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理论课程思政中的“时与势”
2021-11-13孔令彬
◎孔令彬 段 煜
作为社会人文学科之一,新闻学因其自身具有的政治属性,在相关专业课程教学中更凸显课程思政之重要性。新闻学科课程思政,并不是在专业课程中简单重复思政课程的内容,也不是将思政的内容与专业课程相游离、相脱节,而必须结合自身的课程特点巧妙地进行思政,务求体现课程思政的有效性。笔者认为,新闻学科课程思政,一定要用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作为统领,同时“立足中国土,请教马克思”,挖掘新闻学教学方法的实践经验,把握好课程教学实践中的“时与势”,确保新闻学课程思政的有效性。
以笔者所在天津中医药大学文化与健康传播学院为例,传播学专业培养目标是要培养出能“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为指导,熟练把握新闻传播规律、掌握新闻传播技能,有深厚传统文化基础、一定医学基础的、适应当前社会对健康传播人才需求的一专多能型传播人才”。在基础课设置中,设置了《新闻学概论》、《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中外新闻传播史》等理论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不仅让学生领会新闻学理论,更注重培养他们新闻现象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思想相结合的意识和能力。
在新闻学相关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以《新闻学概论》和《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为例,将思政育人的要求落实到教学全过程,教学内容注重实效与形势的结合、教学方法注重讲授与互动的结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历史与现实的结合,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与育人功能,将理想信念、价值理念等有机结合,用实招求实效,在潜移默化中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
注重时效,把握大势,用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统领课程教学。时,就是时间,或者说时效。新闻教学要及时把握课堂教学发生时的社会热点、国内外大事,结合所讲理论进行细致剖析,让学生有新鲜感。势,就是形势,新闻教学实践要把握当前世界发展的形势,服务好我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一大局大势。
不可否认,大部分新闻学相关理论来源于西方欧美国家。但是,无论是以媒体为代表的新闻实践领域,还是以高校为代表的新闻理论研究领域,构建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学已经成为共识。柳斌杰认为,中国特色新闻学,要做到五个坚持,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灵魂,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为基础,坚持以科学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己任,坚持以现代信息科学和传播技术为支撑,坚持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新闻舆论专业人才为目标。
变动产生新闻。当前,日新月异的传播技术为及时获取信息提供了技术保障,波谲云诡的国际局势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取之不竭的新鲜素材。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统领的中国特色新闻学,是马克思理论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这一“具体实际”就是我国的国情,而发展之大势是其中“具体实际”之一。在课堂中结合时效之新闻事件,讲透“大势”,既是讲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需要,也是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的需要。
讲古有今,注重思想传承,更注重今之创新。《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为主要内容,是传播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该课程看似思政色彩浓厚,十分容易融合课程思政,但需要注意的是,该课程毕竟是传播学的专业课,因此在课程设计中,需要避免与思政课程同质化,着重体现本课程与思想政治课的区分度,更加注意如何把握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平衡点。这就需要尽可能将经典作家的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进行高度提炼,既体现出经典作家的新闻思想是在其总体思想的理论框架之内,又具备一定的独立性,能够自成一体。经典作家整体思想与新闻思想的关系恰恰契合于“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相互关系。
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就是如何避免在讲授不同思想体系时出现“一刀切”。各思想家的经历与环境不同、时间跨度较大、每个人新闻活动与新闻思想的特点也不尽相同,因此在融合思政的策略上也不能完全一致。在此试举讲授习近平的新闻思想与列宁的新闻思想时的不同方法作为例子。
习近平对新闻工作的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一部分,具有密切的现实性,因此在讲授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实,分析思想的提出背景、现实意义和与前人相比的进步。如习总书记提出新闻与宣传工作要宣传工作要“胸怀大局、顺势而为”,这是马克思“遵循新闻内在规律性”思想在中国新形势下的发展。在新媒体高度发展的形势下,新闻与宣传工作越来越难以靠行政命令式的方式来达到效果,必须顺应新媒体发展的规律,化“堵”为“疏”,顺应形势地解决问题。在讲授中可以对比官方媒体面对“非典”和汶川地震时的报道态度:“非典”初期,媒体一味封锁消息,最终导致了不必要的恐慌,而汶川地震后,官方媒体第一时间发布消息,从而将大多数谣言扼杀在了萌芽阶段,这便是“顺势而为”的作用。
有机结合,理论为基,实处落脚,让学生掌握认识世界的工具。根据不同课程的特色,设计形式各异的互动环节。以《新闻学概论》为例,在每节课的开始,由老师分享近一周内国内外发生的大事。但是,此种分享不仅仅是新闻事件的罗列,而是有侧重和选择,这种侧重和选择的过程,类似于一份报纸版面的编排、新闻类节目的制作过程。其中,时政新闻占有较大比重,比如国家发生的大事、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了哪些活动、做了哪些指示等等。同时,会选择与每节课理论知识契合度较高的事件重点突出,此举不仅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让大家在兴趣中理解、掌握理论知识。
与此同时,在实际案例讲解中,老师注重案例中反映的社会现实对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作用。比如讲《新闻真实》章节,以“春节纪事:一个病情加重的东北村庄”为反面案例,重点讲述虚假新闻的表现和危害;同时结合十九大报告中对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现状的论述,让学生认识到当前社会中存在的某些问题,启发他们认识到某些社会现实问题,激发他们积极投身到社会建设中的热情和勇气。
新闻学理论肇始于西方,当前大部分有关新闻学的理论都是资产阶级新闻思想,是唯心史观的新闻学。如果在讲述中太过突出这些理论,会对学生认识当前的新闻现象造成负面的影响。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正反两方面的案例教学。还是以《新闻学概论》为例,当讲解到“新闻客观性”、“新闻宣传”时,我们选择以“英国夺命货柜车发现39具尸体”为重点案例进行讲解,启发学生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当CNN就此事件提问华春莹:“为庆祝中国过去7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和进步,本月初中方举行了国庆相关活动。但中国公民却通过这种极端危险的方式离开中国,他们是出于何种动机?外界应该如何理解?”学生就此话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发言。结合此现实,能够让大家充分认识到西方新闻理论中“新闻客观”的虚伪性,认识到新闻价值的阶级性——西方新闻观不承认新闻的阶级性,我们的唯物史观则正相反,我们承认新闻宣传的合理性,承认新闻记者和媒介持有的阶级立场等核心内容,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的认知,更让大家坚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观、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指导意义。
新闻理论课程因其现实性、实践性、指导性,蕴藏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如何科学有效地发掘这些资源是推行课程思政的一个关键问题。新闻学,思政进课堂,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结合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才能取得时效,实现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
注释:
[1]丁柏铨:《新闻学科课程思政:特殊性、有效性及实施路径》,《当代传播》2020年第6期
[2]柳斌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学的五块基石》,《全球传媒学刊》2016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