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以《藤野先生》为例
2021-11-12申琪
申 琪
北京市日坛中学
现在很多教学方法在说到分析课本中相关的人物形象时,首先说到是“知人论世”,这种方法可能对学生了解作家作品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如果要是用来教学生如何从一个文本来理解文中人物的形象从而进一步理解作者的思想,这种教学流程对学生能力提高的有效性就差很多了。所以笔者浅谈的是从“学生视角”来进行解读人物形象的方法。
帮助学生去理解课文中人物的形象,最直接的切入点就是来自学生本身。学生才是文本的第一感受者,文章里的人物形象、作者情感都是根据学生的阅读反应来构建的,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就是这个道理。但是学生的阅读体验又因为自己的经验所限,在思想中得到的人物形象或作者情感都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就是在帮助学生从“不完整”走向“完整”。
要从不完整走向完整,最关键的一点就是拓宽课文的解读视角,多个角度去丰富人物形象。很显然,作者视角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视角。但是对于初中学生而言,寻找一个有效的作者视角,不大可能像专门的研究者一样,去搜集各种材料,尤其是与作者写作课文相关的背景材料,并且这本身是不利于学生自主阅读能力的提升的。因此通过细读文本去探究作者,就成为唯一重要的选择。
让学生阅读本文后,想象一下为什么作者以这种方式描述了这些内容。例如,在《藤野先生》的正文的第一段中,他提到“携带一堆大大小小的书”,然后提到“这些大大小小的书从头到尾都与这个问题有关。然后在又提到“这些大大小小的书从头到尾都与这个问题有关”这种似乎不关系到主要情节的语句,往往会被学生一带而过,得不到重视。但是当要求学生从作者的角度去仔细梳理语句的时候,许多的学生开始关注类似于这样的细节。许多学生从这个细节找到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藤野先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人,因为他把整个解剖学史都放在了案子的前面,这个不明显的细节反而明显的表明他的教学和研究是在解剖学史的背景下进行的。一旦学生有了这样的“突破”,老师们就可以“乘胜追击”继续发问。以此这样重复几次,藤野先生就会在学生心中活起来,变得有血有肉了。
学生在理解人物形象之后,如果想要更进一步的理解人物形象和作者情感,因此,引导学生注意课文后面的作者是实现此目标的有效策略。有人说,藤野先生在鲁迅的作品中是受人尊敬的,但也与其他精神特征纠缠在一起,因此非常丰富。因此,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际问题是:如何使学生感受到藤野先生如此丰富的形象?
在阅读《藤野先生》前,学生们从小学到初中,已经学习了鲁迅先生的很多作品,比如《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等,这些作品的学习已经给学生构建了一个鲁迅的世界,他们已经大致接触到这个“以笔为戎”的作者,也浅浅的知晓这个作者在捍卫着什么,知道了他的人格与品质,他的坚持与热爱。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学生熟识的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一个比较重要的教学方法,就是去想办法区引领学生去“变成作者”,在阅读的过程中,结合自己已有的对作者的了解,结合从文本中感知的内容,去尽可能感知作者的写作动机和从中可能出现的其他作者心理。
在阅读《藤野先生》的文章时,许多学生都提出了一个问题:藤野先生为什么写这篇文章?那么老师们如何在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的情况下解决这个问题?为了引导学生从作者的角度进行思考。可以问两个问题:首先,你认为鲁迅先生读完全文后想写些什么?实际上,这个问题是暂时抛开藤野先生这个独立人物的,并从作者的角度梳理本文的逻辑。许多学生发现,这篇文章实际上描述了鲁迅在日本和医学领域学习时所听到和听到的东西,特别是他的内心想法。然后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这仅仅是因为本文的内容与藤野先生没有直接关系。鲁迅先生的“人生观”发生了重要变化,这使他决心放弃医学实践。
有了这一发现后可以开始去引导所有学生认真研讨这一观点,然后继续拿出了下一个问题:在鲁迅先生这样的心理变化过程中,藤野先生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基于上述结论,这个问题使学生在认真思考藤野先生在鲁迅“人生观”改变的过程中承担的作用。再通过学生们的进一步研讨发现,藤野先生那种对医学的执着关注对鲁迅先生的学习态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在鲁迅的心理下,许多学生对藤野对鲁迅学习态度的转变感到些许遗憾。优秀学生离开总是令人遗憾的……这种当场生成的东西,无论是否是“主流”思想,但可以看出,通过这样的理解和感悟,学生对藤野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理解已经非常丰富,而在每个学生也有了属于自己的“哈姆雷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