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司鼓的演奏
2021-11-12
司鼓在戏曲艺术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乐队的核心。我国地域广阔,戏剧类型丰富多样,不同戏曲有不同的表现方式。司鼓作为戏曲中重要的配乐工具,在戏曲表演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人作为一名豫剧司鼓文化表演者,结合自身多年演奏经验,简单论述一下司鼓演奏者应具备的素质,以及司鼓演奏的最新发展路径,希望能够与相关同仁相互学习借鉴。
在戏曲表演行业里,我们总是能够看到很多优秀的演员塑造了一些比较成功的舞台形象,从而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何塑造成功的舞台形象,与舞台、乐队有着很大的关系,而司鼓作为重要的演奏工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使整台戏曲节目表演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与统一。
一、鼓师的艺术修养与表演风格
鼓师的艺术修养主要体现在其思想文化修养以及艺术修养之中,其思想文化比较高,相应的,其艺术修养也会比较高,当然这并不是绝对的。艺术修养并不单指戏曲演员的基本功,也不单是鼓师的个人思想道德修养和艺术修养,更多的是指这二者的结合。修养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修养是时刻体现在人的言行举止里的,是刻画在人的骨子里的,是不经意间就表现出来的东西。鼓师演员的艺术修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一个鼓师没有很好的艺术修养,难以很好地进行节奏的把握,便可能会影响整台戏曲的表演效果。司鼓演奏者在进行戏曲演奏时,应该积极遵循剧情发展结构,并在表演中融入自己的风格,从而使整体的表演风格具有独特的结构表现和发展能力。
豫剧的表演风格十分平易近人,能够让观众有很好的理解和记忆点,从而顺畅地进行文化熏陶和文化交流。演奏者在进行司鼓演奏时,要在遵循剧情发展的基础上,创新演奏技巧和演奏风格。我们不得不承认,打击乐有着慷慨激昂、粗犷热烈的特点和艺术表现力,但也不能否认,它的确存在着粗糙、震耳、缺少细腻感等特点,加之司鼓演奏者喧宾夺主的自我表现的演奏方法,更使豫剧与其他剧种相比之下,有略显粗糙之感。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必须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情绪,恰如其分地进行演奏风格和演奏方法的创新与改革。
二、鼓师与乐队要达到和谐
首先,戏曲演员的表演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演员在舞台上演绎角色也不应该是固定的、程式化的,这样不利于演员的表演发挥和节目效果的呈现。演员在塑造角色的时候,应该积极与同舞台上的演员进行眼神交流和情感共通,相互影响、相互感染。其次,司鼓演奏者应该积极在把握全局的基础上进行演奏,与戏曲的情节融汇贯通,从而达到一种和谐的状态。同时,司鼓演奏者应该积极地适应演员表演的节奏,时刻牢记伴奏的身份,不能本末倒置,扰乱了剧情的推进和演员表演的节奏,积极为剧情和演员服务。这就要求司鼓演奏者能够熟练掌握戏曲的表演节奏,了解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熟悉唱词旋律。最后,戏曲表演讲究的是真情实感,司鼓演奏也不例外。鼓师只有倾注了自己的情感,才能演绎出真实的节奏,才能够更好地为戏曲表演服务,才能更好地发挥剧目的效果。
三、鼓师与演员要相互配合
表演是一门比较综合的艺术,尤其是戏曲表演。舞台上的表演直观鲜明,一旦出现一点纰漏,就会在舞台上加倍放大,只有拥有丰富的舞台经验,才能够在出现问题的时候及时做出反应,鼓师的舞台临场反应能力即是如此。当演员唱词出错或者记错曲调时,鼓师的及时提醒就愈加显得至关重要。
司鼓表演伴奏不只是个人,它住往是一个乐队来完成的。一个乐队就必须有指挥者,拥有一个好的指挥者是有效进行戏曲伴奏的关键条件。乐队整齐划一的合作和抑、扬、顿、挫的演奏完全控制在司鼓者的一双手中,司鼓演奏者必须能够有效把握司鼓表演的神韵,且具有强烈的节奏感,熟练地运用独特的、感情充沛的指挥语言给演奏员以明确的指示,籍以控制、调动和激发乐队演奏的激情,使大家配合默契,表现得有声有色。
不同的演员具有自己独特的表演节奏和表演风格,有些演员往往自我节奏太强,有时会抢了其他演员的风头,造成整台剧目的效果大打折扣,从而影响美感。如果司鼓演奏者的表演欲望过于强烈,也会导致整个戏曲节目表演太过突兀,也会影响美感。因此,鼓师与演员要密切配合,不仅时刻关注演员的表演变化,更要把握好整个乐队在演奏的节奏、音量、音效上的完美融合,最大限度地服务于演员的表演和剧情的发展。
四、鼓师与锣鼓经要形神合一
作为一名司鼓演奏者,不仅指挥着乐队的起、落、转、和,也统筹着舞台上角色的纵横关系,更掌握着剧情发展的节奏,这往往与司鼓演奏者纯熟、稳健、过硬的锣鼓经基本功是密不可分的。锣鼓经在戏曲的训练与排演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司鼓演奏者必须熟悉、掌握的技能。
作为中国传统器乐及戏曲里常用的打击乐记谱方法,锣鼓经亦称为“锣经”,主要是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堂鼓等打击乐的声音组合成为各种不同的节奏,以烘托舞台上肃穆、悠闲、抒情、紧张、激烈、惊惶的不同的人物情绪及剧情氛围。
司鼓演奏者口头背诵锣鼓谱,将各种打击乐器以不同的方式加以组合,并通过各种不同的节奏形态演奏出来,形成了一套套锣鼓点。“豹头催”、“天下同”、“毛边”、“四面镜”、“倒拉牛”、“金钱花”等等,100余种中常用的四大正板锣鼓经,又划分为固定节奏和非固定节奏两大类。“慢板”、“二八”、“流水”及这些板的变化板(交织板)均是固定节奏类,“栽板”、“飞板”、“大起板”、“滚白”、“小栽板”等则为非固定节奏类。丰县梆子就鲜明地诠释了这一特色,具有疏、密、简、繁特征的丰县梆子,能够紧密地配合唱、念、做、打、舞的戏曲艺术程式,表现喜、怒、哀、乐、惊的不同情感。
位于江苏省西北部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丰县,古称丰邑,亦名古丰、秦台、凤城。春秋时期宋王偃曾建都于此,是汉高祖刘邦的诞育之地,名相萧何、大将军周勃、燕王卢绾,道教始祖张道陵(俗称张天师),宋代名相李若谷,清朝状元李蟠、清三朝元老李卫的故乡。民风淳朴、崇文尚武的丰县,两汉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20世纪60年代,域内梆子戏社团甚多,各社团均有精通锣鼓经的鼓师,并涌现出刘桂荣、王伦田、黎德才等一批著名鼓师。《刘邦与萧何》《包青天》《五世请缨》《穆桂英挂帅》《双拥情》《人民的守护》《梆子妹妹》等一部部广受群众喜爱的经典作品,为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经典作品的背后,离不开丰县梆子锣鼓经的承载。
综上所述,司鼓的演奏在戏曲表演中十分重要。人们常说“一台锣鼓半台戏”,作为戏剧艺术表演中音乐伴奏的重要组成部分--打击乐,在整个演出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戏曲音乐中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完全依靠于戏曲音乐和打击乐将其综合、统一于舞台之上,具有独特的美学原则及其功能特征。戏曲舞台上的司鼓者,是戏曲乐队中的组织者、演奏者和指挥者,它控制全场戏曲的节奏、情感和发展空间,起着综合艺术的枢纽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