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在文化报道中的运用
——以楚天都市报文化报道为例
2021-11-13占锦丽
占锦丽
文化领域出作品的周期比较长,加之文化作品自身高雅的特性,导致文化领域的新闻报道一是比较少,二是比较零散,今天报道这里一个演出,明天报道那里一个展览,三是比较静态。
如何把文化报道做得活泼、生动、好看?策划运用得好,可能是一柄尚方宝剑。本文将以楚天都市报文化报道为例,浅析几种策划类型在文化新闻报道中的运用。
一、专栏策划
把小而零碎的本地文化动态装进专栏的篮子里,一方面避免文化报道在呈现形式上出现东一榔头西一棒子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引导读者有针对性地关注,增强对本地受众的服务性。
1.加大对本地文化动态的报道力度,同时给予显著的统一标识,满足读者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增强对读者的粘性。
对于区域性报纸来说,在报纸读者大量流失的当下,做好做足本地新闻报道,是留住读者的重要手段。从2018 年开始,楚天都市报在文化版开辟了“艺览”和“大舞台”专栏,重点报道武汉本地的文化展览、文艺演出、文艺名家动态等,加大对本地文化新闻的挖掘力度。
此前,文化展览和文艺演出的报道也是有的,除了表现形式比较分散之外,大部分以信息的面目出现,多属于编辑用来填补版面空缺的边角余料,重要性上似乎可有可无。随着近年来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对于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此类报道无论是在信息数量上还是在信息深度上,对读者来说就都远远不够了,从服务读者的角度来说,加大报道力度势在必行。
2.挖掘文化动态背后的东西,增强文化新闻的可读性、服务性和引导性,力争成为本地读者进行文化活动的向导。
除了增加报道数量外,如何把报道写得活色生香有吸引力,值得认真研究。
以文化展览为例,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存在着看不懂从而曲高和寡的问题,如果报道照本宣科或者太专业,就容易给人味同嚼蜡不知所云之感。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楚天都市报“艺览”专栏的采写宗旨是,绕到展览背后,挖掘背景知识和背景故事,加强对展览的解析,把专业变为通俗,把阳春白雪变为接地气。
比如,楚天都市报2019 年8 月20 日的一条展览新闻《曾经作品被挂在角落,如今一张画被拍出3.45 亿 50 年后人们才认识黄宾虹》,这是一条黄宾虹的画展消息,记者通过采访展馆馆长,讲述黄宾虹的艺术人生故事,对标世界著名画家对黄宾虹进行评价,介绍画家的艺术特点等等,使得这条展览新闻不但通俗可读,而且富有知识性,极大地勾起读者观看展览的欲望。
再比如《皇家气象—沈阳故宫清代宫廷生活用品展 这是一场来自清宫的时尚秀》(载于2018 年12 月12 日A22版),通过对展品的设计、用料、用途等知识的介绍,让静默的展览变得生动起来,为读者的观展选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文艺演出的报道虽然仍然重在演出现场,但围绕演出台前幕后不为人知的故事、观察等,能让新闻变得更有深度、更感人、更有服务性。
比如,楚天都市报2018 年5 月11 日登载的一条演出新闻 《飙武汉话的<费加罗的婚礼>又来了武汉造前传,<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有点热干面味》,在武汉上演的经典西洋歌剧《塞维利亚的理发师》是武汉本地打造的,从导演到演员全是武汉人,为什么要对经典西洋歌剧进行 “武汉造”?“武汉造”的难点在哪里?记者通过采访导演,既为读者答疑,又写出了武汉味道,同时为演出造了势。
再比如楚天都市报2021 年4 月6 日登载的《时长8 小时的<如梦之梦>今日售票,网友早已摩拳擦掌 最佳位置欣赏全本得花3760 元》,是一条演出观察稿。时长8 小时,著名导演赖声川作品,全国巡演积累下的超高口碑,与众不同的舞台和观众席,这些都使得《如梦之梦》的来汉演出成为武汉本地热门话题,而其售票情况也备受关注。
二、年度或季度(月度)策划
以年度或季度(月度)为报道周期进行策划,以化零为整的系统性和宏大气势,弥补文化报道比较静态的短板。
1.年度或季度(月度)策划具有时间跨度长、主题统一的特点,能通过策划对整条战线的情况进行全面疏理和呈现,从而让读者获得系统化的阅读体验,同时,使记者与战线单位和重点人物建立亲密联系。
2020 年,楚天都市报响应中央“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的号召,推出了“荆楚文艺新动力”年度系列策划,宣传湖北省的青年文艺名家。
这组系列报道从2020 年7 月8 日持续至2021 年2 月19 日,用60 个版面的篇幅,共访谈了60 位湖北青年艺术骨干,范围覆盖文学、美术、音乐、戏剧、书法、曲艺、舞蹈、杂技、摄影、主持、文艺评论等11 大领域,展示他们的艺术成果,介绍他们的艺术理念,分享他们的艺术人生,文字通俗可读,版式美观大气,传递的创作理念和人生故事具有启迪性,是近年来湖北媒体第一次如此全面集中地展示湖北青年艺术家群像,推出后读者反响强烈。
通过这组策划报道,读者对湖北文艺界近年来的艺术耕耘和成果、青年艺术队伍的培养和现状,有了一个全面清晰的了解,受到了一次较全面的艺术熏陶。
同时,通过近一年的采写,文体副刊部的记者也将战线单位从上到下进行了一次全方位的疏理,在筛选报道人选、采访写作的过程中,深入战线单位,与采访对象密切接触,增进了与战线单位的联系与了解,锤炼了采访作风和写作文风,是一次很好的“走转改”实践。
2.年度或季度(月度)策划具有主动出击、提前采写的优势,在新闻比较短缺的时候,可以随时发布以弥补不足。
2020 年4 月8 日,楚天都市报因疫情停刊两月后复刊。此时的武汉虽已解封,但为了巩固抗疫成果,戴口罩和保持距离是出行必备条件,聚集性活动仍不被提倡,文艺活动一时还未重启,文化战线常规性新闻几乎全无。
等米下锅不如找米下锅,楚天都市报打破常规,主动出击,策划推出了“文化战疫有力量”系列访谈,遍访湖北省内外文艺界人士,对他们或义拍筹款、或捐赠作品、或进行主题创作等积极抗疫的举动进行报道,很好地起到了为全民抗疫加油鼓劲、提振士气的作用。
三、机动性策划
1.针对突发性新闻或临时性宣传需要,点上切入,面上发散,运用延展性思维进行策划包装,拓宽新闻的广度和深度。
2020 年5 月初,武汉刚刚解封,城市重振在即。楚天都市报文化记者从武汉汉剧院了解到一个讯息:武汉汉剧院虽然在疫情期间暂停了演出,但排练却没有停止,大家克服重重困难,从各自在家练功到回剧院有距离地一起排练,都憋着一股劲,为能与观众在剧场再相见默默地做准备。
武汉汉剧院是如此,其他文艺演出单位的情况如何?一番询问之下记者发现,积极排练以随时准备恢复演出在各文艺院团是一个普遍现象。如果在这些文艺院团里选取不同表演类型,以图片为主、文字为辅的表现形式进行一组系列报道,对武汉市民的信心重振无疑是个极大的鼓舞。
于是,“戏码头,上妆啦”的系列策划报道应运而生。记者选取了武汉汉剧院、武汉杂技团、武汉人艺木偶剧中心、武汉爱乐乐团、湖北省京剧院、湖北省戏曲艺术剧院等各具特色的演出单位进行了采访。在演出何时能恢复尚未得知的情况下,演员们戴着口罩苦练的状态、相信不久就能重上舞台与观众见面的信心,在图片和文字里得到充分展示,具有动人心魄的美感和力量。
相对于一家演出单位、一篇报道来说,由几种类型不同的演出门类所形成的一组报道,能从不同角度呈现出更多让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点,而且由于不定期地发布,无疑比单篇报道更具有持续性的影响力。
2.蹭社会热点进行机动性策划。
蹭网络热点往往具有不错的吸睛效果,而 藉由吸睛效果进行举一反三式的延伸性报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2020 年4-5 月,电视剧《清平乐》热播,围绕男主宋仁宗一一亮相的大臣晏殊、范仲淹、欧阳修、蔡襄等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豪,他们的诗文不但常见于中小学课本,还是必背课文范围,因此被网友们昵称为“全文背诵天团”,电视剧播出期间,相关话题频上热搜。楚天都市报文化记者迅速蹭上这一热点,从“全文背诵天团”的诗词切入,向书法、服饰、妆容等方向延展,对宋代美学和文化进行了图文并茂的疏理和解读,寓文化性于娱乐性中,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四、节令性策划
针对特定节日、纪念日、节令进行策划,是比较常用的策划思路。这类策划重在主题有新意,内容有深度,用得好常用常新。
5 月18 日是国际博物馆日,2020 年的这一天,大部分武汉市属博物馆重启。已经好几个月没有进行户外文化活动的武汉市民,积蓄了极大的看展热情。楚天都市报对读者的这种情绪心领神会,及时在5 月18 日推出策划报道《送您一幅博物馆艺术地图》,疏理湖北省内各大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以两个联版向读者进行介绍,图文并茂,一目了然,及时为市民意欲释放的看展热情提供了有意义的参考,同时,这两个联版也相当具有收藏价值。
博物馆是个宝藏,有海量凝结着人类智慧和文化密码的收藏,但大多数人在参观时很容易因走马观花而流于表面。文博对于文化战线来说是个富矿,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但如何将这些海量素材进行有序报道而不显突兀,对传统文化进行普及推广而不显生硬?利用节令进行策划报道,是个不错的手段。
从2017 年开始,连续4 年的春节前后,楚天都市报文化记者都以生肖为主题,挖掘整理出博物馆尤其是本地博物馆里与当年生肖有关的文物,用妙趣横生的文字,配以精美的相关图片,向读者进行集中性展示。《“藏在博物馆里的鸡” 走红》《博物馆里的萌狗帅犬汪汪旺》《看这些藏在博物馆里的鼠》《到博物馆寻找小猪佩奇》,这些节令性的策划在普及相关文物知识的同时,也能激发起读者去博物馆一睹为快的欲望。
再比如去年夏天来临之际,楚天都市报以古人如何消暑度夏为主题,对湖北省博物馆馆藏的曾侯乙青铜冰鉴缶和荆州博物馆馆藏的战国罗衫、汉代麻鞋进行组合,推出了《解锁古人消夏生活》的策划报道,让读者解锁了曾侯乙青铜冰鉴缶原来是古代贵族用的冰箱这一知识,令今人对古人的生活有了具体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