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作品在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价值及实现途径
——以《觉醒年代》为例
2021-11-13丁超
丁 超
(上海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 200093)
影视剧《觉醒年代》作为“理想照耀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电视剧展播”重点剧目,开播以来在各地高校大学生乃至全社会青年群体中掀起了一股观剧热潮。反观现阶段育人乏力的高校公共课教学,充分挖掘《觉醒年代》这一类新时期影视剧的育人价值,将其作为行之有效的手段融合于高校公共课教学之中,应是新时代高校育人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影视作品《觉醒年代》概述
(一)《觉醒年代》的创作背景
影视剧《觉醒年代》的创作团队汇聚了国内一流的创作者——荣获“全国十佳电视剧制片人”的刘国华担任总制作人,原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第三编研部主任、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的编剧龙平平执笔剧本,影视剧《安居》导演张永新执导,毕彦君、于和伟、周显欣、曹磊、杨景天等老中青三代实力演员鼎力出演。《觉醒年代》是首部全景式展示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时期的时代风云和历史画卷的影视作品,清晰地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和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全过程。
《觉醒年代》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等人相识、离别以及走不同的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柳眉、陈乔年、易群先、邓中夏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影视化地演绎了100年前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和一批热血青年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他们主张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结合起来,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历史必然性。同时,作品也描绘了客观、立体的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时的先驱群体,深入探索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思想密码,对中国共产党早期革命先驱之崇高的理想和卓越的贡献致以敬意。
(二)《觉醒年代》的内容概述
“为了让你们不再流离失所,为了让中国的老百姓过上富裕幸福的生活,为了让穷人不再受欺负,人人都能当家作主,为了人人都受教育,少有所教,老有所依,为了中华,民富国强,为了民族,再造复兴,我愿意,奋斗终生!”这是影视剧《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与李大钊面对贫穷落后的中国百姓立下的誓言,也激荡着屏幕前无数中国青年观众的爱国灵魂。
《觉醒年代》作为再现历史风云的史诗级时代影视剧,以1915 年出版的《青年杂志》(后改为《新青年》)这一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杂志为线索,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成立,展现了波澜万丈的历史画卷,带领观众回到了那个觉醒年代,感悟社会风情和人生百态。
辛亥革命后,贫弱的旧中国的面貌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依然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军阀混战、泯灭人性,民众无知、思想混乱的社会现象,把中国的出路问题再次摆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面前。陈独秀、李大钊、毛泽东等进步人士在混沌中从上到下摸索,从新文化运动着手思想启蒙,引发民众的觉醒和奋起。这些中国共产党的早期革命领导人有血肉、有理想、有追求,也有探索。他们的革命品格和斗争精神深深地传达着爱国心与自觉心,传达着爱国爱党、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
(三)《觉醒年代》中蕴含的精神谱系
古往今来,在处理重大时代问题和各类社会矛盾事件的过程中,总会孕育和形成各种精神。而伟大的精神拥有崇高的时代价值、旺盛的生命力和持久的战斗力,也能够为社会各类矛盾的解决提供助力。
影视剧《觉醒年代》的故事背景是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中国社会中各种思想流派争鸣相斗,都在为黑暗的中国谋求一条复兴之路。以陈独秀、李大钊为代表的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从中国的实际国情出发,审时度势,大胆接受并广泛宣传俄国“十月革命”事件和其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开辟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道路。《觉醒年代》中所体现的精神正是中国共产党孕育与建立过程中所产生的“红船精神”。因而,对于“红船精神”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局限于1921 年7 月之后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在中国共产党酝酿筹备时期,即早期进步知识分子敢于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睁眼看世界、追求救国救民真理的可贵品质也应该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红船精神”当中来。开展对于《觉醒年代》所展现的这一探索时期的社会现状的研究,对于探索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与使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迪意义。
二、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价值
(一)利用文化资源,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觉醒年代》一类优秀的时代影视剧自身就具有鲜明的历史印记以及丰富的党史教育素材,用现在流行的词汇表达,就是“自带流量”。这些“自带流量”的优秀影视剧在对高校大学生群体进行公共课教学方面具有巨大的带动价值。一旦这样的价值被高校所利用、融合发展,则会让青年大学生感受到学校开设的公共课不只有枯燥的理论灌输,还有生动、可触摸、可呼吸的具象历史文化,那么高校的公共课教学工作,特别是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和育人功能将得到进一步的提升与优化。
(二)发扬优良传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多次提到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要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必须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坚定中华文化自信。但我们也必须面对一个现实,即目前高校公共课教学育人乏力,部分青年大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特别是近代以来的历史文化保持冷漠的态度,更有甚者,出现了污蔑革命先烈,歪曲、扭曲革命历史的现象。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发扬优良传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而优秀的新时代影视作品就是一把巧妙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
《觉醒年代》所呈现的二十世纪初的那个年代,中华文化经历了世界各种文化以及新兴文化的挑战,而后更加坚强地绵延下来。然而这样一种客观事实通过传统教育手段传输给高校大学生群体时总会发生效果偏差,适得其反。因而,将时代影视剧作为新的教育手段是目前高校发扬优良传统,坚定民族文化自信,达到育人效果必须考虑的。
(三)传承历史基因,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觉醒年代》这类影视剧的主要使命就是记录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发展过程中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世界人民谋大同的伟大事迹。简言之,即传承历史基因,深化全社会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因而,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时代影视剧中涌现的一大批为人民解放、国家独立而奋斗的仁人志士、英雄人物,自然就成为新时期全社会的“国民偶像”。
在高校播放优秀的时代影视剧,青年大学生会更加深入地了解建党建国的艰辛与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新中国,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热爱自己的国家。
三、影视作品《觉醒年代》在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价值实现途径
(一)开发时代史诗影视,提升高校公共课教学效果
高校开展公共课教学工作应该借助优秀的时代影视剧,引导青年学生通过感性的认知,进一步深化理性的思考,为他们展现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谱系。而这也对新时期的影视作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反映长征精神的《长征》、“两弹一星”精神的《钱学森》、特区精神的《大江大河》、抗疫精神的《在一起》、脱贫攻坚精神的《山海情》等时代影视作品不仅高扬社会主旋律,而且制作精良、视角新颖、演员演技在线,获得了以高校大学生为主体的青年群体从作品到情怀的广泛好评,为高校公共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方式和思路。
(二)设置校园互动展播,营造高校公共课教学氛围
艺术化加工过的时代影视剧绝大多数都热血激情,视听效果各方面都能够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生活需求。特别是在高校青年群体中,时代影视剧能够振奋人心,激扬起广大青年学生爱党爱国之情,具有重要意义和育人价值。时代影视剧充分挖掘了近代以来中国优秀的文化资源,并赋予其时代意义,使作品的时代精神和价值意蕴都符合高校公共课教学的文化氛围。时代影视剧通过演绎鲜明生动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让高校大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悟时代精神,接受党史、国史教育,感受其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情怀、崇高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以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从而更加认同新时代的社会先进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发挥网络媒介优势,创新高校公共课教学手段
2016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网络媒介作为新媒体新技术的产物,在高校青年群体中广泛运用。在这样的背景之下,高校公共课教学应该加强时代影视剧资源建设,打造数字化、网格化的课程资源库,创新时代影视剧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途径,主动利用微博、抖音、快手、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平台实时掌握青年学生群体对于影视剧的评价与接受程度,适时调整育人策略,使广大青年大学生感受到时代影视剧所承载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在潜移默化中塑造良好的道德风尚,以达到高校公共课教学的最佳成效。
四、总结
总之,新时期的影视剧资源丰富、类型多样,是一笔不可多得的优秀文化资产。2021 年欣逢伟大的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要对目前文化市场上现有的时代影视剧的价值意蕴进行充分挖掘、育人功能进行再次利用开发,将这一重要的文化载体融入目前育人乏力的高校公共课教学之中,并提出切实有效的实现途径,建立高校公共课教学影视资源库,切实提升高校公共课教学的育人成效。这也未尝不是一次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文化献礼,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