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高职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育教学改革

2021-11-12朱丽娜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终端设备基础计算机

朱丽娜

河南林业职业学院

随着移动终端设备以及大量App的普及使用, 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设备在人们的生活与学习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大,用电脑进行信息处理好像慢慢被淡化了。因此,不少人会产生一种错误的想法。他们认为用电脑及相应的软件去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事宜,这只是学习计算机专业的人才应该具备的能力,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没有多大关系,所以自己无须关注计算机文化基础教程。

事实真的如此吗?虽然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确实可以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数据处理事宜,但实际上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就是简易版和基础版的电脑,他们与电脑处理数据的工作原理是一样的,只不过在处理数据时更加傻瓜化了。因此,我们要想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更好地使用这些移动终端设备,就不应该觉得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微不足道了,而是要更加好好地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

一、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现状

在高职院校中,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程标准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为目的,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技能,学会应用计算机思维去使用信息技术,拓宽视野,勇于创新,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思考与决策的水平,最终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学生的计算机信息文化素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都存在许多问题,很难实现该课程的教学标准。

具体如下:

1.学生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水平参差不齐,课堂教学很难满足每一位学生的需求。

高职院校的生源结构非常杂乱,特别是近些年来,高职院校采取了多种不同的方式进行招生和扩招,生源来源多元化,有普通高招的、有单独招生的、有中职转段的、还有退伍兵、新型农民工等。杂乱的生源结构意味着他们之前接受的教育各不相同,计算机知识水平相差很大。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各专业开设的公共基础课,如果采用小班教学,师资数量很难达标,很难行得通,所以大多都是采用大班授课。不同基础的学生坐在同一个教室里听同一位老师授课,老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很难兼顾每个学生,授课效果可想而知。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条件下,究竟应该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的适应每一位学生的具体情况,达到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标准才是关键。

2.学生对该课程的认知远远达不到该课程的教学目的。

对于很多学生而言, 对计算机并不陌生,的确不假,因为从小学他们就开始接触到了计算机,虽然大部分接触并不多。那么他们真的掌握了计算机日常的使用方法了吗?其实不然。对于小学生而言,仅限于识记了一些计算机基本概念,对于电脑操作,很多学生也只是机械地记住了老师的操作步骤,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原理,也就无法做到活学活用。对于中学生而言,计算机逻辑思维能力虽然提高了,但是根本没时间没精力进一步深入学习。可见,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真正意义上都没系统学习过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以至于很多学生进入高校后对待这门课程的学习模式依然停留在原有的思维上,觉得会操作计算机就满足学习要求了。学生们在思想上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认知是错误的,自然就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

3.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安排的课时较少。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应用的普及度已经非常高,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也不再是高校的专属课程,也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从小学到高中都开设了相关课程。在学生进入高校前,也有了一定的基础,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不再陌生,因此,高职院校也是顺理成章的减少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课时,更有甚至,有些专业干脆不开设这门课程。那么,在有限的教学课时里,要想达到上述的课程标准,确实是会有一定的难度的。

4.应试教学让老师无法兼顾到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培养。

为了考取计算机行业的相关证书,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时,都是应试有针对性地去练习相关题目。带着这样的目的去学习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学生学习训练的重点是相关证书考试的那部分内容,这与该课程的课程标准往往是不一致的。

综上所述,在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错误的认知下,课程课时又非常的有限,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的确存在难度。

二、培养学生信息文化素养的策略

1.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思维,改变其处理问题的观念。

不少学生错误的认为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设备已经可以满足人们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数据处理事宜,用电脑及相应的软件去处理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相关事宜,和非计算机专业的人才没有多大关系,所以自己无须太多关注。

在有限的教学课时内,通过教学模式的转变,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计算机思维,改变学生对计算机处理问题方面的错误理念,明确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学习的根本目的,扭转他们意识当中的错误观念。只有从观念上让学生重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才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的教为主,教师是课堂上的主角,课堂的大部分时间是教师在讲解。要想培养学生的信息文化素养,就要利用信息化教学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的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为主,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就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而言,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对现代学生来说,他们已经接触过一些理论知识,同时还有一些实践操作的基础。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也经常接触和使用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内容,只是没有进行过系统地学习而已。因此,大部分学生而言,这门课程的入门难度并不算很大,让学生自主探索学习,顺利实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比如,我们可以借助超星学习通这个教学平台,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在课前,我们可以在学习通中设置任务点,然后把相关的文档、视频等学习材料上传到学习通中要求学生观看。通过手机端的学习通App,学生随时可以观看相关的学习材料。老师也可以通过学习通监控每位学生的观看情况,做好统计,并督促未完成的学生及时完成。学生也可以将自己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上传到学习通中,以便老师讲课时有针对性的答疑解惑。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变成了主动学习,可以大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而然就提高教学效果。

三、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是一门既简单又复杂的课程。课程内容简单,没有过多很深奥的理论知识点,比较容易理解接受。但是包含的知识面比较广,知识点比较多,比较复杂,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在当前的环境下,高职院校可以借助一些教学平台进行转换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索学习欲望,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猜你喜欢

终端设备基础计算机
“不等式”基础巩固
“整式”基础巩固
计算机操作系统
基于计算机自然语言处理的机器翻译技术应用与简介
视频监视系统新型终端设备接入方案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信息系统审计中计算机审计的应用
配电自动化终端设备在电力配网自动化的应用
车站信号系统终端设备整合及解决方案
Fresnel衍射的计算机模拟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