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谈亲自然教育活动中幼儿的探究性学习

2021-11-12邵磊

幸福家庭 2021年12期
关键词:探究性塑料垃圾

邵磊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中指出,要让幼儿“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在亲自然教育活动中,幼儿主要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在充分参与、亲身体验的过程中融入自然、发现自然、热爱自然,从自然中获取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教师在亲自然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要合理谨慎地支持、引导、启发和帮助幼儿进行自主学习探究。

幼儿园周围的湿地资源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园外资源之一,幼儿常常会在湿地中散步、野营,湿地当中蕴藏着无数值得幼儿和教师探索的奥秘。《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科学领域的目标中提到,要让幼儿“能察觉到动植物的外形特征、习性与生存环境的适应关系”“感知并了解季节变化的周期性,了解变化顺序”。教师在开展幼儿教育工作时,要能够利用自然资源来提高幼儿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一、亲自然教育活动中幼儿探究性学习的支持策略

(一)亲自然教育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幼儿园亲自然教育活动建立在亲自然的园本课程的基础上,需要提前进行亲自然主题学习活动的组织和策划。在与幼儿共同开展环境优化的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勘查路线,挖掘具有地域特色的亲自然教育资源,策划和组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探究性学习活动。除此之外,教师需要提前检查活动过程中是否存在安全问题以及规避幼儿在湿地活动时可能遇到的困难。

在以“垃圾分类”为主题的亲自然特色活动中,中班的两位老师带领幼儿前往周边湿地,观察湿地的生态环境,在这个过程中幼儿发现湿地中有一些塑料瓶、塑料杯、塑料包装袋。可可说:“这些塑料垃圾污染了环境,我们应该把他们处理掉。”乐乐说:“有些塑料瓶很好看,可以拿回去布置环境,变废为宝。”幼儿一边拎着垃圾袋拾捡湿地中的垃圾,一边在湿地中认真观察,在这里,他们可以尽情地挖掘、寻找,可以和伙伴们一起分享发现的“宝藏”。亲自然学习活动为幼儿的探究性学习提供了平台。

(二)教师在幼儿探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启发与引导

在亲自然教育活动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的主体地位,要做幼儿探究性学习的合作者与支持者,给予幼儿充分的思考和探究时间。

湿地中有许多适合孩子们去探索、发现的事物。幼儿年龄较小,在探索的时候会遇到许多不懂的事物和现象,需要教师的引导。同时,幼儿的探索欲和好奇心较强,所以在幼儿提出疑问或想法时,在确定幼儿安全的情况下,教师应该给予幼儿鼓励,当幼儿有一些发现时,教师可以给孩子一些赞扬,增强幼儿探索的欲望和自信,让幼儿在探索中获得满足感。

例如在“垃圾分类”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关注生活中各种塑料垃圾,并帮助幼儿对塑料垃圾进行整理与分类,同时让幼儿收集各种塑料瓶、塑料罐、塑料吸管、塑料包装袋、塑料壳等小型塑料制品。

(三)亲自然教育活动中幼儿情感的激发与唤醒

幼儿在亲自然教育活动中要能够对自然科学进行积极探索,要有求知欲,同时也要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和决心,积极动脑、开拓思维。

3~6岁的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容易半途而废,这时教师要能够激发和唤醒幼儿的情感,给幼儿积极的暗示,以及语言、行动等方面的激励。

例如在开展“垃圾分类”活动的过程中,大多数幼儿已经对幼儿园周边的这片湿地有所了解,但有个别幼儿相对陌生。在来到湿地的那一刻,有的幼儿表现出激动、欣喜的状态,有的幼儿脸上则带着些许畏惧。教师通过循序渐进地引导和鼓励,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实际操作克服了畏惧心理,找到了活动的乐趣。

二、亲自然教育活动开展的原则

(一)感受乐趣,让幼儿主动探究

《纲要》提倡要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环境。幼儿园周边的湿地是孩子们每天路过的场所,幼儿会用眼睛观察不同季节湿地的颜色,用耳朵听辨湿地中动物的声响,对于湿地的探索之心早已像一颗种子,在幼儿的心里发芽。

教师要积极引导幼儿的思维,并注重教学活动中所需自然材料的获取和收集,教师可以组织幼儿参与到材料搜集的过程中,让幼儿通过实践来感受大自然中的乐趣。例如,教师可以带领幼儿将收集到的不同种类、大小的树叶拿到“樱花创意园”“涂鸦工坊”等场室进行拓印、彩绘等艺术创作。教师也可以带幼儿去湿地直观地感受四季的变化——春夏的湿地是绿色的,让人感到温暖;秋冬的湿地是灰色的、深褐色的,让人感觉萧条。幼儿在学期初都有自己的写生本,教师还可以和幼儿一同踏进湿地,通过写生的方式真切地感受湿地的美。

(二)树立自信,让幼儿敢于学习

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能力的肯定,是一种重要的个性心理品质。教师在亲自然教育活动中要培养幼儿的自信心,让幼儿克服羞怯和疑虑。以下有两种方法可以提高幼儿在湿地活动中的自信心。

一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机会,引导幼儿敢于学习。在教育实践中,教师自身要有一双慧眼,学会辨别并采用有教育价值的元素,和幼儿共同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是幼儿的支持者、鼓励者,不能成为操控者。例如,在開展“垃圾分类”主题活动时,教师可以通过下发调查单、家园合作等方式引导幼儿初步了解垃圾分类,走进湿地,走进自然。

二是教师要为幼儿提供适合其年龄特点、操作性强的材料,帮助幼儿表达对自然的理解。在“垃圾分类”主题活动中,教师只需带着幼儿去寻找装垃圾的不同容器,给予幼儿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观察探索。

(三)正确引导,让幼儿学会学习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是幼儿模仿的榜样,对幼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亲自然教育活动的意义

(一)培养幼儿的主体意识

在以往的科学类探究活动中,大多是教师为幼儿讲解、示范。在亲自然的探究式活动中,教师要给予幼儿充分的体验性学习的机会,自己则充当支持者、合作者。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发现了湿地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和环境污染现象,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考。面对湿地路面和湖泊有安全隐患的问题,孩子们通过商量讨论,决定将路面的碎石块一一捡干净。有幼儿说:“如果有关于危险的标志在这里作为提醒,小朋友们就知道这里有水,不可以过来了。”于是我们绘画制作了“危险!不要靠近”和“小心路面”等警示标志,用来提醒自己和经过的人注意安全。

(二)提升了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亲自然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幼儿的学习空间得到了延伸,户外的自然主题活动给了幼儿更多的实践机会。幼儿在好奇心、探究欲的驱使下,动手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减少了对教师的依赖。很多幼儿能够采集教师指定颜色或形状的植物,能够认识一些常见的昆虫,还能够自己打水浇灌植物。可见,在亲自然的活动中,幼儿的动手实践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三)增强了幼儿保护自然的意识

在本次“垃圾分类”的特色活动中,幼儿意识到了乱扔垃圾对环境的危害。在各班个性化活动中,教师利用契机对幼儿进行相关的教育,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亲身实践,积累垃圾分类的经验。在湿地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对垃圾进行分类,并将垃圾打包,扔进对应的垃圾桶,了解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亲自然教育活动给幼儿带来了积极的学习动力,是幼儿亲自然探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源泉。

(作者单位:苏州工业园区钟园幼儿园)

猜你喜欢

探究性塑料垃圾
垃圾去哪了
浅析初中化学探究性实验教学
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
倒垃圾
高中英语探究性学习的初步实践
如何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
倒垃圾
塑料也高级
塑料
塑料和聚合物的超声焊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