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背景下高校广播台的发展现状探析
——以武汉大学广播台珞珈之声为例

2021-11-13汪旻玥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珞珈武汉大学传统媒体

◎汪旻玥

一、研究背景

近年来,新媒体凭借其巨大的优势席卷了整个媒体市场,广播作为传统媒体形式中的一种,其发展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新媒体的猛烈冲击,传统广播媒体进行融媒体转型已成为大势所趋。其中,隶属于广播媒体的高校广播台也不例外。

武汉大学广播台珞珈之声历史悠久,建于1950年,是华中地区第一个高校校园广播电台,建台以来已走过70年的风雨历程。发展至今,虽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内部架构和职能体系,但也受到新媒体技术、广播设备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进入瓶颈期。2019年,学校党委宣传部大力推动校内融媒体平台建设(融媒体平台:包括新媒体学生记者团、广播台学生记者团、电视台学生记者团及大学生新闻社四个校园媒体),助推校内各类媒体统筹协同、共同发展,目前仍处于建设初期,但为广播台突破瓶颈提供了新的机遇。基于此,本文将针对融媒体背景下武汉大学广播台珞珈之声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

在融媒体背景下,传统媒体式微已成为普遍现象,但是不同类型的传统媒体仍具有不同特性。因此笔者将珞珈之声与其他校园传统(如校报、校电视台)媒体进行对比,以求探寻出广播台的优势所在。

通过采访,笔者发现各位受访者对校报、校电视台的相关情况了解程度非常低(除个案5曾在校电视台任职),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我校传统媒体的发展状况不佳。对比之下,广播台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声音的强制性、内容的趣味性和情感的特殊性上。

二、劣势及其成因分析

珞珈之声的劣势主要通过各受访者在工作中遇到的困难/问题以及与其他校园传统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对比之下突显出的不足几个部分共同总结而成,在分析劣势的基础上,笔者也对其成因进行了探究。

(一)关注度、影响力较低

相较于校内新媒体平台而言,珞珈之声的知名度、影响力、关注度较为低下。如武汉大学广播台官方微博粉丝数为8096,而武汉大学官方微博粉丝数为284万(截至2020年12月26日的数据),这两个数据非常直观地体现出两者的关注度差距之大。为何会出现如此鲜明的对比,笔者根据受访者的回答,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总结出以下几个原因:

1.校园广播设备严重落后。如今广播逐渐由有限向无线广播转变,但武汉大学校园广播目前仍依赖于有线传播,且广播设备使用年限长、设备功能陈旧落后,严重影响了其节目的传播广度,甚至可以说是珞珈之声在校园内存在感低下的根本原因。

2.节目上传平台数量少、宣传力度不够。珞珈之声的节目上传平台主要有喜马拉雅FM、武汉大学广播台官方微博以及武汉大学广播台微信公众号“听得见的珞珈”,数量上相对较少。而且在平台运营上也存在着内容不够丰富、形式不够有趣、频率不够稳定、互动性不够强等问题。

3.新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式微的大背景。在这样一个不可逆转的必然趋势下,广播台作为传统媒体,自身的传播特性导致必然其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尤其是大众在互联网快餐式商业媒体影响下所形成的碎片化信息获取习惯导致人们注意力资源分散,对长篇幅文章、长时间音频等媒介产品的收看收听失去耐心。

(二)整体节目质量有待提升

所谓“节目是立台之本”,对于广播台而言,节目质量的好坏直接决定了受众的评价。作为学生社团,珞珈之声的广播节目类型丰富、内容多元,但仍有诸多因素导致其仍存在很大进步空间。具体而言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1.节目制作成员的专业性不足。节目制作成员主要指的是播音、编辑和导播,但由于只有播音这一身份是可以和校内专业“播音与主持艺术”对应,而其他成员往往不足来自相关专业,因而导致整个节目制作专业性不足。

2.节目内容和形式的固化,缺乏创新。珞珈之声建台时间长、节目形式完备,但也正因如此,长久以来传统习惯的力量让大家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缺乏对节目风格、内容和形式进行大幅改动的动力和勇气。一方面导致很多节目的编辑灵感枯竭,面临创作瓶颈;另一方面部分节目播出至今不能较好地切中当下受众的兴趣点,节目持续吸引力下降。

3.日常节目制作时间安排的密集性。珞珈之声节目数量和种类多,平时从周一到周五每天傍晚都有直播节目录制,周六下午和周日全天也都安排有录播节目的录制。录制频率较高,做到每个节目都能录前充分准备、录时良好发挥、录后及时反馈是几乎不可能。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质量。

4.工作热情、积极性难以长期坚持。在广播设备陈旧老化的情况下,台内成员工作愉悦感、成就感会大打折扣。加上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如自身惰性、其他学习工作任务等),工作热情便更加难以保持。

5.校园广播发展理念落后。珞珈之声与校内其他诸多学生社团不同,形成了“行政机构(党委宣传部)—指导老师—学生社团”单向的管理模式。学校行政机构和指导老师更多停留在宏观监督管理层面,并未对日常节目制作有深入参与和了解,难以起到强有力的革新引领作用。学生群体由于还未进入社会,虽有创新性但是不成熟,以致校园广播与外界媒体发展脱节、步伐不一致,未能从融媒体的优势中获得长足进步。

(三)团队凝聚力不足

团队凝聚力包括部门内部,也包括部门和部门之间,由于各部门工作性质、工作安排的差异,可能会出现人员交流不多,缺乏认同感和归属感。

(四)部分部门人员不足,工作安排困难

珞珈之声在校内知名度、影响力日益呈下降趋势,一段时间内人员不足问题较为严重,且由于不同部门工作内容的差异,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是参差不齐。

三、机遇与前景

(一)挑战与问题

传播学者拉斯韦尔曾说过:任何一种新的媒体出现,都是以压迫老媒体作为代价的。这是时代发展下的媒介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规律。虽然融媒体平台的建设给广播台发展提供了机遇,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系列威胁与挑战。

一是融合后广播台在整个平台中的定位与特色问题。当几个已经拥有相当成熟节目内容、完备运作体系的独立媒体组合在一起,如何在开展合作的同时保持自身特色、明晰自身定位,是未来必然会遇到的问题。

二是广播台作为传统媒体,在融媒体平台中的天然劣势亟需破题。

(二)融媒体下的发展路径思考

融媒体背景下,珞珈之声作为校园主流媒体的地位受到冲击,但它仍具有一些其他校园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如收听随意性、便携性强,尽展听觉魅力,给予受众无限想象空间等。因此,应紧跟时代潮流,充分体现时代感与感召力,展现独特的风格与特色。

1.改善硬件设备,保障广播质量。学校应充分认识校园广播的重要性,加大资金投入,对原有的广播系统进行更新换代、改造升级,从根本上解决珞珈之声知名度低、影响力弱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跟上当今数字化进程的步伐,使其更好地为学校师生服务。

2.借助融媒体平台,整合自身资源。在深入推进媒体融合的宏观时代背景和我校加快融媒体平台建设的微观体系背景下,广播台应借助互联网的功能优势,促进校园广播网络化发展。首先,可以利用融媒体的推送便利性和资源丰富性提高广播播出效率和质量;其次,通过广播台甚至整个融媒体官微、官Q、官博等平台,为广大师生甚至校外听众提供交流互动的平台,了解大家的兴趣爱好,满足大家的差异化需求;同时和更多音频类APP展开合作,拓宽节目投送渠道;此外,可以实现高校广播媒介的区域化和整体化,根据地区建立部分高校广播联盟组织,加强校际之间区域之间的媒介融合,定期举办高校广播台内部经验交流会和沙龙,增强高校广播台整体实力和影响力,扩大高校媒体的凝聚力和综合实力。

3.提升节目质量,坚守立台之本。结合时事热点,贴近校园生活,创新节目内容、形式。要结合自身发展方向,打造精品栏目。优质的节目内容是吸引听众的关键,因此要注重保证节目质量,避免形式固化、内容庸俗化的倾向。对节目内容的变革进行构思策划,充分思考,整合意见。针对节目数量多但不精的问题,可以适当删减部分不符合时代特色的栏目或降低节目录制频率,尽量达到呈现的每一期节目都是精品节目的效果。

4.完善奖惩机制,提升工作热情。作为学生社团,相比起学生会等学生组织,珞珈之声现有的奖惩机制缺乏吸引力和威慑力,极大地影响了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因此为弥补广播台在性质上的天然劣势,学校应在每学期的评优机制、财政拨款等方面给予其一定程度的倾斜,从外部制度上提升广播台成员的获得感。

5.加强人文关怀,提高团队凝聚力。对学生社团进行必要的团队建设,让大家拥有参与感、获得感和归属感是不可或缺的。作为社团管理层,与台内成员的交流不应仅限于工作层面,日常工作中也应给予他们生活、学习上的关心和帮助,让每个人感受到来自珞珈之声的人文关怀。

结语

其实不仅仅是珞珈之声,所有的高校广播台在融媒体的大环境下都不同程度地面临着各种困难和挑战。在不少学生心目中,高校广播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媒体,更是青春和情怀的重要载体与象征。但愿这个承载着我们青春记忆的校园媒体在融媒体时代也能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珞珈武汉大学传统媒体
武汉大学
在武汉大学拜谒李达塑像
珞珈一号01星数据与应用服务
“汉服仕女”敖珞珈:胖妹妹也有春天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传统媒体在新形势下如何实现突围
五问传统媒体:你以为熬过寒冬就是春天吗?
春到珞珈
传统媒体
隆重庆祝武汉大学建校120周年(189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