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评价视角下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2021-11-13盛永红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审计处云南昆明650500
盛永红(博士)(云南师范大学审计处 云南昆明 650500)
一、问题提出
《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主要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指出,经济责任是指领导干部在任职期间,对其管辖范围内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经济方针政策、决策部署,推动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管理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防控重大经济风险等有关经济活动应当履行的职责。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可以促进领导干部履职尽责,担当作为,促进权力规范运行和责任落实,促进反腐倡廉。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根据不同领导干部的职责要求,在审计取证或者事实认定的基础上,综合运用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等多种方法,依照相关法律法规,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内,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以及个人遵守廉洁自律规定等情况,发表客观公正、实事求是的审计评价意见。从目前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情况来看,不同的审计组织和审计人员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即由于缺乏完善的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出现超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范围的现象,如将经济责任审计等同于财务收支审计,也出现了不同审计人员对同一审计对象做出不同评价结论的现象。同时,由于审计评价大多不够精准,评价指标抽象或过于泛化,缺乏具体的体系化的评价指标,导致实际操作困难,难以把握被审计对象的主要特征,审计评价流于形式,审计结果难以得到充分使用,审计权威性受到质疑,审计风险大大提高。
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对经济责任进行评价,而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无疑是实现这一目标最便捷的途径之一[1]。为准确评价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情况,有必要遵循高等教育的规律,结合高校教学科研、人才培养、服务社会、文化传承等职责,有针对性地构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为高校科学、精准地实施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供遵循。
二、相关研究述评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教育经济学与教育管理学研究的热点问题,国内诸多学者对其进行了相关研究。孔维伟、张海(2012)依据层次分析法,从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和对象层四个层次建立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综合评价指标[2]。陈永岳(2014)以部门科学发展、权力运行公开化、资源配置市场化、操作行为规范化、廉洁从业五个维度为基础构建了三级指标体系[3]。赵文闯、胡永超(2015)认为,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过程中,应将高校和主要领导干部推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加强教学科研能力建设、提升社会创新发展水平等因素充分考虑其中[4]。陈晶(2020)认为,政府会计制度改革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有着共同的目标,通过研究政府会计制度变革,构建了重大经济项目决策、财务预算与收支、资产采购与管理等六个方面的指标体系[5]。
总体来说,已有研究关于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积累了丰富的成果和经验,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例如:评价指标的理论探索、评价指标的选取、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值得借鉴。但已有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一是在评价指标取向上,忽略了社会效益,存在“弱化”教育价值倾向,偏重经济指标,偏重财务指标,导致了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而高等教育自身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内隐性决定了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在政府、企业中有着根本性的不同,需要突出教育价值理性。二是评价体系的科学性有待提升。由于高等教育具有长效性,已有指标未从系统角度考虑,偏向于可量化的显性指标,忽略了隐性指标。本文在充分吸收、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研究范畴,彰显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教育价值,尽力实现技术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着力形成理论基础扎实、内容设计合理、数据真实可靠、方法多样、实施程序严谨的评价体系,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提供依据,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改革提供借鉴。
三、构建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理论分析框架
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高等教育评价对高校人才培养和学术创新具有直接的导向作用[6]。202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将立德树人成效作为根本标准,破除“五唯”痼疾,纠正教育评价“单向度”偏差,吹响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攻坚战号角。方案要求教育评价应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不断完善不同主体的评价办法,构建政府、学校、社会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是在高等教育领域实施的教育管理者评价,本质上也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高校的组织使命决定了高校评价不同于企业评价和政府评价,在高等教育场域下,高校教育评价要认真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在坚守和聚焦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基础上,充分吸纳高等教育评价元素,立足高等教育发展的审计环境,建立多维度审计评价体系。在评价的哲学理念上,同时克服“管理主义倾向”“工具主义”“过分强调科学实证主义”带来的弊端,由科学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在建构主义范式的本体论和认识论的假设基础上实施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坚守评价的初心,注重价值的多元性,彰显评价的人文属性,注重评价的教育价值和学术内生规律,使高校教育评价的实然性趋于应然性。方法上由定量评价向融合评价转变,指标体系上由单一经济指标向多维转变,在客观数据展示上采取结构性证据链,评价设置开放性留白,构建相关利益主体的“回应-协商-共识”评价模式。
构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需要在理论框架指导下进行。基于上述理念,在高等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本文从审计环境、审计内容、审计目标、风险清单四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评价指标构建分析框架图
审计环境是指标构建的前提和基础,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是以一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为前提的审计,高校所处环境是指标构建的基本假设。经济责任审计是一种综合性审计,目前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需要在教育评价改革的背景下,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维度需从单一财务维度拓展到综合评价,引入高校发展状况指标。审计范围主要是指学校资金、国有资产、学校资源的管理、分配和使用,主要体现的是“四权一廉”:经济执行权、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监督权、廉洁自律。审计目标是指规范权力运行,督促责任落实,促进反腐倡廉,推进高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风险清单主要针对近年来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作为评价指标的着重关注点,增强评价指标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应遵循系统性、代表性、差异性、效率性、可获得性、利益相关者主体性及定量与定性相结合原则。
四、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在上述理论分析框架下,2020年11月至12月,笔者通过对云南省3所高校进行调研,通过面对面访谈的形式发放问卷,向从事过相关审计工作的审计人员、审计专家,以及高校领导干部发放问卷410份,回收402份。通过问卷分析,对同一类别指标超过3个以上的利用SPSS进行聚类分析,从而在确保指标完整性的基础上,降低指标的相关性。考虑到高校类别和部门的差异性,相关指标可能会出现遗漏,为减少审计阻碍,提高指标的适应性,归为同一类的指标在保证总体相似的情况下,允许相互替代。通过聚类分析,得到26个评价指标,如下页表1所示。
本文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既有定量指标又有定性指标,这两种不同种类的指标需要通过不同的量化处理方法来统一运算,在实际审计工作中,一般将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划分为“优、良、中、较差、差”五个等级来进行评价。按照百分制计算,优秀对应90分及以上,良对应80分至90分,中对应70至80分,较差对应60至70分,差对应60分以下。
五、确定指标权重和建立综合评价模型
层次分析法(AHP),是Thomas 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一种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是将一个复杂问题的决策问题表示为一个有序的递阶层次结构,并通过人们的主观判断和科学计算给出备选方案的优劣顺序[7]。依据层次分析法的要求,将所要分析的问题层次化,构建阶梯层次结构,将整个层次分为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和指标层,参照下页表1,将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作为整个体系(A)的总目标,对高校领导干部的整体描述和综合反映为准则层(B,一级指标,包含B1,B2……B6),准则层下设要素层(C,二级指标,C1,C2……C15),要素层下设具体指标层(D,三级指标,D1,D2,……D26),从而构建一个多层次的评价体系。
表1 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
1.确立层次分析法的标度,构建判断矩阵。标度1表示两者的重要性水平相当;标度2表示两者的重要性水平相当,其中一个重要于另外一个,重要程度一般;标度3表示其中一个重要于另外一个,重要程度显著。标度4表示其中一个重要于另外一个,重要程度极为显著。标度5表示在两个指标中,其中一个绝对重要于另外一个。针对表1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一共需要建立14个判断矩阵,包含B1—B6对A的判断矩阵,C1—C2对B1、C3—C4对B2、C5—C6对 B3、C7—C11对 B4、C12—C13对 B5、C14—C15对 B6的判断矩阵以及D1—D26对C1—C15的判断矩阵。
2.确定组合权重和进行一致性检验。根据标度方法构建的判断矩阵,求出权重向量W和最大特征根λmax,根据求得的最大特征根和矩阵阶数计算其一致性比率,进行一致性检验。公式如下:
CI是指判断矩阵的一般一致性比率;RI是指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CR是指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RI是指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其值如表2所示。
表2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当CR小于0.1时,可以认为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通过一致性检验,若CR大于0.1,则需要查找原因,对判断矩阵元素进行调整,使其最终能够通过一致性检验。
经咨询高校内部审计专家、内部审计负责人、被审计领导干部等8名利益相关者,共同对每个指标的权重做出判断,经过计算得出如下评价指标体系权重φ=(φ1,φ2,φ3),权重通过了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以作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参考使用。其中:
B1至 B6权重集 φ1=(0.0827,0.1576,0.1576,0.2677,0.1576,0.1769),λmax=6.052,CI=0.0010,CR=0.008。
C1至 C15权重集 φ2=(0.0276,0.0551,0.0525,0.1051,0.0525,0.1051,0.0276,0.0906,0.0479,0.0598,0.0418,0.0394,0.1182,0.1179,0.0590),C7—C11对 B4矩阵 λmax=5.280,CI=0.070,CR=0.062。
D1至 D26权重集φ3=(0.0069,0.0207,0.022,0.011,0.022,0.035,0.0175,0.1051,0.0525,0.035,0.0701,0.0276,0.0264,0.0221,0.0264,0.0157,0.0479,0.0598,0.0418,0.0394,0.0488,0.0307,0.0387,0.0295,0.0884,0.059),D3—D5对 C2矩阵,λmax=3,CI=0,CR=0,D13—D16对 C8矩阵,λmax=4.184,CI=0.061,CR=0.068,D21—D23对 C13矩阵,λmax=3.054,CI=0.027,CR=0.046。
3.指标的综合评价。具体到高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最终结果,根据审计情况通过将各项指标进行加权,乘以各自指标的权重算出综合评价值,可参考建立下述评价模型予以评价:
其中,Q表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最后得分,B表示准则层相对于目标层的权重,C表示指标层的评价指标相对于准则层的权重,D表示被审计领导干部指标层每个评价指标的分数,i表示准则层的数量,j表示每个准则层下指标层的指标数量。
权变理论告诉我们,对高校不同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由于教学、管理、服务等日常活动的侧重点不同,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同一指标的权重可能不同;即使是职责同类的领导干部,也可能会因为不同历史时期的关注点不同,从而产生不同的评价指标权重。鉴于以上两个原因,现实中不存在一套固定不变的评价指标体系权重,本文着重提供一种确定权重的具体方法,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实践确定具体指标权重提供理论借鉴。
六、结束语
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是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复合体系,其实施过程也是一个需要不断积累、分析和改进的过程。本文从教育评价的视角,构建了评价指标分析框架,在结合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弥补了教育价值不足的倾向,最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给出了综合模糊评价的一般模型,实现了评价的量化研究,为高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