代耕耘,松软肥沃;荒山上却是石头多,泥土都是贫瘠的黄泥巴,移民们必须另寻出路。
张兴银的父亲是甘源村的老村支书。当时政府组织移民出去考察,探寻新的发展方向。他发现有些地方种橙子、李子,比粮食价格更高,销路更好。可村民们不敢尝试,橙子、李子也能卖钱?那才值几个钱,够养活一家人吗?
原来,甘源村家家户户都会种几棵 果树,只供自家吃,吃不完的拿到乡里卖,也不是什么稀奇货物,顶多值个几毛钱一斤。照这个价格,大规模种果树,村民心里都在“打着鼓”。
见乡亲们不为所动,张兴银的父亲决定自己先干。他带着自己的三个儿子一起种,一起探索销路,几年后终于打开局面,成为移民中最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村民们见种果树能赚钱,纷纷向张兴银家“取经”,很快橙子和脆李种植成为甘源村的主要产业。“父亲在世时,为移民致富操碎了心。现在的日子越来越好,可惜他看不到了。”
如果说张兴银的父亲,是甘源村移民致富的问路人,张兴银则是思索着怎样把这条路走得更宽、更远。网络还不发达时,他和几个村民把橙子、李子拉到重庆、成都去卖,决不让村里的果子滞销。电商兴起后,他又让儿子积极参加乡里组织的电商培训,并将家里装修成民宿,结合村里的旅游码头,发展乡村旅游经济。
“现在甘源村家家户户年收入几十万”,张兴银虽是最早富起来的一批移民,但随着甘源村果树种植的普及,从不乏后来居上者。橙子最低6元一斤,脆李更是10几元一斤,张兴银家种了3亩多橙子,6亩多脆李,每年光卖果子就有20多万元收入。每年做生意把果子卖到外地,还能收入10多万元。
“树挪死,人挪活,移民真没有移错”,甘源村虽然“藏”于巫山深处,但“酒香不怕巷子深”,仅靠卖果子,深山里也隐藏着不少“百万富翁”。
刘从海“若没有三峡工程,哪个能有现在”
村民帮着打包脐橙
刘从海赶往码头接货
刘从海是奉节县安坪镇三沱村的一位三峡移民,现在是他们村京东快递的总代理,也是这个村的致富带头人。见到他的时候,他正同五六个乡亲一起在进行脐橙装箱。
“脐橙丰收了呀!祝贺你!”
“快,进屋里坐。”刘从海语速特快。
我刚一坐下,话还没打开,他电话来了。
“对不起,今天电话有点多。下午顺丰的车要来装橙子。”
“今年你橙子能卖多少钱?”
“现在摘了一部分,两万多斤,卖了10万多块,挂在树的还有三万多斤,按现在这个价大概还能卖10万块。”
“这么多橙子,你有多少地啊?”
“我自己的责任田有7亩,又租了人家7亩多,光我自己的地里长不出这么多橙子。”
“物流那一块你一年有多大收入?”
“疫情期间,我们村只有京东、顺丰两家进来,其他快递都不进来哒,我是我们村的京东代理,京东每件又比顺丰便宜两块,所以生意好,走的量大,赚了点钱。今年上半年,在物流上挣了十几万块钱。搞快递这么多年,其实也就是今年赚的最多。”
“你怎么想到做物流的呢?”
“我是我们村里比较早玩微信的人,2014年时我把卖橙子的消息往在朋友圈里一放,一天抵我平时一个月,没想到效果那么好。第二年我就开始做物流了,做我们村圆通、京东的快递业务收货发运,去年我成为我们村的京东总代理。”
刘从海的房子三层楼,地面至少也是一百多平方,砖混平房,房屋前后左右都是橙子,红红的果子挂在密密的绿叶中间,鲜明亮眼,逗人喜爱。
“移民搬迁前你的房子是啥样的?”
“瓦房,那时全村都是瓦房,有扬尘,一吹风,到处飞灰的,下雨呢,风一吹还钻得进来雨。”
“那时手头用钱没现在方便吧?”
“移民前我们整个村子的条件都比较差,橙子树没大量发展,当然橙子也没现在值钱,人们想的是种好田,种麦子、苞谷、谷子,那时勉强吃得饱肚子,但没钱用。我也挖过煤,做过挑煤工,当过渔民,但手头不活便。”
“你觉得三峡工程给你带来的最大好处是什么?”
“路修好了嘛,住房改善了嘛,搬迁以后除了种粮食外,家家户户都想着发展经济,这才大量栽种脐橙,若没有三峡工程,哪个能有现在哦!”
蔡祖洲“种橙子的科技发烧友”
长江自西向东,童庄河由南而北,香溪河由北而南,两河几乎相交于长江的同一个点,以此点为中心,两河一江交叉成“十”字状,秭归县邓家坡村位于这“十”字的西南部。
蔡祖洲是这个村的,到他家,要先乘车走一段山村公路,车在路边停好后,再从一人宽的水泥石阶徒步而下,左边是山,右边是满坡的橙树,放眼是青绿色的长江,两分钟后我们下到一个平台,左手边的一栋二层小楼便是他家。
天阴着,细小雨丝在眼前飘落而下,远处的西陵峡云雾缭绕,这美景从蔡祖洲家门口的平台便可望见。
1998年,三峡准备蓄水,政府有外迁政策,但村民不相信水真的可以淹上来,父母带蔡祖洲和三个哥哥后靠搬迁,那年,他二十出头,刚从卫校毕业到村卫生室工作。
“后来,水真的淹上来了,政府给了我们二次搬迁机会,三个哥哥选择外迁,我是小儿子,陪父母留在了这里。现在我家有11亩地,都种橙子,品种改良后,橙子价格卖得高,一年能有三十多万的收入,在卫生室上班,一年工资有五六万。哥哥他们在江西每家都有三十多亩地,也是种橙子,收入比我还多些。”蔡祖洲语速快,说到开心处会有爽朗的笑声。
三峡蓄水后,人多地少,很多村民看中外省平坦广阔的土地,选择二次搬迁,邓家坡村人均土地反而比移民前多了,加之有针对移民的苗种补贴、抗旱水利设施的修建等,村民种橙收入逐年攀升。
蔡祖洲喜欢养花,房前屋后摆满了各种花卉,有的被做成了盆景,有的连盆有两米多高,但花太多也带来麻烦,夏天每天都要给花浇水,有时一天浇两次,这是不小的工作量。
后来,蔡祖洲发现网上卖有自动浇水装置,可以通过手机APP控制,他先买了几个实验了一下,感觉挺好用,于是把所有花盆都配备了自动浇水装置。推而广之,他把自动浇水装置引入到自家的橙子树上,每片田都有配套浇水装置,什么时间浇水,浇多长时间水,都可通过手机控制。
现在,蔡祖洲家养鸡、养鸽、养狗都有自动投食装置,抽水泵、车库也装了类似装置,手机一键操控。“如果外出培训不在家,或者在县城暂住几天,家里没什么影响,手机都可以搞定的。”蔡祖洲边给我们演示边介绍。
这位科技发烧友已经带动周围几户人家,“他们看到我家橙树浇水这么方便,都来让我教他,这个不贵,一个浇水头1块钱,500米长的管线200元左右,11亩地总计投入了2万多。”蔡祖洲说。
2019年,他购买了两台喷药无人机,邓家坡村的橙树多生长在坡地,人工喷药行走不便,无人机可以克服,且方便快捷,这不仅可以满足自家橙树喷药,还可帮助其他村民,赚取一点额外收入。
童庄河大桥通车在即,邓家坡村交通更加便利,未来,蔡祖洲想通过农村合作入股的方式,开展农家乐、采摘园、观光旅游的一体化经营。
在绿水青山的邓家坡,在卖橙收入过亿的邓家坡,只要肯干,汗水就会变成财富。
蔡祖洲的果园
蔡祖洲用手机管理自家的农业
邓超“移民后期扶持的力度真的很大”
邓超是巫山县大昌镇的一位三峡移民,现在是一家量贩卡拉OK的私营业主。四个包房、一个慢摇吧、一个奶茶店,1000多平方。邓超对他的装修他的音响设备很是满意。
“开几年了?”
“14年开的,6年了。”
“生意怎样?”
“还可以。这几年每年都是一百多万。”
“怎么想到做这个的?”
“我们是2005年搬到这新的镇上的。2003年退伍后我就一直在家待业,把新房安顿好后总要找点事做。考虑到大昌是个旅游镇,年轻人多,镇上又还没有做这个的,政府也鼓励我们自主创业,就把这房子租下来,开了这个店。”
“跟过去相比,你们有哪些新发展?”
“过去我们种点田,喂几个猪,打下工就行了,生活稳定。而现在,我们移民的心态是要重新建设好家园,发展的内在动力不一样。我们发展有很多优势,政策帮扶支持充足,凡有能力想做事的,政府就支持你,搞得我们移民胆子大了,敢做事了,你想学厨师、学裁缝、当服务员、搞家政,政府就在家门口开培训班教你,免费的,培训期间还发给你生活补贴。这些年国家对我们三峡移民后期扶持的力度真的很大,带给老百姓创业致富的渠道蛮多,这和搬迁前有明显的不同,凡有能力想做事的,政府就支持你,而且对不同的困难群体也有不同的安置。”
邓超正在调试卡拉OK设备
史发荣“我们赶到了好时候”
一条宽阔的水泥大道,两边是整齐的三层楼房,侧墙上大幅的水墨写意画,房后是阔大的农家乐院落,阳光正好,几个客人在院里吃饭,抬眼便是蔚蓝的大宁河。
这里是巫山县大昌镇光明村,农家乐是光明村二社的集体经济,史发荣是负责人,他不胖不瘦,脸膛黝黑,四十多岁,是个实在的峡江汉子。
三峡蓄水之前,这里是一片荒山。
2005年,光明村整体后靠搬迁,他们把山包削平建起了楼房,没有肥土,他们把山下的肥土背到这里种庄稼。
史发荣说,那时候交通不便,土地太少,大部分人靠外出务工为生,他曾在深圳、武汉务工,当过保安、干过销售、做过工厂流水线的工人。
三峡蓄水后,这片大宁河变成湖泊,深邃宽广。光明村二社所在的山包变成一个半岛,状如一只伸向水里的大头皮鞋,鞋头面朝东南,与大昌镇隔河而望。
彼时,史发荣的女儿出生,他便回到了家乡,一边种地、打工,一边做花卉养植。
2020年,史发荣以致富带头人的身份,参加了政府举办的“乡村旅游示范培训班”,在参观一处农家乐时,他灵光一闪:“这个村天然条件远不如我们村,他们做农家乐,我们怎么不能做呢?”
培训回来,他当即向光明村驻村第一书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书记支持他把农家乐做起来,并告诉他国家对移民创业有政策倾斜,资金支持,这大大增加了史发荣的信心。
同时,他分析了做农家乐的优势:“第一,巫大高速开通,从巫山县城到我们村仅二十分钟,大昌古镇的旅游业给我们带来了客源;第二,我们村三面环水,巫山县旅发集团准备在此设点,供游船停靠,游客可乘船直达;第三,农家乐的肉蔬是纯天然无公害的,我们可请客人参观,也可让他们自己采摘;第四,我们的厨师是经过培训的本村村民,不存在吃住等开销。”
想好了就做,仅一个多月,史发荣便带领村民平整后院,修缮一新,购置材料,把农家乐办了起来,起名“光明食堂”。村里34户人家都入了股,有的人家入了两股,一股5000元,共38股,这也是农家乐的启动资金。
史发荣只管具体事务,不管账目,但每笔支出要经过他同意,以保证钱用到该用的地方。
农家乐院子有两个篮球场那么大,鹅卵石铺地,中间是绿色的草坪,院左半侧有两个蒙古包,矮矮的院墙是用砖头、瓦罐砌起来的,很有古意。
从院子出发,顺时针环岛,水上白鹤飞翔,风景如画,史发荣边走边讲他的规划:“我们成立了巫山县李技巧水果种植专业合作社,依据半岛的地形种植桃树、李树等,可售卖,也可供游客自行采摘;半岛南侧港湾准备做沙滩乐园,供游客休息游玩;半岛北侧可提供脚踏船,供游客乘船游玩。”
任重而道远,底气和自信也是有的,他说:“我们赶到了好时候啊!”
史发荣农家乐“光明食堂”的后院
“光明食堂”农家乐的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