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温州童谣中重叠式的运用
2021-11-13周怡谷
周怡谷
一、引言
温州童谣起源于明朝,产生于生活、劳动之中,并且以口耳相传的形式继承和发展至今。温州童谣是温州地方文化的产物,所以它要以温州方言吟唱才能更好地体会其中的节奏和韵味。本文研究了13 首温州童谣,其中有描写温州市井生活之景的《正月初一头》《吃馄饨》《打珓杯》,展现民间风俗之景的《十二月令》《送松糕》以及描绘儿童游戏之景的《问姓谣》《点指扳扳》,有教育意义的《学习解放军》和有讽刺意味的《大脚娘》《懒汉歌》,表现自然景物的《燕儿》和抒发情感的《姆姆,你真早》以及体现温州地方文化的《叮叮当》。这13 首童谣反映出温州童谣语音表现方面的特点。
二、重叠式结构运用较为广泛,加强童谣节奏感
大部分童谣都存在单音节重叠式结构,从形式上大致可以分为AAB 式、ABB(BAA)式、ABA 式三种。童谣运用单音节重叠式结构增强节奏感,带给了听众形式美。即使听众听不懂温州方言,也能够因形式上的和谐感受到一种听觉上的美感。下文分别介绍这三种形式。
(一)AAB 式
在董绍克所著的《汉语方言词汇比较研究》一书中提到“三音二叠式”,书中以广州方言为例写到“广州方言的三音二叠式由三个音节组成,其中两个是叠音。”“普通话的重叠词缀都是虚词素,而三音二叠式的重叠部分则是实语素,而且有的重叠部分还可以调换位置,由后面移到前面。”可以说,温州童谣中使用的重叠式结构大部分是“三音二叠式”,也有拟声词的重叠式结构,如《燕儿》里的“嘭嘭响”。童谣中AAB式还有《打珓杯》中的“密密藏、飘飘飞”;《大脚娘》中的“双双眼泪”可以看成AAB 式的延伸形式。在温州方言中,单音节动词重叠的语音表现有前重后轻式和前轻后重式,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的语音表现只有前轻后重式。
童谣中使用的“飘飘飞、嘭嘭响/咚咚响”等是一类表示物体动态的结构。与一般的动词重叠+补语(VV+补语)式不同。一般的动词重叠+补语式的语音表现是动词重叠的前一个字和后面的补语读成轻声,而在这些结构中,虽然中心词是动词,但是这些结构在语法功能和意义上是状态形容词。这三个字的语音表现符合三字组连续变调的规律,整个结构是一个形容词性的成分,可以作状语和补语:
1. 大家人沃急爻团团转。(大家都急得团团转。)
2. 老鼠匄猫儿赶起飘飘飞。(老鼠被猫追得狼狈逃窜。)
童谣中还有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的“密密藏”和单音节重叠式作定语的“双双眼泪”。单音节形容词重叠式作状语的时候,需要加上后缀“能”或者“似能”。童谣中的“密密藏”是符合语法规则的。至于“双双眼泪”,如果把“双”理解成量词,“双”的读音是“ɕuɔ22”,意义就是两只眼睛一起流出眼泪。如果把“双”理解成动词(由于找不到本字,这里仅标出读音),读音是“ɕuɔ42”(表示水流从高处喷涌到低处的一种动态),更能体现出眼泪哗啦啦地流的一种状态。相比较量词重叠的“双双眼泪”,如果理解成动词重叠的“ɕuɔ42ɕuɔ42眼泪”,在意义层面上,后者的强调功能更突出。但这种情况比较特殊,只在童谣中出现,在日常生活中,有“眼泪ɕuɔ42ɕuɔ42 落”的表述,其中第一个“ɕuɔ42”读自变轻声,第二个“ɕuɔ42”读原调,表示一个人哭得很厉害。由此可见,童谣是经过艺术加工处理后的作品,其中发现的规律可能与日常生活的交流不相一致。
(二)ABB(BAA)式
ABB(BAA)式在形式上虽然都是1+2 的形式,但是两者是不同的。在这13 首童谣中出现的是ABB 式,如《懒汉歌》中的“白洋洋”。
ABB 式这个结构一般是前一个成分加上一个后加成分,可以理解为A+BB。如“红彤彤、冷冰冰、好端端”等,不存在词组“红彤、冷冰、好端”的说法,这种结构遵循三字组连续变调。
BAA 式则是由摹状形式加上形容词词根的重叠组成,可以理解为BA+A。如“雪白白、冰冷冷、糊糯糯(很软)”等,就有词组“雪白、冰冷、糊糯”的说法。这种结构中,第一个字读原调,后两个字读来前轻后重。
上文还提到了拟声词的重叠式结构,在形式上也符合1+2 的结构,如《懒汉歌》中的“叫标标”,这里仅是拟声词重叠作动词的宾语,表示叫的声音是“标标”的,三个字都读原调。在日常生活中有“标标响”的说法,形容声响很大,也比喻一个人一直在说话而且声音很大。
(三)ABA 式
ABA 式包括动词重叠加中间成分和形容词重叠加中间成分,其中形容词重叠加中间成分的只有A 显A 式,“显”表示程度的增加,A 显A 表示形容词程度加深,相当于普通话中的很A。动词重叠加中间成分的,中间成分一般读轻声,动词读原调。形容词重叠加中间成分A 显A 式中三个字都读原调。
动词重叠加中间成分包括“V 过V”“V 两V”“V下VV下V”等,在句子中主要作谓语。在日常生活中有“你再动两动添!”的说法,其中“动”读原调,中间成分“两”读轻声,整句话是“你再动一动!”的意思,含有警告、威胁的意味。这里的“动两动”强调了“动”的行为,表示动作非常随意、草率。也存在没有强烈感情色彩的情况,如“居起事干我想过想罢。(这件事我反复想过。)”中的“想过想”就是强调“想”的行为,表示动作曾经反复进行过,读作三字组连续变调。在语境中含有解释的意味,通过动词重叠增强行为的真实感。这种结构在童谣中出现得较少,《正月初一头》的“阿一夹一夹”勉强可以说是这种结构。这首童谣描绘了旧时家庭里子女多,孩子们互相争食的状态。当面对同一碗萝卜汤时,十个孩子的表现各不相同。其中阿一因为年龄最大,所以眼疾手快,最先尝到了萝卜汤的滋味,然而他也只是“夹一夹”,并没有“夹过夹”(意为夹很多次),据推测这可能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是这碗萝卜汤的分量实在太少,不够再夹一次,另一方面也可能是他作为大哥的一种体贴,为了让所有的兄弟姐妹们都尝到萝卜汤,他尝到一口后便放下了筷子。整首童谣用不同的动词展现了风格迥异、性格鲜明的孩子们,也正因为其语言的生动、诙谐,让这样一篇表现贫困生活的童谣听来充满欢声笑语,带来无穷乐趣。
A 显A 式虽然在这13 首童谣中没有体现,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较为频繁,也是具有温州方言特色的一种结构,如“很好”说成“好显好”,“很漂亮”说成“生好显生好”,这里的“好、显、生好”都是读原调。A 显A 式的使用一般代表了使用者强烈的色彩,比如说一个人很乖,会说“渠香人显香人”(“香人”为音译,意为乖巧),言语中流露出满满的夸赞;说一个人很疯癫,会说“渠唐显唐”(“唐”为音译,意为荒唐),除了表示鄙夷和厌恶的情感,还包含了警告和劝诫的意义,希望听者不要像那人一样荒唐。
除了上述提到的单音节动词、单音节形容词重叠,童谣《十二月令》中也有“四月四、五月五、六月六”等结构与ABA 相同的重叠式,这种日期的重叠可以理解成是为了童谣的押韵和整齐而创作的,在日常生活中只有特定的日期可以这么说,如“七月七(七夕)、九月九(重阳)”,其他时间都没有这样的说法。
重叠式结构在童谣中的广泛运用,给予了童谣抑扬顿挫的节奏感。重叠式结构的不同变调,如前轻后重、三字组连续变调、中间轻声两边原调等,搭配出节奏多样、风格迥异的童谣。
三、总结
本文从语音这个方面进行分析,总结了单音节重叠式结构的三种类型,发现了温州童谣语言节奏风格多样、形式整齐一致的特点。当然,温州童谣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不仅要分析温州童谣的语言特点,而且要揭晓温州童谣蕴含的文化意义。温州童谣作为一种地方传统文化,承载着地方的文化和历史,它以方言传诵的形式保存了古音,展示了民俗生活和文化,表现了一定的地域文化特色,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应该得到保护和传承,相信在对童谣不断地探索中,我们能发掘出更多的文化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