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育融合”本质的再认识
2021-11-13宁本涛
文_宁本涛
在2018 年9 月举行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至此,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成为全体教育工作者的共同目标。2019 年发布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进一步提出“更加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的有机融合”,明确提出“五育融合”的教育发展目标。
“五育融合”是在“五育”并举提法的基础上归纳出来的,是对“五育”并举政策话语的理论提升。“五育”并举更多的是从名词或副词意义上的教育构成要素层面而言的,而“五育融合”则是从动词和实践意义上来讲的,“五育”失衡、“五育”并举、“五育”融通、“五育”共生和“五育”共美是“五育融合”的五个重要阶段,其主旨是回归教育的本质规律,回答教育究竟“如何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五育融合”中的德智体美劳分别代表真、善、美、健、富五大教育价值追求,其中真、善、美为教育的终极价值,健和富为教育的手段价值,它们应该平衡在一起。“五育融合”的提出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是新时代基础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急需协同攻关的重大教育课题。“偏于智、疏于德、弱于体、抑于美、缺于劳”是对“五育”失衡及“五唯”(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痼疾的总结和概括。基础教育的本质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完整的人。从“五育”分别代表着真、善、美、健、富五种教育价值追求看,它们应该和谐统一,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盛行的时代,我们更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全面的教育。
“五育融合”不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的简单拼凑和整合,而是实现“五育”之间的有机综合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五育融合”中任何一个育之所得,并不意味着其他四育将有所损失。对于“五育”教育力分散乃至割裂的问题,迫切需要寻找一个契合点,将原先分离、割裂的教育形态,通过一个共同的契合点连接在一起。关于各育在全面培养体系的地位,有人认为应是德育为首;有人认为从内在逻辑出发考虑,“五育”的顺序是体智德美劳;有人认为,德育和智育居主要地位,其他居次要地位。其实,“五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应同等重视,不可偏废,重在全面和融合。“五育”之间关系的实践逻辑应该是,“五育”之中既一个都不能少,又各具特色,重在平衡。现阶段,实施“五育融合”,要以德为先,以智为本,以体为径,以美为核,以劳育为重。
“五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是极具时代特征和创新意义的教育热点、难点和突破点。“五育融合”如何落地?一个基本指导原则是从“五育融合”视野深入反思区域或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五育”失衡的深层症结和突破口,找准口子,做出样子,创出牌子。“五育融合”在具体行动路径上要先行先试,聚焦“五全”和“七进”,其中“五全”指“全员育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科育人、全息育人”,“七进”指“五育”要“进文化、进课程、进课堂、进生活、进评价、进治理、进生态”。
我们应形成这样的共识:步入教育的新时代,我们正共同走着一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时代新人的教育实践之路,“五育”是一个整体,既内在统一,又各有侧重,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了“五育融合”的理念和思维方式之后,不仅各育之间的关联度、衔接度将有所提升,各育自身的推进方式、运行方式和发展方式也会随之发生革命性变化:此后,各育都将在“五育融合”的背景下,重新建构自身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机制。因此,我们需要树立新时代的“五育融合”观和基于“五育融合”的“新基本功”,学会在多元教育价值冲突与矛盾中辩证处理“五育”之间的关系,促进“五育”的相互融合,最终实现“五育”共美的整体育人功能。
总之,“五育”是一个彼此独立又相互融合的复杂系统,只有各育各司其职、协同共进共生,才能真正实现1+1 >2 的融合效应。正如施瓦布所言,实践是教育的真正语言。“五育融合”是一项“择宜”的实践艺术,“五育融合”是否做得好,关键在校长和教师。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反过来,行动通过必要的反思和修正又会自觉推动理论不断丰富和向前发展。
让我们以行动为基,以思考为翼,充分发挥个人智慧,根据学校规划、教学目标、课程资源等条件,综合采用一种或几种融合创新范式并适时调整创新,在理论与实践的双向互动中作出“五育融合”的创造性转化,发出自己独特的教育主张和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