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设计事理学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
——以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为例
2021-11-13朱金水
朱金水
(莆田学院 土木工程学院,福建 莆田 351100)
0 引言
乡村景观具有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的重要价值,具有保护与发展的双重需求[1]。2011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风景园林师联合会-文化景观科学委员会(ICOMOS-IFLA ISCCL)发起“全球乡村景观倡议”[2],乡村景观的发展更受重视。福建省具有良好的生态资源和环境,美丽乡村、乡村振兴、全域旅游等乡村建设稳步进行,一乡镇一公园、一村一品的发展策略也在逐步推进,乡村文化公园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载体,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首先,乡村公园能为周边村民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是个小型的信息流通地,对本土文化的传播发展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也具有农业生产功能[3]。其次,城市化进程加快,对于在城市中为生活打拼的中青年一代来说,乡村的小桥、流水、袅袅炊烟更能唤起他们内心的共鸣。再次,乡村公园一般远离城市,就地取材,造价低,乡村文化浓郁。以乡村文化为题材的公园借助建筑技法、园艺造景等手段,将乡村有历史记忆的一砖一瓦在公园景观中保留,是传承特色文化、提升区域整体文化氛围的重要途径,同时,也带动了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4]。
城乡一体化进展刺激和促进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国外乡村文化公园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阶段,由政府推动的自上而下发展模式,从最初的乡村的集中聚集点发展为近郊乡村公园,最终发展到以发展乡村旅游度假为主的乡村景观发展模式。在乡村文化公园发展前期,不同的国家通过问卷调查、民意走访等形式获取数据对乡村公园进行相关研究,也通过模糊分析法、层次分析法等评价方法,对乡村文化公园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研究乡村景观中人的活动和特征,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国内针对乡村文化公园的探讨一直在持续,王云才等提出关于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并探讨了乡村公园景观规划的原则,从乡土景观的角度论述乡村公园的建设[5],梅沁系统地总结出乡村公园的出入口、水体、植物以及服务设施的设计方法[6],关雷等人以兰石村为例,基于VRM系统理论,对村庄景观资源进行评价,确定景观质量等级,研究传统村落景观规划设计相关内容[7]。乡村文化公园的发展形成了一定的理论体系,从乡村文化公园的现实案例可以发现,乡村文化公园实践先于理论,存在模仿城市公园景观、生搬硬套、缺少乡土特色等问题,笔者认为这种现象是工艺不到位、设计不合理等内部因素和区域大环境、使用者等外部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本文从设计事理学的角度,研究影响乡村文化公园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探索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以期提升乡村文化公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促进农村的发展。
1 理论阐述
1.1 设计事理学
清华大学柳冠中教授在其«事理学论纲»中提出:设计问题可化约为外因(人、时、地、事)与内因(技术、材料、工艺)共同作用下的一个“关联性”系统(目标系统)。而“事”是塑造、限定、制约物的外部因素,设计首先要研究不同人(或同一人)在不同环境、条件、时间等因素下的需求,从人的使用状态、使用过程中确立设计的目的——即实“事”;然后选择造“物”的原理、材料、工艺、设备、形态、色彩等内部因素——即求“是”。[8]
1.2 乡村文化公园
乡村与文化:乡村是以从事农业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人口分布比城市分散的地方[9]。乡村文化是乡村生活方式、精神面貌的反映,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入是对乡村文化的重构,梳理和呈现乡村历史是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手段。
乡村文化公园:随着乡村振兴的发展,很多村庄进行村容村貌的整治工作,出现了一批以乡村资源为基、环境优美为底的乡村公共活动空间。乡村文化随着乡村的发展具有连续性和历史传承性。基于对乡村文化公园相关概念和理念的解读,笔者认为,对乡村文化公园的界定是坐落于乡村地区,以乡村村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乡村自主经营管理,乡村自然肌理和文化肌理交融,具有聚集、休闲、游憩等功能的乡村公共空间。
1.3 设计事理学与乡村文化公园
将设计事理学的思维应用于乡村文化公园的未来发展和建设上,具有一定的优势,设计事理学注重设计的全局性、整体性,注重设计过程中的“事”以及设计的外部因素。乡村文化公园属于依据乡村文化肌理人造之景观,文化公园的设计亦可看作是一种造“物”活动。人是造园活动的主体,亦是乡村文化公园的主要功能使用者,造园活动同样需要根据外因来确定其内因。根据上述理论可以引申得出:一个好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表达,首先得明确影响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外部因素,例如适用对象、乡村地形地貌、乡村文化脉络、植被气候等,即人在外部环境与条件下的需求,从人与公园的互动中探寻设计的机会,即实“事”;再根据“事”的要求,结合园林的相关手法来合理组织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内部因素,即文化公园景观的空间结构布局、流线组织、相关重要节点的设计等。通过外部“事”的引导来串联公园的景观序列,使内因符合外因,使公园成为一个有机整体,从而规划出具有乡村文化连续性和传承性的乡村文化公园,即求“是”。
2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的事理学外部因素分析
为了了解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外部因素,实地考察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的地形地貌、气候以及植被等资源的现状,基于设计事理学的思维理念分析木兰溪流域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问题。影响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适用对象——人
影响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人群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当地村民,他们是公园景观设计的主要决定者和实施者,他们的喜好与需求直接影响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方向。通过实地调研和问卷调研的方式,总结出当地村民对乡村文化公园的需求主要有3个方面:一是通过公园的建设,整治杂乱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整体形象;二是提供一个平时休闲娱乐的场地和环境优美的乡村聚集地,方便村民日常沟通交流和举办聚集性活动;三是挖掘乡村文化脉络,传承历史与地域文化,延续历史记忆。第二类人群为游客,其主要需求是:观赏有特色的景观设计,在环境优美的乡村空间休闲游憩,并通过乡村文化公园了解乡村历史。
2.2 区域环境
(1)自然地理环境。木兰溪发源于戴云山脉,年平均气温18℃~21℃,从源头仙游西苑乡至涵江三江口出海口,横贯莆田市中、南部,干流全长105km,流域面积1732km2,是养育兴化儿女的“母亲河”[10]。木兰溪南岸开发少,年降雨量1000~1800 mm,适合农作物生长,水边芦苇茂盛;空气污染少,适合夜晚观星;阴雨天气时,山间云雾缭绕,宛若仙境,是观赏云雾的好地方;周边桂圆林浓密,所产桂圆形大肉多,远近闻名;偶有白鹭出没,生态良好。霞皋村位于木兰溪南岸,属于待开发的自然状态,以村落、农地、山地为主。
(2)八卦文化和建筑文化。霞皋村历史文化悠久,又称八卦村,以“巽离宫”为中心,八条主要通往村外的路呈放射状四面八方展开,建“精一堂”为太极眼,造“大妈府”为月,挖七个大窟为星星,村庄布局呈严密的八卦图腾。“巽离宫”始建于宋代,民间俗称“大宫”,因其面向八卦巽、离,故曰“巽离宫”。村内古民居建筑规模大,明清建筑风格,大多雕梁画栋,观赏性和科研性强。
2.3 人的行为
乡村文化公园建设的目的是为“人”服务:一是为当地村民提供散步、聊天、喝茶等休闲娱乐活动和一些祭祀参拜等群体性活动的场所;二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展示霞皋八卦村文化特色、乡村特色的场所,并通过景观设计内容精神层面的牵引,吸引游客重复旅游[11]。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思路:从人的因素上看,乡村文化公园的景观设计主要以本地村民的需求为主,游客为辅,景观设计要兼具有形的功能和无形的精神文化;从环境的因素上看,景观设计要顺地势而为,景观元素既要有特色,又需经济实用,着重考虑人文元素的注入;从人的行为因素上看,乡村文化公园要综合考虑群体性活动与个人活动的不同需求。
3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设计的事理学思维应用
不同的人物在同一时期同一地方的精神形态都是不一样的,闭门造车式的景观设计显然是行不通的,设计事理学注重外部因素的作用,可以作为一种主题脉络、引导思路来贯穿设计始终,研究影响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人和物”的中介点——“事”。 “事”的结构是主体、背景、过程[12],从这3方面引导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内容。
3.1 设计中事的主体——人和物
人和物是事的主体,是“事”设计的核心内容。在进行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时候,人应该是具体的,是乡村文化公园的周边村民和游客;“物”是公园景观。一个完整的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是离不开“事”的主体的,也就是“人”和景观。霞皋八卦村农田面积少,村民对文化公园景观设计的需求是满足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的场地、必要的农事活动和聚会的场地等;游客的需求则是周末休闲娱乐场地和对霞皋村八卦文化的感知。
设计事理学中对“物”的理解不能仅限于有形的物质层面,还应该包含物背后所隐藏的意义与情感,即无形的精神层面的属性。在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对历史文化的挖掘就是一种精神层面的刺激表现,带动“人”去感知场地文化,更加理解当地的文化渊源,作为一种精神的吸引力吸引游客重复旅游。霞皋村的建筑、街道、建筑空间和所研究的公园景观内容,都是“物”,尤其是霞皋村的八卦文化、八卦建筑和布局,更是一种祭祀精神、信仰崇拜精神,八卦村的村民更有团结和吃苦耐劳的精神,基于这些“物”,设计出来的公园文化景观可以作为一种精神景观打动游客,使得游客的旅游体验得到升级,同时也带动了村庄的经济。
木兰溪的历史文化特色显著,木兰溪综合治理诠释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霞皋八卦村处于木兰溪南岸,其文化具有鲜明的木兰溪文化特色,建成的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也将成为游客党史学习的重要场地。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休闲娱乐场地有健身器材、儿童活动场等,设计内容能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人”,使得各年龄层次游客获得充分的旅游体验,带动相关旅游的发展。
3.2 设计中事的背景——时间和空间
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可以分成空间维度和时间维度进行研究,空间是物理概念上的空间,也是乡村文化交融、传播的地域。据2020年福建省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19年福建乡村常驻人口占比33.5%[13]。我国乡村数量庞大,分布广泛,地域文化差异大,如:河南、河北、陕西等地的中原文化;云南、贵州等地的少数民族文化;广东、福建、浙江等地的海洋文化。不同时期的不同乡村即是不同的空间,拥有不同的地方特性和文化底蕴,具有不同的文化传承。霞皋村八卦文化独特,建筑风格明显,拥有地理地貌、建筑、文化习俗上的历史记忆。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不能千篇一律,八卦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过程中应立足于地方特色研究,营造八卦文化景观空间,使得景观空间特征在乡村文化公园设计中体现出来。
3.3 设计中事的过程——行为与信息
行为和信息是联系人和物的纽带,也是实现“事”的过程。人就是附近的村民和外来的游客,物就是文化公园的景观,村民与游客在文化公园景观中的行为互动和信息交流,在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要尽量多地加以体现,以此来建立“事”。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的农事体验空间、文化体验空间、公共设施等都可以有效实现人的行为互动和信息交流;村民和游客在文化公园中可以体验桂圆农事活动、与白鹭嬉戏,充分放松心情,由此建立起使用者和文化公园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4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方案
在设计乡村文化公园景观时,应以村民和游客的行为为主线,依据据场地地形地貌,在原有空间格局上设计“事”。
4.1 “事”的规划设计
通过实地调研,霞皋八卦村以“巽离宫”为中心,8条主要通往村外的路呈放射状展开,民房层层叠叠逶迤向外,纵横交错组成99条巷弄,配99口水井,再建“精一堂”为太极眼,造“大妈府”为月,挖7个大窟为星星,等等,组成严密逼真的八卦图腾,整个构建气势恢宏,构思巧妙。霞皋八卦村民风淳朴,乡土文化气息浓厚,民间信仰繁盛,有较多隆重的纪念祭拜活动。
根据设计事理学理论的核心概念,应注重景观设计中的“事”而非“物”,依据这样的设计特性,对霞皋八卦村的村民和游客的“行为”进行设计,从景观设计内容上设计“事”,将文化公园景观设计内容分成3件“事”,分别是文化事、展示事和体验事(如图1)。
图1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平面图
霞皋八卦村及周边主要是村庄建筑和农田,村内建筑以明清风格为主,八卦空间布局至今仍保留完好,是村庄文化的根源部分,是一种“文化事”。
霞皋八卦村的南面有一片野生桂圆林,毗邻木兰溪滨溪大道,交通便利,规划面积10 hm2,包含5个功能分区:形象展示区、文化展示区、休闲娱乐区、文化广场和生态保护区。通过八卦广场、雕塑园、桂圆广场等景观节点,引入静水和特色铺装设计,演绎霞皋村的八卦文化和桂圆文化,是一种文化“展示事”。
霞皋八卦村农田较少,但是靠近村庄,这部分设计农家乐、民宿、农事等活动,是一种农村生活和农村文化的体验活动,所以是一种“体验事”。文化公园频临木兰溪,常有白鹭出没,景观生态性较好,为村民和游客提供了亲近自然、享受自然的氛围,也是一种“体验事”。
4.2 “以人为本”的交通流线设计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处在木兰溪滨溪发展轴上,外部道路交通流线与滨溪大道相连,设有停靠站;各景观空间以轴线、环线、栈道的交通等级布置,方便村民和游客在不同的景观空间之间流动,感知和传递文化信息。停车以用地内停车带(建筑后退红线区域)和公共停车场为主,整体道路以单幅快车道、景观漫步道和堤顶慢行道组成(如图2)。
图2 文化公园外部交通流线图
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内部交通流线是根据场地不同功能的“事”来设计的,包括一轴(宽4.0 m)、一环(宽2.5 m)、一栈道(宽2.0 m),如图3。主干道路贯穿形象展示区、生态保护区、休闲娱乐区,方便人们通行,直达霞皋文旅社区以及商业服务区。环路串连整体布局,作为居民和游客的健身步道,同时加强与周边的联系。一条盘旋在桂圆林中的木栈道,高低穿越,在不同的视线里给游客不一样的视觉体验和采摘趣味,通过联系“事”之间的通道,实现事的过程——行为与信息,吸引村民和游客在此观光体验。
图3 文化公园内部交通流线
4.3 互动连通的景观形态和节点设计
通过村民与游客的行为规划“事”,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的景观节点是围绕“文化事”“展示事”和“体验事”设计的;以串联旅游资源、体验习俗文化、组合多样功能、留住乡土气息为设计宗旨,融入休闲娱乐、民俗体验、文化气息、漫步幽径等元素打造可游可憩的乡村文化公园。在“文化事”中观“巽离宫”文化,走八卦空间格局。
文化展示区靠近居民地,是居民地与八卦广场的过渡区。在八卦广场、霞皋码头等景观节点,依托地域八卦文化和周边生态环境,结合群众文化、节庆活动、灯光秀等习俗表演,塑造可供人们休闲、娱乐的场所,保留原有的部分桂圆树,穿插着体现各种历史故事的雕塑小品以及介绍景观的文化墙,并且开设桂圆干烘培体验。八卦广场以静水面与地面铺装组成八卦标志,在视觉上打破原有的平面八卦样式;八卦广场后是一个景观形象展示墙,采用仿古浮雕、仿古文字形象展示该地块的八卦文化,打造景观小空间。公园以桂圆树为主景树,结合其他灌木地被,突出桂圆文化,通过非侵入式功能设施与“慢行”道路系统的精心布局,将丛林栈道与桂圆林相结合,高低起伏,若隐若现,达到“移步换景,步移景异”的意境,满足人们不一样的旅游体验。
“体验事”区域主要以动物栖息保护为主,打造科普学习、休闲锻炼的研学教育康养基地;内部加入游步栈道,外部设置亲水互动平台,形成漫步休憩的静态景观。动静之间通过道路相互联系,实现不同的游赏需求,体验滨溪“山水相依、鹭与花间”的生态游。
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中,在基本的造园手法基础上,叠山理水,在保留原有乡土树种的同时,还应该提高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结合色彩学原理,选择小乔木、灌木、草花植被,以及花期较长、花色多样、易繁殖、耐修剪的植物。将设计事理学应用于乡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一步步通过景观设计中的“实事”实现“求是”的过程。
5 结语
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需求。党中央高度重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调整城乡发展策略,解决乡村问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多视角地研究农村文化建设,激发农村文化活力,极具社会价值。本文借助大量的文献资料和现场调研资料,通过分析当地居民和游客的心理需求,将设计事理学的理念应用到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景观设计案例中。设计中尽量做到“修旧如旧”,在保护原有乡村文化形态的基础上,通过优化霞皋八卦村文化公园的功能分区以及交通流线设计,围绕景观设计中的“事”设计景观内容,让游客在景观空间中更直观地感知乡村文化,打造集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和游憩于一体的乡村文化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