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报道对新闻背景运用的比较
——以“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为蓝本
2021-11-13王琦铭
王琦铭
一、初始报道:传统媒体对新闻背景的运用游刃有余
2021 年1 月4 日13 时56 分许,中国共产党党员、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拉齐尼·巴依卡为解救落入喀什大学人工湖冰窟的儿童不幸逝世。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进行了深入报道,拉齐尼·巴依卡舍身救儿童的消息一经传播,就造成了广泛的社会影响。
首先比较一下《新疆日报》报纸和石榴云客户端对这一新闻事件的报道。
1.短消息:多个新闻背景凸显新闻深度、广度和温度
《新疆日报》的第一篇报道是2021 年1 月7 日A02 版以《冰窟舍身救人 壮歌响遏行云 泪别“帕米尔雄鹰”拉齐尼·巴依卡》为题的消息。报道主要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英雄救人的现场,第二部分是英雄的儿子在追悼会上的表态,第三部分是对英雄的背景介绍,第四部分是被救孩子的父亲表达真挚感激。
在此消息的架构中,第三部分是新闻人物的背景,也是新闻价值开掘和延伸的重要部分。文字是这样描述的:“拉齐尼·巴依卡是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他家三代人都是护边员,接力在帕米尔高原上戍卫边疆。在护边生涯中,遇到的急难险情不胜枚举,但他从未想过退缩和放弃。雪山深处每一个山口、峡谷都留下了他巡逻护边的身影,见证了他对党和祖国的忠诚。拉齐尼·巴依卡微信朋友圈最后一条信息,是他自己创作的诗歌《南湖》:南湖红色的光照亮帕米尔高原/在晨曦中/我祖父凯力迪别克露出笑颜……他视巡边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和担当/祖父这种精神是我家的一盏明灯……”
这段人物背景分三个层面:
第一部分是拉齐尼·巴依卡的身份交代。身份交代保证了新闻人物的角色功能。第二部分是他巡边的情景回忆。情景回忆充实了新闻人物的行动功能。第三部分是他最后一条发在微信朋友圈的一首表达赤胆忠心的诗歌。诗歌诠释了新闻人物的话语建构。
人物背景的这三个层面,以角色功能(荣誉)、行动功能(经历)、话语建构(心声)共同完成了新闻的深度、广度、温度。一条消息的立体感、厚重感由此实现。
2.短视频新闻:现场图像是最有价值的新闻背景
石榴云播发的第一条新媒体产品是短视频新闻 《英雄一幕 拉齐尼·巴依卡冰湖救人现场》。这是一条以事发时的现场公共视频为主的短视频。画面从大景到近景,记录了英雄救人的核心现场。视点直指英雄壮举,从而突出视觉的震撼力和情感的感染力。视频虽短,但第一现场的动态和细节胜过一切,这也是现场视频最有价值所在。单就该产品而言,凸显出了动态短视频新闻的主要特征:图像的现场感与新闻的背景密不可分。在随后的一系列新媒体产品中,加大了新闻背景的拓展和新闻价值的开掘。
二、深度报道: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高度融合凸显新闻价值
在拉齐尼·巴依卡英雄事迹的系列报道进入到深度报道阶段时,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合二为一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从以 《新疆日报》 为代表的传统媒体推出的三篇报道《冰冷湖水中,他托起生命之重——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上)》《英雄已逝 精神永续——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中)》《化作雄鹰 守护家园——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下)》,全面、系统、多角度地报道了“时代楷模”拉齐尼·巴依卡的生命历程。
这三篇人物通讯,有一个文眼,那就是“追记”。追记是对新闻事件、新闻人物、新闻现象的价值进行深度开掘的过程,是对“记忆”的撷取和提炼,也是通过文化记忆和事实记忆进行的主题升华和重塑。“追记”把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合二为一,并且新闻背景的比重在时空坐标中明显提升,并由此进一步凸显新闻价值。
1.背景介绍大大升华了新闻价值和新闻人物的高度
首先,《冰冷湖水中,他托起生命之重——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上)》中,侧重点在追记英雄救人的现场,以及拉齐尼·巴依卡在喀什大学学习时的点点滴滴。这里有多视角的叙述。参与救人的人见证了英雄救人全过程,这个视角是多个主体参与并聚焦的视角,充分还原了打动人心的现场细节。在这个篇章里,最重要的背景介绍,就是拉齐尼·巴依卡为什么会在喀什大学学习,从而把新闻价值升华到“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这样的背景介绍不但没有和新闻视角脱焦,反而让英雄的生命与中华民族的共同命运融为一体,形成了大背景下的生命视角。
其次,《英雄已逝 精神永续——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中)》以拉齐尼·巴依卡父亲的视角展开叙述,讲述三代守边人可歌可泣的精神传承。这一篇章基本上都是在“回忆和讲述”中展开。所以,很难划分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之间的界线,新闻事实由新闻背景构成,新闻背景就是新闻事实本身。回忆的视角和回忆的叙述,勾勒出超越时空的文化质感,也明确构建出英雄奉献精神的生命本能和生命养成。
第三,《化作雄鹰 守护家园——追记舍身救人的共产党员拉齐尼·巴依卡(下)》以边防战友、村民们的视角展开,重塑了英雄“守边护边”的感人故事。“16 年来,他以钢铁般的意志,日夜行走在冰峰雪岭间,成了一名不穿军装的战士,守卫着这片净土。英雄长眠,正气永存,雪山为证。”“雪山为证”彰显了文化记忆和生命印证之间的逻辑关系,也是本篇章要突出的主题。
从这三篇报道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媒体在深挖文本的深度、广度、温度方面驾轻就熟,深谙媒体艺术,那就是将新闻背景和新闻事实融而为一的话语方式。
2.短视频新闻的视角切换非常灵活
我们再来看石榴云端发的新媒体产品:《落水男童父亲:我要竭尽全力担起照顾拉齐尼·巴依卡家人的责任》(2021 年1 月7 日石榴云播发)、《忠!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为国守边的赤子情怀!》(2021 年1 月10 日石榴云播发)、《高原雄鹰拉齐尼·巴依卡》(2021 年1 月12 日石榴云播发)。
《落水男童父亲:我要竭尽全力担起照顾拉齐尼·巴依卡家人的责任》短视频新闻由记者视角(聚焦被救儿童的父母)+现场视角(拉齐尼·巴依卡救人现场)+背景视角(拉齐尼·巴依卡获全国爱国拥军模范时的图片)组成。在这个短视频新闻中,现场视角和背景视角都是以黑白色为基调,表现出视角中的色彩意识,也通过色彩强化新闻背景的凝重和严肃。而最重要的是现场画面融为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整个视频主要聚焦获救儿童的父母,但新闻的价值、高度和温度也因此得到了升华。
《忠!拉齐尼·巴依卡祖孙三代为国守边的赤子情怀!》这一新媒体产品的文本视角开阔:从不同角度回看拉齐尼·巴依卡生前巡边的身影,感人至深;通过帕米尔高原+雄鹰的意象化点题“忠”的精神内涵。
新闻画面的视觉性往往能构建新闻事实的全新样态,这也就是视觉语言在新媒体产品中占优势的主要原因。视觉表达让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两者融合为一。这也说明,同一主题、同一故事,在图像和文字的表达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高原雄鹰拉齐尼·巴依卡》是一个集纳式的新媒体产品,以“大爱”贯穿文本。整个文本充满了基于回忆构建出来的“温度”和厚度。文本以第三者视角展开,分为五个部分:护边战友的讲述、拉齐尼·巴依卡父亲的讲述、拉齐尼·巴依卡儿子的讲述、支部副书记的讲述、派出所同事的讲述、拉齐尼·巴依卡女儿读的诗,这些讲述和画面协同一致,加之旁白的新闻背景介绍,让整个文本浑然一体,画面的新闻背景和声音的新闻背景有机统一。
三、跨媒介传播中,“新闻背景”所需的三种话语方式
传统媒体在文本中表述“新闻背景”时,需要有三方面的话语方式:
其一,在文本中强化“回忆”标识。这是新闻事实主干和新闻背景之间的对立统一。因为“回忆”可能是整个新闻背景的组成部分,也具有很明显的个人特色、身份特色、视野特色。
其二,在文本中强化时空的延展性。文字的张力在于它在有限的篇幅中具有广阔的时空性。很多的信息,无法凭借视觉画面来实现,但可以通过文字来完成。人物通讯《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对拉齐尼·巴依卡的事迹报道,文字的能量在于延展和丰富了新媒体难以实现的“文字美”。
其三,在文本中强化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的“文字互相转化”,而这种转化,是文字的长项,行文不着痕迹,也无需穿凿。
比如,“2003 年11 月,拉齐尼·巴依卡退伍。同月,阿布都贾米·龙吉克接到了首次没有老班长带队的边境巡逻任务。面对座座高山和数不清的沟渠,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心里犯起了嘀咕。忽然,不远处,一个面色紫红的汉子牵着牦牛,笑吟吟地从山下走来。‘老班长!’阿布都贾米·龙吉克喜出望外,这下心里有底了!”这段回忆讲述了一个细节,本来是新闻事实的组成部分,也是新闻背景的组成要素,但在文字的细节处理中,新闻事实和新闻背景变得界线模糊。
文字具有很强的时空转化的修辞能力,也具有很强的新闻背景前置化和新闻事实背景化的张力,这就是文字本身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