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7版电视剧《红楼梦》歌曲中林黛玉音乐形象探究
2021-11-13李暮凡段青青
□ 李暮凡 段青青
电视剧《红楼梦》歌曲中女性角色的塑造
伴随电视剧《红楼梦》家喻户晓,其中的13首插曲也广为人知,作曲者王立平先生被业内评价为“最能够将中国传统音乐韵味深入人心”的作曲家。他的所有音乐作品,都是在借用音乐的一切表现手法或塑造人或表达人。在这13首插曲中,其中单独描述女性角色的有八首。这些歌曲既在宏观的角度下与书中的人物性格匹配,又同时在当时特定的性情下配合角色的境况与情绪。王立平先生充分的利用了中国传统音乐形态学中的诸多因素如宫音、调式、音阶、支持音和旋律色彩等有针对性的区别描述每一位女性和每一个实践或场景。这种创作方式,打破了人们对音乐形态只存在理论中的误区。早在建国初期著名作曲家张肖虎便在其著作中提出了宫、商、角、徵、羽五大调式是有情感色彩之区别的,而伴随中国五声调式体系的发展,在樊祖荫、桑桐和刘正维等音乐家的深化之下,音乐形态学和人物形象、性格塑造的关联越来越生动清晰。
《红楼梦》插曲多以羽调式出现,因为羽调式的色彩委婉、悲伤,在其中大部分歌曲的表达中是最适宜的,但调式的应用却是灵活且复杂的。与王熙凤有关的歌曲只有一首,便是《聪明累》,王熙凤是贾府的当家人,性格泼辣,以羽调式表述之显然不符,故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使用比例并不高的宫调式。在中国传统音乐中,徵、羽调式为最多,商、宫调式次之,但是无论在何种调式中,宫音的地位至高无上,宫音就如同五声正音的根本。宫调式的应付仿佛便在映射王熙凤的地位与性格,栩栩如生。
黛玉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她虽然给予了很多人“弱不禁风”“多愁善感”的刻板影响,但其实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中,她所拥有的性格与情绪绝不是单一的。在与她有关的三首歌曲中,王立平都使用了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法来刻画不同时刻和场景下黛玉的性格与情绪。音乐创作的表现力是无穷的,无论是怎样复杂的人,无论是怎样戏剧的发展,都可以在音乐的各种表现手法下绘声绘色。
歌曲中的黛玉
《秋窗风雨夕》中的黛玉。《秋窗风雨夕》描绘了一个孤弱的多病女子在悲凉秋雨夜颓伤怅然的场景。小说中,林黛玉“每岁至春分秋分之后,必犯旧疾”,在电视剧中第十九集中,正值秋分时节,弱不禁风的黛玉又咳嗽起来,故病卧住所。白天宝钗雨中来黛玉的住所探病,言语间虚寒问暖,且叮嘱她要多保重身体。宝钗雨中探病之举,且对林黛玉关怀备至的真诚之举,让黛玉既感激又悔恨不已,觉得以前是自己错怪了宝钗。宝钗离开后,傍晚天色骤变,淅淅沥沥的雨声让黛玉忧思万千。秋夜雨绵绵,窗外秋风寒瑟伴着雨滴竹梢,屋内烛影袅袅。这样的场景让平日里多愁善感的林黛玉更觉凄清伤感,不禁提笔作诗,于是就成就了这首散发着林黛玉独具的孤弱美的诗作——《秋窗风雨夕》,后被谱写成同名歌曲。
该歌曲采用雅乐音阶,其调式为角音支持的羽调式。中国传统音乐中的清、雅和燕三大音阶自古以来就有不同的应用,既有以音乐地理为依据的应用,也有根据应用场合为区别的应用。《红楼梦》描述的高墙大院的富贵人家的点点滴滴,所以插曲多以适合于宫廷音乐的雅乐音阶表述。宫、商、角、徵、羽五大调式如果仅以主音为音乐情绪依据显然独立太弱,将音乐中各乐句的落音,也就是支持音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的对调式情绪做出判断,更给了作曲家们更多的创作选择。角终止是一个特殊的终止式,由于角音既不是刚劲的,也不是柔弱的,而是一个不太稳定,甚至令人不安的音级。由它与具有某些柔弱色彩的羽终止搭配,使羽调式有了柔中有刚的性质。该歌曲采用分节歌的形式,虽然同样的旋律有三段歌词,但是不难看出这首歌曲的情绪内涵是十分统一的,并不像《葬花吟》那般层次多样。也正因该歌曲情绪统一,故并不需要更多的旋律配合歌词内涵。《秋窗风雨夕》并非对林黛玉的总结性音乐表达,而是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点其心态的具体写照。
《题帕三绝》中的黛玉。《题帕三绝》是黛玉第一次比较直白地坦露对宝玉的感情之诗作,故歌曲旋律优美古典,歌词中尽显黛玉饱满深情的情意。歌曲背景是剧中宝玉挨打后,众人纷纷赶来关心探望。宝钗前来探病给宝玉送药,尽管面露怜惜之色,但言语中实际更多的还是希望他改过毛病好好读书,并规劝宝玉以后多读书走仕途。相比之下,黛玉却只单纯地为了宝玉被打而万分心痛,满眼尽是心疼。晚上宝玉让晴雯送来旧帕两张,再一次触动了黛玉的心。于是黛玉抛开顾虑,在旧帕上题诗三首,表明自己的一片痴心,从这之后,宝玉与黛玉便没有像以前那样争吵了。因此,这三首诗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也是贾宝玉和林黛玉感情明朗化的一个新的开端。
电视剧《红楼梦》中,《枉凝眉》是家喻户晓的歌曲,这首歌曲是以第三人称视角对宝玉、黛玉二人做出音乐表达,而《题帕三绝》却是黛玉单向对宝玉表达情感的歌曲。该歌曲没有《秋窗风雨夕》那样的独自悲伤,也没有《葬花吟》中强烈的愤慨,歌曲第一人称虽然是黛玉,但情感上的主角却是宝玉。该歌曲采用中国传统音乐中比例并不高的宫调式,和往往用于民间音乐的清乐音阶。清乐音阶是三大音阶中最朗朗上口的,而宫调式因为宫音的主要性,无论任何音支持都不会使宫调式更强或更弱,它永远是一种刚健稳定的调式。采用宫调式,无异于黛玉对站在宝玉这个立场的坚定表达,毫无动摇,宝玉在他的心中便如同“宫音”,独一无二,无可动摇。而清乐音阶的应用仿佛是黛玉内心下意识的情绪表现,不需要复杂的思考,不需要刻意的构思,对宝玉所有的情绪都是自然而然、自始至终。
《葬花吟》中的黛玉。该歌曲虽然时间上是最早的歌曲,但确实是对黛玉的总结性音乐表达,其中既有她的悲伤哀怨,也有对当时社会的猛烈抨击。根据歌词情感的情绪递进或是变化,王立平将该歌曲分为了五个乐段,其中首段在旋律上原样重复一遍,但是用了两段不一样的歌词,但从该乐段来看,该段为分节歌的创作方式。随后的四个乐段分别以不同的歌词对应,生动明显地表现出情绪的变化与关联。
首段的两遍歌词分别是“花谢花飞花满天”一句和“一年三百六十日”一句,第一遍歌词是借景抒情,悲伤基调映入眼帘。第二遍歌词是对第一遍歌词的情绪递进,其中“风霜”一词充分体现出女性诅咒的心态。第二乐段的歌词是“花开易见落难寻”一句,该乐段是整首歌曲的歌词中最写实的一段,其内涵也很明显。黛玉自比为花,自己的人生便如同“花开易见落难寻”。结合小说中内容来看,第二乐段是情节与情绪延伸到到第三乐段也是本歌曲的高潮处的过渡递进乐段。有了第二乐段的铺垫,随后的第三乐段无论是在音乐、情节还是情绪上都自然而然地上升到歌曲的最强点,“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前段以“随花飞到天尽头”结束,随后立刻自问“天尽头,何处有香丘?”并且在歌词中,这句话重复了一次,这既是自问也是反问。第三乐段的结束是一个分界线,因为随后的第四乐段情绪与之前的哀怨基调有明显的区别。中国诗词艺术歌曲之所以在民国兴起后到今天能够不断的吸引大量的作曲家创作,正是因为能够流传到今天的诗词文学作品大多是批判性且具有多重内涵的。《红楼梦》之所以经典,绝非仅仅依靠书中那些华美的文字、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细腻的男欢女爱,最重要的恰恰是这本著作对当时的社会环境的讽刺甚至抨击。第四乐段的歌词连续用了两个反问句,这难道仅仅是黛玉自己的倔强吗?恰是曹雪芹先生借黛玉之口,表达对那个封建社会末日已近且无人为其埋土的讽刺!“天尽头,何处有香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不可否认,王立平先生对歌词的安排充分体现出他文学底蕴之深厚。结束段分别以第二、三乐段的音乐材料作为旋律,在音乐上实现前后呼应,但是将两句原版诗词中并不相连的诗词拼接起来,使黛玉的“何处有香丘?”之问和对封建社会的讽刺合二为一。这个表面光鲜的贾府以及社会,已是“红颜老死”之时,当“花落人亡”之时,也互不相知。
该作品同样为建立在角音支持的羽调式,它在中国传统音乐中被广泛使用,前文曾叙述过该调式的情绪色彩。这其中黛玉的哀怨是柔,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与嘲讽便是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