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金融服务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路径的建议
2021-11-13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研究团队
中国民生银行研究院产业研究团队
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既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任务,也是商业银行自身经营发展的现实需要。同时,制造业融资难是一个普遍性、长期性问题。尤其是传统制造业准入门槛较低,大量企业的产品处在低端区域,整体面临竞争秩序混乱、经营困难、能耗大、效益低、产能过剩以及创新能力差等问题,不良贷款率普遍高于其他行业。深入分析国内外制造业运行现状与趋势,总结金融机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有助于金融机构找准“十四五”期间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与路径。
一、制造业发展及产业升级概况
(一)制造业发展概况
1.我国连续十年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根据工信部数据,2016-2019年,我国工业增加值由24.5万亿元增至31.7万亿元,年均增长5.9%,远高于同期世界工业2.9%的年均增速。2019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达26.9万亿元,占全球比重28.1%;规模以上制造业研发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1.43%,提前超额完成规划预期的1.26%目标。
2.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规模超38万亿元。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呈现增长趋势,2019年达到380581.5亿元,同比增长3.4%,增速较2018年有所放缓,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上半年我国制造业整体营业收入为167454.2亿元,同比下降6.94%。
3.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逐年提升。近年来,我国智能制造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和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占装备制造业比重已超过10%。2020年按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为20%来推算,产值超过19万亿元,保持增长态势,预计2022年有望超过23万亿元。
(二)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格局
1.投入环节。一是研发投入和专利数量逐年上升。我国的研发支出占GDP比重在1991年时仅为0.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0年研发投入强度已经高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的中位数,2012年则超过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国家的研发强度均值1.9%;2019年已经达到2.19%,高于许多发达国家水平。除了全社会的总体研发情况,单独看制造业内部的研发投入也是增长迅猛。制造业细分的31个子行业在2006-2019年间制造业行业研究和开发(R&D)人员投入和经费增速分别达到年均16.0%和28.9%,远远高出了期间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和GDP增速。二是专利数量和质量快速提升。研发投入是创新的必要条件,而专利则可视为创新活动的成果检验。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专利申请数从1995年的8万件增长至2019年的480多万件,年均增速接近20%。从专利构成来看,专利可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其中发明专利被视为技术含金量最高的类别,其在所有授权专利中的占比已经从1995年时的8%增长至2019年的21%。从专利来源来看,2004年我国授权给国外的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比例超过20%,而在2019年末已经降至6%左右,表明来自国内的自主创新力量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生产环节。一是分工更趋专业化。中间投入品在产出中的占比增加是分工更趋专业化和效率提升的重要标志。根据投入产出表计算制造业分行业的中间投入品在该行业产出中的占比,结果显示,各细分行业的中间品投入在产出中的占比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即便在工业化增加值份额持续下降过程中,工业部门中间品投入占比不断提高的势头也未曾改变,表明工业部门的专业程度还在不断加深。加总的制造业中间投入品在总产出的占比从2004年的0.7上升到2019年的0.8。二是低效企业淘汰出局,行业集中度上升。市场竞争意味着“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企业进入、退出和行业集中度上升的同时,行业资源配置效率也得以优化,我国工业部门行业格局面临“大洗牌”。相较于2010年,2016年一级行业中极高寡占型行业数由6个提高到9个,低集中寡占型行业数由10个上升至15个。相反,竞争型行业数量由12个锐减到5个,低集中度行业数量锐减。采掘、纺织以及通用设备制造等行业出现了企业大批退出的现象。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数量更快增长。高新技术企业是创新活动的重要载体。2012年后,虽然我国工业增加值大幅放慢,但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速进一步提高。1997-2007年,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年均增速14.7%,2012-2019年则达到了22.3%。
3.产品环节。一是出口产品日趋复杂。从出口产品情况来看,我国制造业水平远远超出当前收入阶段对应的国际平均水平。以出口数据考察制造业生产能力有多种指标可供参考,如出口复杂度、高新产品出口占比等。根据计算,若以出口复杂度来看,我国出口对应的收入水平从2000年的14643美元提高到了2017年对应的32143美元。二是出口附加值率持续提升。基于生产价值链和出口附加值率的计算发现,我国出口附加值率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69%提升至2017年的87%,其中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的出口附加值率分别从56%和85%增长至78%和89%,增幅分别为22和4个百分点。通过对出口附加值率的分析,对出口附加值率提高贡献最大的是行业内效应,而不是行业间效应。这表明我国制造业企业的技术升级路线更多选择进口中间品的替代,而不是出口新的产品。
二、金融服务制造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产业结构加速调整,制造业处在宏观经济“三期叠加”阶段,传统制造业逐步淘汰,而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在此背景下,我国制造业贷款占比长期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2019年以来,尤其是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国家多次提出要加大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在监管政策鼓励和引导下,商业银行逐步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发挥引领作用,2019年制造业贷款余额同比均正增长,2020年,主要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均呈现较高增长态势。主要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不良率普遍高于5%,2019年呈现转好迹象。
(一)制造业贷款占比长期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比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7-2019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分别为29.3%、29.4%和27.2%。2019年,全国性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占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的比重为9.3%,与制造业行业增加值在同期GDP的占比差距较大。与2017年年末比,尽管2019年制造业贷款增加了2.8万亿元,但明显低于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导致制造业贷款占比从2017年的15.0%下降到2019年的11.9%。2019年,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中,制造业贷款余额占比高于10%的家数从2017年的13家、2018年的9家,降为2019年的6家。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下降幅度普遍高于国有商业银行。
(二)五大国有银行发挥引领作用,贷款余额同比正增长
从总量看,2019年我国18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共计9.16万亿元,其中,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五大国有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分别为1.68万亿元、1.66万亿元、1.29万亿元、1.27万亿元和0.60万亿元。在12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中,兴业银行、浦发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0.3亿元;民生银行、光大银行、招商银行、中信银行制造业贷款余额超过0.2亿元。五大国有银行2019年度制造业贷款余额均同比正增长。其中中国工商银行增速最快,达到5.5%,其次是交通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增速分别为3.39%和2.85%。其他商业银行中,渤海银行、邮储银行、光大银行、浦发银行增速制造业贷款余额增速较快,分别为23.33%、13.72%、8.54%和8.29%,制造业贷款余额下滑幅度较大的有恒丰银行、广发银行、中信银行和华夏银行,下滑幅度分别为45.48%、13.21%、12.65%和8.70%。
(三)2020年商业银行普遍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
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列为年度重点任务;201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再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强调要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融资,加大对民营企业、制造业中长期信贷支持力度;2020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股权投资、债券融资等更多向制造业倾斜。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中央将制造业贷款放到了更高的政治高度,多次提出要加大制造业特别是高技术制造业中长期融资支持力度。在宏观政策积极鼓励下,商业银行普遍出台制造业信贷推动措施,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银保监会近期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前8个月,银行业各项贷款增加15.2万亿元,同比增加3万亿元。其中,制造业贷款增加1.8万亿元,增量较过去4年总和多1092亿元。
(四)制造业不良贷款势头转好
2014-2018年,制造业贷款不良余额占银行全部不良贷款的1/3,制造业不良率比全部贷款不良率高出1倍以上。2018年,我国制造业不良贷款率平均约9%,同期商业银行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1.5%左右。国际上,2008-2018年,投资级别的制造业企业债务违约率高达4.44%,高出同期企业贷款1.6%的违约率。2018年年末,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制造业行业贷款不良率分别为5.76%、6.02%和7.27%,分别比其整体不良贷款率高4.24%、4.55%和5.81%。
2019年,从公布制造业不良贷款率或不良贷款余额的14家银行看,大部分商业银行制造业不良贷款呈下降态势。公布不良贷款余额的12家商业银行中,8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其中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信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下降规模最大,分别下降115.04亿元、81.33亿元、59.55亿元和57.94亿元;公布不良贷款率的11家商业银行中,8家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其中中信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下降幅度最大,分别下降1.25%、0.96%、0.67%和0.64%。
三、商业银行支持制造业发展的主要做法
(一)明确政策导向,凝聚发展共识
在政策驱动和业务发展需求推动下,商业银行纷纷提高站位,制定服务制造业相关政策,调整金融支持方向和结构,加大制造业融资支持力度,以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支持制造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如中国工商银行2020年在全行开展“制造业金融服务提升年”活动,重点围绕先进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等领域,加大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中国农业银行印发《关于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制造业重点营销方向,提出积极拓展优质客户群体,创新金融服务模式和强化政策保障等新举措;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金融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明确了邮储银行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完善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突出重点领域,注重结构优化
目前,主要商业银行围绕国家战略、地方特点制定制造业重点业务方向,根据各地区制造业的不同特点,构建制造业细分行业的特色支行经营模式,精准服务制造业发展。主要商业银行重点服务方向有:一是重点支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先进制造业。二是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以及关键基础材料等领域。三是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项目。如农业银行重点支持符合国家产业布局、技术改造方向、消费升级趋势以及开展国际产能合作的制造业转型升级;邮储银行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领域,建立制造业重点支持名单,将制造业项目纳入重点项目库;招商银行印发《新动能客户经营管理体系落地实施方案》,明确对集成电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和新材料等多个制造业行业重点支持。
(三)完善配套机制,加大资源倾斜
商业银行通过完善战略定位、风险偏好、考核激励和资源配置细则,加大制造业政策落地。一是优化制造业授信评审机制,结合行业成熟度、发展趋势和风险状况,细化制造业细分行业授信准入标准,避免授信评审“一刀切”现象,提高审批时效。二是转变考核激励机制,提出制造业贷款的余额、增幅和结构等专项计划目标,并进行层层分解。完善制造业贷款尽职免责规定,健全制造业贷款“敢贷、愿贷、能贷”机制。三是加大资源倾斜,建立制造业专项贷款额度,将贷款到期的规模优先用于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对制造业客户、中长期贷款FTP计价和贷款拨备计提给予优惠。如中信银行通过下调风险资本考核权重、暂停存贷比考核等措施,鼓励多投放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邮储银行优先满足制造业贷款规模需求,在贷款定价审批时予以重点支持和倾斜,并扩大分行对制造业重点客户的审批权限,采用平行作业、项目预审和绿色通道等方式加快授信审批;光大银行配置专项贷款额度,将贷款到期腾出的规模优先用于支持制造业贷款投放,并额外配置专项增量规模用于加大对制造业的信贷支持力度。
(四)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服务质效
随着金融科技的快速发展,主要商业银行强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和区块链等金融科技应用,通过信息识别、反欺诈、风险画像和自动化审批等科技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提升信用评审的科学性、精准性和前瞻性,进而提升对制造业服务效率,缓解制造型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如建设银行推出了依托大数据的信用类创新产品,如创业贷、信用贷、POS贷、善融贷以及结算透等“十贷一透”产品支持制造型小微制造企业。在疫情期间,建设银行提供“战疫贷”“云义贷”等专属产品,满足制造型小微企业“短、频、急”的资金需求,解决了小微企业缺少抵质押物的难题。
(五)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多元需求
针对制造业融资诉求,商业银行加快产品创新,为制造企业提供综合化、一站式金融服务,其中非传统类信贷服务有:一是积极开展供应链金融业务,以制造业供应链核心企业为切入点,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设计个性化、综合化的金融服务产品,助力打造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二是丰富跨境金融产品,为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提供更多金融服务,通过项目融资、出口信贷等产品,支持制造业企业提升国际竞争力。三是扩大抵押担保物范围,加大专利权、商标权和版权等知识产权质押、政府项目应收款抵押等,推动优化抵押流程。四是加快推广投行业务,积极开展发债、投贷联动、产业基金、并购贷款业务,对不同发展阶段的制造业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提高科创型企业融资产品的匹配度。
四、政策建议
(一)优化MPA考核方式
MPA制造业贷款考核的主要目的在于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制造业贷款投放,目前的考核规则和维度多层嵌套,既要考虑制造业中长期(信用)贷款当季增量,以及当季全行新增贷款占比,也要考虑该新增贷款占比与上年同期及银行同业的比较,涉及的变量多,不利于商业银行对制造业贷款计划进行定量监测和主动把控。建议在明确指标考核口径的基础上,简化计算公式,制定制造业贷款(含中长期、信用贷款)的年度增速目标,并据此对增量目标分解到季度按序时进度考核。
(二)加强专项资金支持
受制造业行业周期和经营特点影响,其融资期限结构偏中长期,为保障金融支持制造业经济的可持续性,银行需要充足的长期资金来源。建议央行出台相应的专项长期资金支持方案,通过定向再贷款或新型货币政策工具、定向降准等结构性货币政策操作,补充商业银行长期资金来源,为加大金融对制造业经济的支持力度创造有利条件。
(三)加强行业企业推荐和运行统计分析
先进制造业技术门槛高、投资金额大,技术路径不确定性高,银行难以有效把握其政策方向,特别是缺乏界定好企业、好技术的依据,建议国家相关业务主管部门尽快明确对制造产业的扶持目录,出台优先支持的企业和技术名录;同时,建议国家相关部委在明确先进制造业产业分类及统计范围的基础上,加强相关产业投融资、产业运行情况等统计数据的跟踪发布,便于金融机构统计和相互交流数据,及时跟踪和挖掘相关的投融资机会。
(四)加强征信数据支持
建议主管部门推动工商、税务、征信、企业ERP等数据的互联互通,帮助银行利用大数据等现代化科技手段提升对制造业企业的信用评价能力,从而减少对传统抵质押手段的依赖,加大金融业对制造业的综合支持力度。
(五)加强产品及模式创新支持
加大创新型制造企业的产业扶持力度,推动金融支持生态建设。一是通过产业基金等方式扶持和孵化高端制造、创新型企业,克服初期融资难的问题。二是鼓励商业银行通过投贷结合业务模式服务信息技术、机器人、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新能源技术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优质成长型企业。三是推动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为商业银行后续跟进客户的金融服务工作创造便利条件。
(六)扩大财政贴息项目的银行参与范围
为应对疫情发生后的新形势新变化,稳定制造业投资、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安徽等地方政府出台了财政贴息政策助力制造业融资。从商业银行推荐名单上看,以国有大行为主,建议监管机构协调统筹,为更多商业银行提供支持制造业发展的项目机会。
(七)形成多渠道融资格局
加大对制造业的金融支持仅靠商业银行远远不够,需要形成有主有次的多种融资渠道并举的格局。一是建立地方中小微企业政策性银行。从政策性金融体系来看,德国、日本等国家都有专门解决中小微企业融资问题的政策性银行。二是进一步推进商业性金融制度的完善,培育和发展更多定位为服务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的民营银行。三是大力发展直接融资,完善多层次资本市场,加快小微企业债、创新创业债、民营企业债券融资支持工具等金融工具的优化升级。
(八)建立支持制造业发展长效机制
一是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制造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需要,提供有差异的信贷政策和授信管理指引。二是降低银行的风险溢价,加速推进民营企业信用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从实质上缩小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利差,鼓励增加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三是鼓励金融创新,借助金融科技不断完善现有金融产品提供创新金融服务,为民营企业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金融服务。
注释:
①MPA是央行为维护金融稳定推出的新的监管机制。MPA考核是基于预先设定的14项指标,涉及资本和杠杆情况、资产负债情况、流动性、定价行为、资产质量、外债风险和信贷政策执行等方面。
②企业ERP系统即企业资源规划,是一个对企业资源进行有效共享与利用的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充分整理、有效传递,使企业的资源在购、存、产、销、人、财、物等各个方面能够得到合理地配置与利用,从而实现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