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主自在品味文化

2021-11-12姚振涛

幸福家庭 2021年12期
关键词:筷子深度笔者

姚振涛

深度学习是当下的热门话题。教师以孩子为主体,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探索,让孩子能够从生活细节中感知文化的魅力,获得文化熏陶。在以筷子为对象的生活课程中,笔者观察、记录和思考了幼儿的自主探究行为。幼儿在“一路筷乐”中收获到了学会使用筷子的快乐,笔者看到了将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课程中的广阔前景。

笔者将课程“一路筷乐”的推进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孩子们自主参与和体验,层层递进地开展活动。同时,我们对课程开展的过程进行了总结和反思,并对生成课程中深度学习方法的应用进行了探究。

一、课程起源,挖掘生活课程价值

(一)发现

一次午餐期间,我发现班级里只有两个孩子在使用筷子用餐,就问:“为什么用筷子的人这么少呢?”麒麒立马回答我:“我不要用筷子,用勺子吃多方便。”

那么,是孩子不会使用呢,还是不想用呢?“一路筷乐”的课程由此开启。

(二)分析

1.把握时机,开发课程。筷子不仅是一种用来吃饭的器物,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礼仪、习俗,而且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因此,教师将文化渗透入生活课程之中,引导孩子自主学习,这对培养孩子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具有重要价值。

2.分析经验,预设框架。根据孩子们的现有经验和兴趣点,笔者确立了课程开展的主脉络及思路(图1、图2,见下页)。

图1 “一路筷乐”——课程开展主脉络
图2 “一路筷乐”——主题框架构建

笔者遵循一日生活皆课程的课程观,将本班课程的推进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中,让孩子们自主地参与和体验,进行深度学习。

二、创设环境,促使幼儿主动学习

(一)发现

笔者在美工区放了各式各样好看的筷子。课间活动时,孩子们注意到了这些筷子。

小鱼:“你们看,这双筷子上画了奥特曼!”

奇奇:“我昨天在超市里看到了爱心的筷子,我家里的筷子是小猫咪的。”

禹岐:“男生应该有男生的筷子,女生有女生的筷子,不能拿错了。”

我上前提问:“你们想要有一双什么样的筷子呢?”

奇奇:“我想要有一双小狗狗筷子,这样它就能和我的小猫猫筷子一起玩了。”

禹岐:“那我要大狮子、大老虎筷子,我用这样的筷子吃饭就能变得更加勇敢!”

小蜗牛:“那我就能自己把恐龙画在筷子上啦。”

“那我们就去按照自己的想法制作一双特殊的筷子吧!”

孩子们拿起画笔,在纸上设计各种不同功能和图案的筷子。

画了一会儿,小七问我:“老师,我能不能直接在筷子上画画呀?”其他孩子听到这个请求,也纷纷要求直接画在筷子上。

于是我找来了一些筷子,让他们自行创作。傍晚放学时,孩子们兴高采烈地向父母展示自己的作品。

(二)分析

1.设置引导,自主发现

在教学时,教师尽量将课程内容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案例中“小鱼发现了我放置的筷子”成了课程活动展开的起点。在这时,教师引导孩子不断地发散思维与培养兴趣,让孩子大胆表达、尝试与创作,保证了孩子的主体性,增强了孩子学习和探索的动力。

2.艺术启发,深化兴趣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能运用绘画、手工制作等表现自己观察到或想象中的事物。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与幼儿共同确定艺术表达的主题,引导幼儿围绕主题展开想象,进行艺术表现。

针对孩子的讨论,我们分析并思考孩子的问题与需求。孩子们真实经验的获得、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等都是孩子们深度学习的结果。

三、鼓励发现,提升幼儿探究能力

(一)发现

在孩子们完成艺术创作后,我问:“今天小鱼在美工区发现了好看的筷子,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地方见过筷子,这些筷子有哪些用途呢?”接下来的几天里,陆续有孩子向我报告他们的发现。

(二)分析

1.保障时间,鼓励深入探索和发现。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问题解决的学习,也是一种基于时间探究的学习。教师在让孩子探索生活中的筷子时,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在这些时间里,把问题留给孩子,让他们自主地体验学习的乐趣,诱发学习动机。

2.控制难度,巧妙地进行引导。在布置任务时,笔者综合考虑了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经验,让孩子们从寻找筷子、观察筷子再到描述筷子用途,层层递进,孩子对于解决问题的能力也随之层层深化。

3.熟悉场景,选择合适的记录形式。在“我了解到的筷子”调查表中,孩子们会用绘画表征的形式记录并讲述。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不仅更加了解筷子,也开始关注生活、筷子与自己的关系,对筷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孩子们自我计划、自我学习、自我探究,这也是孩子深度学习的过程。

四、启示

(一)做好明确计划,从生活细节中触发课程

我们架构课程框架,并设计了一系列的课程,内容之间相互呼应、补充、强化,从日常生活细节中去引导,让孩子自主学习。基于《指南》的发展目标,从孩子的自主探究开始,教师的适当引导和潜移默化的渗透让孩子们对筷子和筷子背后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促进了孩子对知识的拓展和应用。

(二)遵循学习规律,在主体实践中获得认知

一方面,教师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将各领域的内容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另一方面,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将教学活动中的重点、难点或幼儿特别感兴趣的、需迁移拓展的内容隐含在材料中,鼓励幼儿反复操作,学习使用筷子,深化认识,巩固经验,真正做到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做中学。

(三)滲透一日生活,在巧妙引导下深度学习

调动幼儿主动性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本能,吸引幼儿去探索和发现。这些都是孩子的真实体验,这些行为使筷子文化渗透进了孩子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是孩子深度学习的过程,孩子在潜移默化中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由此可见,深度学习能够激发孩子自主学习的兴趣,凸显出幼儿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让孩子在学习过程中调动全部感官主动学习,形成良好的学习品质和未来发展的核心素养。教师应该考虑孩子的已有经验和需求,同时也应该尊重幼儿的个体差异,实实在在地将探索过程交给幼儿,课程才能得到落实,真正实现将幼儿纳入课程。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同里幼儿园)

猜你喜欢

筷子深度笔者
深度理解一元一次方程
说『筷子』
老师,别走……
筷子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竹筷子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深度观察
深度观察
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