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角下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就业现状和影响因素研究*——基于A校社会实践活动调查
2021-11-12殷佳隽张沛彦
殷佳隽 吕 诗 刘 淼 张沛彦
(广州城市理工学院,广东广州 510800)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的毕业生人数持续增长。2021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规模909万人,相较于去年增长了35万人。受新冠疫情和全球经济的广泛影响,不少海外留学学子选择毕业后回国就业。据统计,2021年的海外回国毕业生初步预计达80万人。总体而言,当前正处于国内经济新旧动能接续转换,重塑新的经济内需增长点、提升经济内生动力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不少传统行业持续受到冲击,新兴行业高速增长,国内专业性就业岗位增强增多,专业普适性就业岗位减少,整体就业形势比以往复杂,应届毕业生面临严峻的就业大考验。
一、新形势下的民办高校就业工作的现状
1.A校就业工作总体战略与方针
A校就业工作以坚持贯彻“三全育人”的总目标,坚持为党和社会培养人才,坚持全面育人,全方位育人。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指引,全面加强立德树人教育工作,加强学校思政工作,把思想政治工作融入教育的各个环节,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养过硬、专业素养高、文化基础知识扎实、社会实践出成果的大学生。
以“统筹各方资源,形成校企联动机制。师生全员参与,围绕就业一个总目标”为行动纲领。不断优化完善就业体系制度,做全做细致就业工作。把就业价值引领糅合进教育教学全过程和每一个环节,增强重点学科学术管理能力。全面形成教书育人与社会实践管理为学生服务的文化。增强实际导向,紧密联系社会需求,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我们就培养输送什么样的人才,增进校企间合作交流,力争实现2021届毕业生高质量和充分就业,为建设大学生就业供需平衡循环的长效机制提供载体,努力建设高水平民办应用型本科大学。
2.当前A校就业工作的具体实施办法
(1)宣传贯彻国家有关就业政策和法规,按照教育局和学校总体部署有序组织开展学生就业工作,挖掘优势学科重点专业,调研研究当前就业宏观与微观形势,制定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就业工作方案,建立促进就业工作的长效管理机制。
(2)设立就业指导办公室,学院就业专员单设单列管理。注重和支持就业专员工作人员参加相关学习培训,重视就业工作队伍能力提升建设。
(3)以市场行业准则和企业细分需求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和提高毕业生竞争力为教育深挖点,指导学生深入了解学科专业发展趋势,力求全面构建学生专业知识结构。
(4)建立学生就业指导“全程化”体系,分阶段、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指导学生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采取有效形式对毕业生进行就业形势教育以及择业观、创业观教育,指导毕业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科学的择业观,教育毕业生树立诚信意识和自律意识;及时向毕业生传达就业政策、就业规定及就业信息。
(5)充分利用政府机构、科研单位、校友教职工的各项资源,畅通教学科研、校校合作办学、校企合作及其他与用人单位联系的渠道,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深挖掘拓展就业市场,广泛建立学生就业实习基地,接待用人单位来访,向用人单位推荐学部毕业生,组织学部专场招聘会,配合学校开展大型双选活动,积极开展毕业生推荐工作。
(6)熟悉并认真核对毕业生生源信息,做好毕业生基本信息数据的采集和统计工作,组织毕业生填写《毕业生就业推荐表》,认真审核推荐表内容,求真务实,确保填写信息准确,推荐意见有亮点有特色,持续做好就业协议书的发放、管理、补办和审核工作。组织毕业生填写《高等学校毕业生登记表》,按时领取和发放毕业生就业报到证、户口迁移证等证件,指派专人负责毕业生档案的各种材料,协助寄发毕业生档案,提前帮助学生做好就业准备。
(7)及时处理毕业生就业过程中的遗留问题,如有突发情况及时上报。做好就业摸底、就业追踪调查工作,形成就业工作年度总结报告,定期接受上级部门就业工作考核。
二、社会实践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
1.社会实践的意义与目的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教育的结晶,促进就业是为民做实事。根据《就业蓝皮书: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研究发现:具有社会志愿服务经历,完备性的岗位素养,集成化职业实习经验,模块化个人社会实践成果的学生,更容易找到工作,被就业市场接纳,融入工作环境。社会实践是学生迈入职场的初步环节,也是大学生涯的关键环节,它作为大学生自我探索的试金石。
就业的岗位没有好和坏的评价,就业是人才与岗位的匹配,是人才与工作的共鸣,是人才长远发展的基石,是社会创新的动力。鼓励多种形式的就业,完善就业制度,提升就业补助等形式,是从宏观的角度来帮助就业者。那么,如何从微观的视角来探索人才培养的内生性因素,培育正确的就业择业观,完善个人就业能力评估,实现个人所长。
2.社会实践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能力影响因素调查
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访谈问卷,并向A校213名本科毕业生进行了初步的访谈调查,在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通过扎根理论进行编码和分析之后,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社会实践活动最主要培养了大学生踏实肯干的工作精神,责任感,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从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本科生社会实践比例最大的行业类是“教育业”,主要从事民办中小学及教辅机构的实习工作,因为其行业流动性大,兼职比例较高。而学习人工智能制造、软件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的同学更难找到社会实践单位,就业单位发布招聘学生社会实践需求较少,多为国企和科研院,少部分为私企。但是,此类社会实习一旦找到匹配岗位,作为实习生表现优良,毕业以后基本都能入职实习单位,稳定性较强,薪资等综合满意度综合较高,为社会实践需求增长型行业。
然而,绘画音乐表演、法律学、管理学、应用心理学等专业社会实习需求量较大,但在就业率、薪资和就业满意度等方面综合评价较低。尤其是法律学、应用心理学在就业中是非常关注社会实践经验的,扎实丰富的社会实践会给毕业生加分不少。因此,相关专业的毕业生要特别留意自身社会实践的丰富性和专业性,在实习中成长,在面试中展现个人的工作能力。要提前对就业单位做调研准备,对就业单位的性质、资质和工作环境,在就业大潮中早日找到合适自己的就业单位。
总体而言,同学们较多关注在社会实践中个人的抗压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简历制作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和职业规划能力能否得到成长。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未来更应该在搭建社会实践的平台,社会实践信息反馈、实习沟通渠道畅通、社会实践项目申报、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多参加企业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加深社会体验度,最大限度置身于职场,在与团队和社会的交流中弥补不足,调试好心态,妥善地处理好即将到来的就业压力,
三、提升毕业生就业能力的建议与对策
要一坚持直不断优化和完善就业教育体系、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调研体系和创新创业体系。要不断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建设学校的社会实践品牌,亮出特色,亮出成果,构建起校企合作合作平台,帮助毕业生了解企业和社会,成功就业。社会实践可以帮助我们的毕业生正确认识自我,提高职业规划能力,对自我进行科学定位。进行就业市场调研,开发就业市场,拓宽就业渠道,总结就业经验,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业梦想,搭建起创业平台。
1.坚持立德树人,思想政治育人。完善科学合理的就业工作奖励机制和考核办法,开展就业工作的新思路大三下半学期就落实就业摸底工作,指派校领导专职全面负责,由学院党委副书记作为主抓手,具体工作由学院就业专员、辅导员全面配合,班主任和教研室等协助配合做好每月就业摸底工作。
2.建立就业困难学生帮扶预警工作机制。首先,班主任针对班级就业困难的学生分别谈话了解具体原因,做好就业摸底,尽量多推荐帮助就业。其次,对于实在无法就业的学生要及时上报给就业专员,就业专员安排专人跟进帮扶。最后,辅导员及时了解需要帮扶学生的就业需求,动员搜集相关就业信息并进行“一对一”推送。
3.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工作,搭建校企合作,学生大三是就要提前安排就业工作计划,大四开展专门就业工作,充分利用各地实习基地资源,提高学生的实习能力,进而提升就业质量、促进学生就业工作高水平、高效率、高质量完成。
4.设立校内就业信息专栏,每周召开学生成功就业分享大会,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等就业招聘信息情况汇总发布于食堂专栏,利用新媒体发布就业信息和宣传就业政策。
5.构建家校联系平台,建立家长qq群和微信群,定期将收集的招聘信息发给家长,让家长也参与到督促学生就业的工作中;将优秀就业标兵学生的就业分析报告会的主要内容反馈给家长,改变家长的就业观与择业观,让家长们一起搜集就业信息并共享,树立学校就业新风范。
6.建立未就业学生谈话疏导制度。由辅导员组织开展集体就业心理辅导团课,对未就业的学生做心理疏导,消除学生对就业的恐惧心理,积极面对就业形势,开展提升学生就业技能专题培训。每月需更新就业心理谈话记录系统,及时做好反馈与追踪,将就业心理谈话记录上报于就业领导小组组长。跟进为就业学生的心理状况,避免焦虑、失眠、迷茫等负面心理状态对学生就业产生的消极影响。
四、结语
A校作为一所民办高等院校,在就业方面持续发挥着为社会提供人才“储水池”作用,始终坚持以社会实践作为劳动教育的突破口,以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与混合式教育”的衍生,以大数据搜集管理等方式着力推进本科生、专升本就业工作,将升学和就业创业同调整学科专业结构统筹推进,着力培养更多应用型、复合型人才。
注释:
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
②资料来源:就业蓝皮书https://www.pishu.com.cn/skwx_ps/cl assify?SiteID=14&classType=Book&deriesId=1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