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有效猜想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基石
2021-11-12杨洁
杨洁
摘 要: 高年级学生在科学课堂中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虽然一些学生对科学课中的很多内容已经建立了相关的前概念,但是对科学探究活动仍然没有系统的、全面的了解,对如何正确展开探究活动有疑惑。
关键词:科学;自主探究 ;有效
一、课堂中阻碍学生有效猜想的因素
《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指出:“科学探究涉及提出问题、猜想结果、制订计划、观察、实验、制作、搜集证据、进行解释、表达与交流等活动。”可见,当学生对某一个现象产生疑问之后,做出科学的、有效的猜想是科学探究的关键步骤,整个科学探究是围绕着猜想进行的,只有做出了合适的猜想,才能以此为依据制订恰当的实验计划并实施,科学探究也是对猜想的验证,因此,实验结论就是一开始的猜想或它的否命题。
在课堂活动中,有些学生的猜想总是天马行空,经过多次观察,总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教师未创设合适的情境
科学课中,学生经常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光和影》这一课,对影子、光源和遮挡物之间的关系,学生可以做出科学、有效的猜想。如教学《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若直接出示地形地貌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猜想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学生当然是胡思乱想。但如果教师先播放一段视频:火山和地震等是如何重塑地形地貌的,这时候,學生已经对地形地貌的形成有所了解,再进行猜测,那么这些猜测肯定是和主题相贴合的。
2.学生的前概念不同
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由于前概念的不同,学生的反应也是不同的,他们做出的猜测更会有所差异。如教学《阳光下的影子》时,学生对一天中影子长短的变化认知是不同的,因此他们对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做出的猜想也是不同的,由于实验是小组合作的,因此小组内讨论做出猜想也是有必要的。
3.教师未及时地进行引导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占主导地位,如果在科学课堂中,教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由于学生有很丰富的想象力,很容易“信口开河”,既浪费了时间,对于这次科学探究也没有帮助。
二、教师设法创设合理情境
科学课中学生的思维应该是发散的,因此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鼓励学生敢想、敢说、敢为。学生需要一个能够进行自由猜想、探索和质疑的环境,这就离不开合理的、有效的教学情境,以此来营造出生动活泼,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
1.活跃的课堂氛围必不可少
当学生接触新的学习内容时,他们会觉得陌生。若教师可以做好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努力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学生在作相应猜想时便有了许多安全感,就能做出更大胆、合理的猜想了。例如在教学《食物链和食物网》时,若直接出示食物链和食物网,学生定会觉得陌生,相反,在开始时如果教师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生物需要水,阳光,空气等)。通过出示常见的小动物,再引导学生认识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让学生产生猜想的心理安全感,使思维尽早进入兴奋点,从而产生更多更有效的猜想。
2.提出合理的问题,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在探究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注重问题的提出,提出什么样的问题,以什么方式提出这个问题都是值得深究的,只有当这些有趣的问题形成一个有趣的情境时,学生的求知欲才能被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才能提出有效的猜想出来(针对这个问题的猜想)。如教学《光与热》时,教师问:许多光源在发光的时候也在发热,太阳带给我们光明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温暖的,那月光呢?从太阳和月亮两个常见物着手,使学生的感官情景丰富起来,学生的心理就开始琢磨起来了,光的多少与强弱和温度的高低有什么关系呢?为探究“光与热”的关系,引导学生做出合理有效的猜想,讨论出实验方案和注意事项之后,分小组比赛,看看哪一组最快在太阳光下将黑纸点燃。通过生活化的情境呈现,打开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有效猜想。
三、学生在引导下做出有效猜想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是: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订计划;4.进行实验;5.收集证据;6.解释和结论;7.反思与评价。学生在产生了疑问之后,就会进行思考,从而做出相应的假设,因此,这个假设不能是无凭无据的,而是要以一定的事实和经验为基础的。
1.让自己的猜想有根据
猜想是学生对将要研究的问题或现象做出的思维再加工过程,应该是科学的、有效的、有根据的,否则这个猜想就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在探究活动中,学生的前概念是尤为重要的,探究活动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如教学《怎样得到更多的光和热》时,学生根据教师创设的情境提出了自己的疑问: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系吗?有的学生会认为没有关系,有的学生认为有关系。这时教师就应当起到引导作用,引导学生说出他们的理由是什么,如学生猜想物体的颜色与吸热的本领有关,可以逐步引导学生思考夏天为什么穿浅色衣服等生活实际问题,引导学生去思考,说出他们的根据,从而使学生意识到猜想是要有根据的。
2.学会整理猜想
在教学《探索土地被侵蚀的因素》时,学生已经做出了猜想:降雨量、坡度大小、有无植物覆盖这三个因素。猜想比较多,学生的思维容易产生混乱,这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思考:这三个因素是否都有可能对土地产生侵蚀作用呢?等学生做出合理的解释后,制订计划,用实验来证明各个猜想是否正确。在教师的带领下,学生通过思考、分析、讨论等方法排除一些没有根据的猜想,对一些有效的猜想进行实验验证,使学生的猜想具有科学性,也提高了课堂效率。
总之,要让有效猜想成为小学科学课堂的基石,离不开学生自身的努力,更离不开教师的有效引导。有了有效猜想,科学探究才能得以正常开展,学生才能在做中学。
参考文献:
[1]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修订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