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与演变*——基于CNKI数据库的CiteSpace可视化分析
2021-11-13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静博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朱静博
近些年来,我国课程思政研究飞速发展,各个方面的研究探索取得了非常丰富的研究成果。笔者通过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的检索,发现“课程思政”一词首次在学术期刊中出现是在2017年高德毅和宗爱东发表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文①。国内学者对于课程思政的内涵边界、发展历程、具体专业或某一课程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教师队伍的课程思政执行能力建设、体制机制等多方面展开探索,相关研究主题不断得到拓展和深化,研究内容也日趋丰富多样。基于前人的研究基础,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工具,筛选出2017年到2021年这五年间我国课程思政的核心期刊文献进行梳理和分析,探索课程思政的研究热点和发展轨迹,从而为今后进一步的学术探索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研究方法与数据
(一)研究方法
CiteSpace是美国德雷赛尔大学陈超美教授研发的一款专门用于学术文献分析的信息可视化工具[1],通过绘制一系列可视化图谱来分析学术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本研究运用Citespace5.7.R5进行数据分析,通过对可视化图谱的圈层颜色差异以及联结点的大小进行分析,从而展示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方向,绘制关键词共现网络、关键词时区图来直观形象地汇总和展示当前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
(二)数据来源
2021年5月22日,根据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进行基础样本文献的检索,检索条件将主题设置为“课程思政”,来源期刊限定为北大核心+CSSCI,期刊年限设定为 2017年至2021年,搜索得到初始文献973篇,经由手动剔除一些会议报道、征稿启事、书评等数据后,最终有效样本文献为862 篇。
二、文献计量统计分析
(一)文献数量年度走势分析
根据图1可以清楚地看到,课程思政主题文献的发表数量从2017年开始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2019年-2020年出现急速上升趋势,这与当时的政策背景有着密切联系。2019 年 8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首次以中央文件提出了“整体推进高校课程思政”[2],引起了学术界对课程思政相关问题的热烈讨论。2020 年 5 月 28 日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全面地、系统地明确了课程思政工作的开展,并召开全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视频会议,全面部署课程思政建设工作。由此,课程思政的建设在全国范围内推进,学术界再次开展大规模的课程思政研讨活动。
图1 2017年-2021年 课程思政样本文献的年度发文量
(二)学科分布
由图2可以直观地看出,课程思政主题文献主要集中于高等教育学科,其次是职业教育学科,同时又广泛分布于计算机、外语、体育、化学等各个学科,这些文献的学科分布表明当前课程思政研究所主要涉及的领域仍然是教育教学相关,但所涉及的学科渐渐开始拓展,关于某个具体专业或者某一具体课程的研究不断涌现。
图2 2017年-2021年 课程思政样本文献的学科分布
三、课程思政研究热点及演变
关键词是对于研究主题和内容的高度凝练。本文运用可视化工具绘制样本文献中关键词的知识图谱,进而基于图谱分析学界研究的热点及演变趋势。
(一)课程思政研究的热点分析
关键词由图中的圆形节点来标注显示,关键词出现的次数与圆形节点的大小成正比,圆形节点越大,关键词显现频次就越多,表明这个关键词在当前领域中提及度很高、很热门,也就是当前的研究热点。通过图3可以看出,研究者对“课程思政”主题越来越重视,研究的热点也主要集中在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思想政治理论课、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等方面。
图3 2017年-2021年课程思政样本文献的关键词共现知识图谱
当前研究的最大热点是思政课程。其中的焦点是探究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的关系,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整理,可以发现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之间同向同行的紧密关系得到了绝大多数学者的认同。如邱仁富(2018)强调要“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的定位”,“建构以‘思政课程’为核心的同向同行运行机制”[3]。其次是立德树人,这一研究热点主要围绕“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举措”展开,涉及高校的人才培养、高校育人、高校课程建设等方面。如石定芳(2021)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本真追求在于促进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4],因此,“高校应从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多主体视角出发,通过系统化思维、协同化推进和个性化发展等道路,促进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走向‘善治’之道。”[4]再者是思政教育,学者们普遍认为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是时代发展、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然要求,这一热点的研究重点是如何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进行融合。常俊跃(2020)从“思政教育对外语专业教育的价值”出发,分析外语专业在思政教育中的问题与优势,阐述了思政课程教学与外语专业教学融合的可行性,总结出了将外语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的两种模式及其问题[6]。研究的又一热点是高职院校,其重点是高职院校里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索,比如郑雪(2021)以“电能计量”课程为例,设计任务情境,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挖掘思政元素,“从而在‘电能计量’课程教学的设计、实施、评价中开展好课程思政”[7]。教学改革也是研究热点之一,课程思政因教学改革而生,有关教学改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当前教学改革所面临的困境以及教学改革的路径探索。史巍(2018)认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主要面临着衔接问题,包括与思政课程、学科体系、教育教学体系、保障体系等的有效衔接[8]。同时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价体系建设也得到了不少学者的关注,他们认为当前课程思政改革面临着难以形成简单划一的评价体系这一难题。在改革路径探索方面,学者们较多的是从教师能力建设、教学方式方法、专业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构建评价体系等方面着手。
(二)课程思政研究的演变分析
CiteSpace 中的关键词共现时区视图具有展现主题研究发展趋势的功能,其能够清晰明了地呈现出当前研究领域的发展历程和发展方向,可以呈现出研究主题随着年份推移的动态发展过程。图谱中每个年份所展现的关键词均是该年份所新出现的,如果与前期关键词共同出现在同一篇文章中将会用线联系起来,前期关键词频次增加1,圆圈就会随之变大,圆圈的大小就代表着关键词词频的大小,所以关键词时区图谱能够清晰地展现出时间维度上当前研究热点的演变过程[9],同时根据这一演变进程也可以对主题的研究趋势进行预测。
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将关键词依照共现时区的视角进行可视化分析,展现不同年份关键词的发展变迁,如图4所示。考虑到政策背景并结合图3研究热点的分布情况,将课程思政研究划分为两个阶段:
图4 2017年-2021年 课程思政样本文献的关键词时区图谱
(1)2017年-2019年起步阶段:通过知识图谱分析并结合政策背景,进行文献梳理,可以发现,在2017年到2019年间课程思政还是一个新兴事物,仍处于起步阶段,学者们的研究重点主要是课程思政的具体内涵边界,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之间是什么关系,课程思政所具有的价值引领作用等基础性的问题。
(2)2020年-2021年深化发展阶段: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指导纲要》,从整体课程思政的开展进行明确的路线部署,提出“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不同专业的育人目标”[10],在对课程思政基础性问题如内涵、发展历程等内容研究的基础上,学界开始将注意力渐渐转移到课程思政的建设上,逐渐开始侧重于对不同学科如体育、新工科等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具体内容包括思政课建设、思政课教师、教学案例、教学设计、路径探索、思政元素等。
四、总结与展望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对近5年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的核心文献进行分析,从整体上较为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演进路径,有以下发现:
1.当前学界的课程思政的研究呈现出较为显著的政策导向性特征。从年度发文量、研究热点可以看出,课程思政的学术研究与国家的政策保持着高度的同步性。如2016年12月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以及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教育部2020年5月28日印发的《纲要》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着课程思政的研究。
2.我国课程思政研究经历了从基础性问题研究向专业化、学科化实践应用深化的发展进程。从课程思政内涵、发展逻辑、价值引领等基础理论的研究进展到具体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同时探索了各类专业课程思政实践改革将是后续研究的主要领域。
当前课程思政在理论和实践层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不俗的成果,而在将来的学术探索中,一方面,可以在《纲要》的指导下从顶层设计、发挥教师关键作用、实践育人等多方面来探索形成一套统一且有效的建设路径,在这一套总原则下,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特性,“分门别类”地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另一方面,教师对于思政元素的挖掘也属于路径探索中关键的一环,教师可以依据“挖掘什么资源—如何挖掘资源—如何激发资源的思想政治教育效力”[12]的探索思路,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和所传授的价值理念,有针对性地去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从而发掘并强化课程的育人功能,为更好地进行专业课的课程思政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在目前公开发表的所有文献中,“课程思政”一词首次提出是在曹文泽教授的《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创新育人手段》一文中,该文刊载于 2016 年 12 月 26 日出版的《学习时报》报纸上。在学术期刊中首次出现是2017年高德毅和宗爱东所发表的《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