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可视化”理念下初中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初探
2021-11-12张丹丹
张丹丹
摘 要:在“思维可视化”理论的指导下,学校以思维可视化技术(主要为思维导图)为支撑,逐步培养初中生逻辑性、发散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等思维品质,以促进教学范式、课堂样态的转变,从而促使“传授型课堂”向“思维发展型课堂”转变。依托苏州“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思维可视化”理念下初中课堂转型的实践研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在初中阶段多个学科,推进“可视化”教学,培养学习思维,提升学习兴趣。
经过推动发展,“思维可视化”逐渐覆盖遍及了课堂内外的若干阅读领域,成为学校师生阅读的良好习惯助手。在“可视化”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总结了一些“思维可视化”与语文阅读教学融合的具体做法并及时提炼。本文侧重谈“思维可视化”在引导学生阅读策略、培养学生阅读习惯和兴趣方面的效用。
关键词:思维可视化;名著阅读;思维生长;核心素养
“思维可视”是一种思考理念,由华东师范大学现代教育技术研究所刘濯源主任首先提出,它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及规律、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思维可视化侧重知识表征背后的思维规律、思考方法、思考路径,强调对思考方法及思考路径的梳理及呈现。 被可视化的“思维”更有利于理解和记忆,可以有效提高信息加工及信息传递的效能。
“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发明,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思维工具,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简单且有效。“思维导图”是比较通用、常见的“思维可视化”的表达工作和方法,除此之外,圆圈图(联想与头脑风暴)、气泡图(描述)、双气泡图(比较对比)、树形图(分类)、括号图(概括力)、概念图(分析力)、复流程图(因果分析力)、桥形图(综合与类比)之外,也强调开发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也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整體提升。
“生长阅读”这一概念目前没有正式界定,我们用“生长”这一动词来定义“阅读”,是基于:但凡阅读活动,能实现阅读兴趣的增强、阅读方法的改进、听说写能力的提升,以及“语文之外”其他能力的培养,就符合“生长”二字的本意。在“思维可视化”理念指导下,通过“思维导图”及其他图示工具,实现阅读方法、兴趣、能力的“生长”,是基于学校“思维可视化”助推“有效教学”项目实施背景之下,为语文阅读教学、阅读活动设定目标,也是整体构建校园阅读文化体系的发展方向。
一、单篇文章阅读:“思维可视化”助力学生对陌生文本的自主解读
在阅读教学中,对陌生文本的解读是一个高难度的技术活。很多学生对问题的思考比较随意,思维的力度和方向不够清晰,对于文本的解读,往往浮于表层,即只停留在“初级语义层”,直接摘录、抄写原文词语、句子,不细究词句、段落乃至篇章的整体结构意义。而在当前教育和应试中,对学生陌生化阅读,提炼信息、把握文意、分析手法的能力要求日益增长。所以,学生需要运用有效、高效的学习工具和抓手,在陌生情境之下,自主研读文本。而我们知道,文学语言本身,具有其内隐性和潜在性,所以,在解读文本时,教师要重在引导学生在基于“初级语义层”的基础上,向文本深处漫溯,去品味字面语义背后的深层内涵,完成由初级、低阶思维层,向深层、进阶思维层和整体性、结构化思考的自主阅读过程。
为解决这个问题,师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总结出解读文本的心得,以不同的核心概念建构出各种各样的文本解读思维导图。以说明文阅读为例,我们通常会以说明文三要素为思考维度,明确说明对象及特征、理清说明顺序和掌握说明方法。围绕这三个要素进行阅读,指向性会更加明确。利用思维导图这一工具,就可以十分直观地反映思维过程,同时使思维结构具有整体性特点,便于整合信息。
例如:《中国石拱桥》一文,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说明顺序从全文来看采用的是从一般到特殊的逻辑顺序,运用到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据、打比方、摹状貌和引用等,我们总结与之相关的语言填入图中。
由此,我们知道了中国石拱桥具有“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三大特点,以上是通过文字表层所总结归纳出的信息,然作者写作目的仅限于此?非也,我们不妨换个思维核心来进一步研读文本。比如以“我国修建的石拱桥”或“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为思考核心,会让问题更加细,更深刻。这些核心问题的提炼皆源于文本,尤其是带有总结性、发问性的中心句段,包含了事实真理或作者观点,以便于我们抓住说明对象的本质特征,进一步揣摩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价值。
再以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配套的新语文读本中的说明文《雾霾之下,如何自保》为范式,通过运用思维导图,从多角度出发,训练发散思维,由语义层面走向“进阶语义层”。首先,我们就以“雾霾”为核心,由此联想到“各种危害”“产生原因”“有效措施”等关键词作为一级分支,这是一个简单的思维地图练习,但很好地呈现了思维的发散性、开放性,形象展示出思维的内容,制作也很方便。
其次,再比如以“雾霾的危害”建立二级分支,能够进一步筛选对应的信息,如:影响肺里的气体交换,引发各种呼吸道疾病,甚至引发肺癌,还有空气污染等。那么,我们最关心的,自然是“如何自保”的问题,即雾霾之下,我们该采取何种措施来有效解决雾霾问题呢?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己的思考以及生生合作可以得到很多答案,集思广益,最终呈现在思维导图中。
在陌生情境下,如何快速有效地抓住文章语义层意思与进阶语义层的内涵,绘制思维导图,不失为一个良策,学生自己绘制思维导图,有利于表达生成。从不同维度思考,建立多个核心,搭建框架,由浅入深,逐步从语义层进阶,达到深度学习的水准。这种“可视”“结构”的阅读和思考形式,在学生今后漫长的学习、生活道路上,都有重要影响。
二、名著整本书阅读 :读出名著的“高度”“远度”和“深度”
名著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学生语文知识的充实、拓展和写作能力的提高,以及理想、道德的培养能产生极大的影响。充足的名著阅读,整本书的共读、互读,是师生成长的舞台,有效的名著阅读,能弥补课内阅读的不足。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发生改变,变得更有深层内涵,变得更有蓬勃张力。
如何让学生的阅读更有效?我们尝试了导读课、推进课和成果汇报课:
1.导读课:让名著阅读充满期待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迅速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从而让他们像爱丽丝一样追着兔子,跳入那个无底洞,开始有趣而神奇的漫游,是教师导读课设计的最重要目的。”导读课作为指导阅读的第一步,确实显得尤为重要。
在“导读”阶段,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若干方向,自主选择一个或几个方面,小组内分工合作,以思维导图或读书卡片的形式呈现自己“前置”阅读成果,但是一定要求“图文并茂”。课上,小组交流,全班展示。以《傅雷家书》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引导:
(1)根据目录中的年份时间,加以文字,呈现《傅雷家书》的内容体系;
(2)梳理出《傅雷家书》中的人物,制作人物关系、身份、性格图,配上简笔画。
(3)查找网络及其他资料,制作一份《你所不知道的〈家书〉》,并适当配图,如引用网络等资料,注意,每个分支上不超过15个字。
(4)以“傅雷的教子之道”为核心,制作一份思维导图。
如果不给方向和任务,学生的“初读”就会显得盲目。学生读书往往缺乏整体意识,所以,可以通过构画思维导图的形式,建构起对名著的整体把握意识;学生往往查找和摘录了大段自己没有理解的资料,所以,要求思维导图上有字数限制;“导读”的目的除了培养阅读兴趣,更是为了将阅读推进和深入,所以,设计让学生制作“傅雷的教子之道”为核心的思维导图,为推进、深入阅读作铺垫。
2.推进课:让名著阅读渐行渐远
推进课是教师根据名著内容的发展设计相应的问题和活动,帮助学生细读、读通、读透整本书。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名著的某些章节进行细致品读,进行深层次的引导,使之与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相联系,这样的设计和活动,彰显的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
例如:
(1)为《骆驼祥子》阅读推进课设计指向“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课堂活动如下:
在《骆驼祥子》第18章中,请围绕“修辞”这一核心点,举出原文语句,简要分析,以思维导图形式呈现,小组交流、评价,推举代表全班展示。
(2)为《朝花夕拾》阅读推进课设计指向“思维发展与提升”的课堂活动如下:
老师已经为《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构画了以“那时那人那命运”为核心的思维导图的一方面,请大家选择书中另外两到三位人物,与老师一起,完成整幅图画。
(3)为《海底两万里》阅读推进课设计指向“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课堂活动如下:
将你手中的卡片涂成海底的蔚蓝色,用优美的文字制作思维导图,并用精妙的绘图穿插,展示海底无穷的美。要求:在讲述图画时以书中一位人物的口吻。
(4)为《西游记》阅读推进课设计指向“文化传承与理解”的课堂活动如下:
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孙悟空的反叛精神”,小组里只能出一份成果,老师给出框架,大家都要把自己的想法写到相应空格中,人人参与,由组长上台交流。
以上列举的是若干本名著中,用于“推进”的一个活动,教师可以由这个点出发,呼唤和串联起学生对整本书的再次深入阅读,让学生的心灵和名著发生碰撞,隨着阅读的推进,学生的思维得到纵深发展。
3. 成果汇报课:让名著阅读各展其才
通过一个阶段的阅读,一本名著告一段落。教师可以组织一次专门的“阅读成果交流分享会”,全程由学生主持、开展。当前的学习注重小组的合作,在这样的分享交流会上,小组成员人人参与,有的负责台前,有的甘于幕后。精美的课件、互动的问题,精彩的朗读,在活动中,小组成员加强了交流、凝聚了力量。
三、悦读立人:核心素养导向的阅读教学
阅读是立人的重要途径。我们都知道语文阅读的重要性以及对学生长足成长的好处,但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如何引领学生思维发展,如何获得优良的阅读效果,是教师应该要精心设计、构想、实施、跟踪、改进、调整的。在这个过程中,正如学生合作学习一样,备课组也要发挥应有功能,分任务、定主题、多交流、勤积累,让教师的思维碰撞,让采取的行动更佳。学生的阅读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有效阅读活动中才能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有效学习过程中才能得到形成。
经过一年多的润植培养,“悦读立人”的好处在学生、教师,乃至家庭中都逐渐体现。晨诵、午读、暮省,让学生爱上书本,敬仰文字,思考做人,在学校阅读文化的熏染下,学生走上各自思想成长之路。回归源头,抓住本质,以“可视化”理念去推进阅读,开展活动,不仅是学生理解知识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意识情感激发、自我生命成长的需求。教育遵循、尊重的规律,一定是“心中悟出始知深”的一种内化、一种成长。在此过程中,始终坚持核心素养导向,紧扣立德树人、以生为源、有效实施的主题,才能在教学之路上,走得更远、更广、更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