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影中的梦境解析
——以《穆赫兰道》为例

2021-11-13张路亚

声屏世界 2021年7期
关键词:丽塔卡米拉贝蒂

□ 张路亚

对“梦”的刻画一直是导演大卫·林奇的钟爱。大卫·林奇在他的电影中多次呈现了他对梦境的把握,他常常用梦境作为现实与自我和解的一种方法。《蓝丝绒》中神秘而充满欲望的桃乐丝的公寓,《穆赫兰道》中怪异、凌乱、惊悚、歇斯底里的场面往往让看过的人们久久不能忘怀。在《穆赫兰道》这部电影中:神秘的蓝钥匙、看不到面目的女尸、神秘的歌剧院、恐怖的乞丐等,完全颠覆了观众的观影心理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凭借影片《穆赫兰道》大卫·林奇获得2001年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导演提名奖,并成功摘取2001年美国全球奖最佳导演、2002年戛纳电影节最佳导演等多项大奖。

戴安娜——“自罚性偏执狂”

影片《穆赫兰道》全片两个半小时,影片充满了无序和混乱之感,让人有些费解。但如果从精神分析学的角度来看,其实讲述的是一个名叫戴安娜的平凡女孩的梦境,影片将近三分之二都是在描绘她的梦境,这是一个甜蜜而美好的梦:梦中戴安娜化身为从加拿大来到好莱坞借住在姨妈别墅的女孩贝蒂,帮助神秘女孩丽塔寻回她的记忆……然而在影片的最后三分之一真相揭露出来:戴安娜其实只是一个平凡的跑龙套的小角色而她的恋人卡米拉(梦中的丽塔)其实才是表演才华出众并和导演相恋的人。

弗洛伊德曾说过:“梦是(受抑制的)愿望(经过伪装)的满足”,梦是通往潜意识的幽静。显然在影片《穆赫兰道》中戴安娜把自己误认为是卡米拉。《穆赫兰道》中戴安娜和法国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曾在他的实证中做过研究的埃梅有很大的相似之处。

埃梅,一个使用已故姐姐的名字的女人,她成为一个缺失的东西的代替,一方面唤起了对自我理想形象的欲望,可另一个方面其代替者的身份使得这个理想自我的位置总是为一个他人所占据。这个一生都在用别人名字生活的女人,在38岁时刺杀了一个过着她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活的女演员,埃梅将自己一生的失败都归结到这位女明星身上。在她的观念里这位女明星顶替了自己的位置,因此拉康认为妄想症的病理就是不断将身外成功的他人的形象镜像式的内化为自己的理想形象,内化为一个完美和谐的自己。埃梅在攻击这名女演员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攻击自己,拉康将这种称为“自罚性偏执狂”。电影《穆赫兰道》中的戴安娜的形象和埃梅的形象不谋而合。

《穆赫兰道》中的梦境与现实

贝蒂是谁。梦最主要的意义在于梦是做梦者愿望的表达,梦的内容或扣人心弦或平淡无奇或荒诞滑稽。总之梦是千奇百怪的,梦境可以是现代风格的荒诞剧,也可以是令人费解的斯芬克斯之谜。梦是如此熟悉,却又是如此神秘。

在女主角戴安娜的梦境中贝蒂是一个美丽善良的姑娘,她无条件的帮助遭遇车祸而失忆的丽塔寻回她的记忆;贝蒂有一个对她不错而且在好莱坞演艺圈拥有一定地位的姨妈;而且贝蒂拥有很好的表演才华,导演对她一见钟情……贝蒂才貌双全、德艺双馨,可是说她是上帝的宠儿。贝蒂到底是谁?贝蒂这个名字实际上是一个女服务员的名字,贝蒂拥有戴安娜的音容相貌,同时贝蒂还拥有卡米拉令人羡慕的成就。然而贝蒂到底是谁?是那个餐厅的女服务员,还是平凡的小人物戴安娜,抑或是那个大名鼎鼎的卡米拉?

弗洛伊德在他的《梦的解析》一书中认为,人类的梦境就是把深藏于心底的而难以开口的隐性欲望化显性的过程,因此梦就成了满足那些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愿望的一种手段。梦的运作机制主要是通过凝缩、置换、具体化和二次修饰的手法对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进行加工和改造,而影片中的戴安娜就是通过梦境把卡米拉成功地置换到自己的身上。

梦在凝缩工作中主要通过形成“集合人物”和“复合人物”来实现,集合就是把两个或者更多个人的特点压缩为一个。在电影《穆赫兰道》中“贝蒂”这一人物显然是一个“集合人物”,“贝蒂”拥有所有人的优点。“贝蒂”既拥有戴安娜的美貌,同时也拥有卡米拉令人羡慕的在好莱坞的事业和爱情。“贝蒂”和邻居关系和睦,和姨妈亲近,和女友丽塔关系稳定……“贝蒂”其实就是女主人公戴安娜“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代表了主体理想化的自我形象。

置换是把有关于一个人的意念置换到另一个人身上。在电影中戴安娜就成功的把卡米拉的形象就成功地置换到自己(梦中的贝蒂)的身上。梦境中的贝蒂拥有卡米拉的事业和爱情,她不再是一个跑龙套的小角色而是一个在试镜时被认可的有潜力的优秀的演员,而且导演亚当对她一见钟情。同时,丽塔也十分信任和依赖她。“贝蒂”这一名字来自于戴安娜曾去过的一间餐厅打工的女服务员的名字,“贝蒂”外表美丽、性格乐观、充满自信,这一切都是现实中自卑、颓废的戴安娜不曾拥有的。就符号学来说,生活本质无法触及,它是由无数个“能指”所构建,而“所指”是不存在的。在能指的过程中,符号通过隐喻、换喻、讽刺、反喻等修辞手法相连接、相表述。影片《穆赫兰道》就是通过类似“贝蒂”简单的姓名置换来进行隐喻,将主角的潜意识思想进行了描绘。“丽塔”这一名字借用的是美国20世纪40年代红极一时的性感偶像“丽塔·海华丝”的名字,象征着诱惑与蛇蝎美人。而借用服务员的名字“贝蒂”则代表平凡无为,“丽塔”和“贝蒂”是两个代表极具反差的名词。

现实中的戴安娜。在影片中女主角戴安娜的梦境中充斥着爱、恨、自卑、冲动、嫉妒、后悔、内疚等各种色彩,梦中的贝蒂则是戴安娜心目中的理想化形象化身。在她自己构建的梦境中通过借用女服务员“贝蒂”这一符号,将其塑造为集美貌与表演才能于一身、被需要的形象,这是戴安娜潜意识中“超我”的集中体现。

1923年,弗洛伊德提出人类心理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本我”是由潜意识中的本能、冲动与欲望所构成,“本我”是三个层次的最底面,没有道德约束,遵循着“快乐原则”;“自我”介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是人格的心理面,“自我”为了适应现实能够对“本我”加以约束,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超我”是三个层次中最高的层次,是人格中的最高层,遵循着“理想原则”,“超我”是由“道德化的自我”“良心”和“自我理想”三个部分组成,“超我”具有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力量和作用。

该片中导演运用了大量的镜头来展现黛安娜的“本我”,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于同性恋爱人的控制欲和对异性的强烈的占有欲,然后当发现爱人对自己不忠时,不顾法律的约束选择买凶杀人,来使自己得到满足。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自我”是对“本我”加以约束,两者之间是有矛盾冲突的,体现在影片中则是戴安娜在“本我”和“自我”之间的痛苦挣扎的过程,她既想获得事业上的成功又希望能够独占自己的爱人卡米拉,但是现实却是她既没有机会做女主角又失去了爱人。“自我”无法协调和“本我”之间的矛盾,想要克制“本我”想要买凶杀人的欲望,但是失败了。

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曾提及“梦的来源:童年的经历”。根据这一理论以及戴安娜支离破碎的梦境不难发现她的生活的真实面目:戴安娜是一个由姨妈姨夫养大的的孤女,很可能居住在一个简陋的公寓和姨妈的感情并不是很好;亲人去世后戴安娜怀揣着明星梦孤身一人来到好莱坞闯荡,然而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残酷的,戴安娜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在好莱坞一举出名。现实的残酷逐渐消磨了戴安娜的野心,在恋人卡米拉的提携下戴安娜可以在电影中扮演一些小角色,现实生活中戴安娜对恋人卡米拉信任且依赖,然而戴安娜并不是卡米拉唯一的恋人,卡米拉和多个人保持着暧昧关系,比如导演亚当以及其他著名的女演员等。戴安娜无法忍受卡米拉对她的背叛,于是雇凶杀人,“梦中的尖锐矛盾,竞争关系蒙上了亲情的色彩,人和人之间无不爱恨交加,感情暧昧叵测。”在杀死卡米拉之后戴安娜极度惶恐不安,最终开枪杀死了自己。梦境中的贝蒂拥有表演才能并被导演看中,是女友丽塔信任和依赖的对象,和亲朋好友关系密切。然而,这一切都是戴安娜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实现的。因此,戴安娜为自己编织了一个美丽而荒诞的梦。

结语

梦境和现实总是存在一定差距的,现实有多坎坷,梦境就可能有多虚妄。梦境是人隐形欲望的一种表达,电影中对梦境的刻画也多种多样,无论是像《穆赫兰道》似的文艺片,还是像《盗梦空间》似的商业片。虽然它们在很多方面都有所不同,但是它们无疑表现的是人类潜意识层面的欲望,人们通过做梦部分欲望和压力得以宣泄。《穆赫兰道》所表现出来的孤独、恐惧、焦虑不安以及生活的虚无感和生命的沉重感都是现代人情绪的体现,《盗梦空间》中所表现出来的对爱情及家庭所表现的无奈与责任也是现代人心灵所缺失的。

猜你喜欢

丽塔卡米拉贝蒂
丽塔的生日愿望
被新型冠状病毒隔离的人们
百变猫咪
丽塔和鳄鱼迷路了
打卡
卡米拉终于要“扶正”了?
丽塔和鳄鱼去钓鱼
与喵星人的相处指南
贝蒂的项链
金钱买不到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