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研究

2021-11-12胡军华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农民农业农村

王 倩,胡军华

(江西农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西 南昌 330045)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着眼于广大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到了党和国家发展的战略高度,农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受到了全社会的关注。如何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不断满足农民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乡村振兴战略对提升农民幸福感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乡村振兴的总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对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二十字”要求,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由此可见,加快农业农村整体现代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第一步。一是有利于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得到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纷纷鼓励乡镇有关部门按照现代化农业生产模式,增加农业生产的科学技术含量,并加大对新时代农民的培训以提高农民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能力水平,例如培训现代化大型综合种植收割技术、农业污水处理技术等。二是有利于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助力共同富裕。通过加大农村土地流转,利用大规模生产、有效增加农产品效益,最终实现村民共同富裕,增强农民群众的获得感。

(二)有利于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

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不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在乡村振兴方面的创新举措,为各国农村发展提供了具有实践性、可操作性的“中国方案”,绿色文明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得到发展。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生态保护、垃圾分类、低碳环保等绿色生活理念不断融入农民的生产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改变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逐渐形成了绿色生活方式,养成了勤俭节约的绿色消费方式,形成了垃圾分类处理的行为习惯,乡村公民素质得到提升,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发展。

(三)有利于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有利于提升乡村文化精神、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文化。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鼓励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了解广大农民的生活方式,积极挖掘乡村传统民俗、乡土风情等文化资源并加以适度创新,增强乡村文化的时代性和生命力,创造多彩的文化生活、丰富的文化传播方式,以内涵丰富的乡村文化满足不同年龄层次的农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不断提升村民的文化满足感。

二、新时代农民幸福感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经济领域获得感有待提升

马克思指出:“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经济利益具有基础性作用,经济上的贫困会致使贫困人口在政治、文化、心理等多方面陷入“贫困”,使他们成为社会发展中真正的“弱势群体”。从经济领域入手,打牢农民幸福生活的物质基础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有待进一步缩小

近年来,党和政府不断加大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持和投入,农民群众的经济收入不断得到改善,但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依然较大。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有待完善。农业基础设施老化,农业抗灾减灾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效益低而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例如,现有的农田水利工程老化严重,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致使村民依然“靠天吃饭”。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农业产业发展还处于发展阶段,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产业链不健全,大多数农产品只是初级加工,没有突出特色,缺乏创新度,农产品的附加值有待进一步提高。

2.农村集体经济有待进一步发展

在家庭分散经营的基础上,由农户自愿选择形成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自发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股份合作制等多种形式的经济组织,以增强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但现阶段,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土地政策的影响,传统生产方式仍然占主要地位,多以家庭分散经营为主,尚未形成规模化经营,难以满足农业机械化生产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农业生产科技含量有待提升。

(二)文化领域满足感有待增强

现阶段,城市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文化水平显著提升,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乡村文化事业发展则相对滞后,难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文化精神生活的巨大落差,致使很多农村青壮劳动力留恋于丰富多彩的都市生活。

1.公共文化活动有限

近年来,虽实施了“文化下乡”活动,但终究是过眼云烟,不是乡村文化发展的长久之计。一方面,农村文化设施、公共文化资源、文化活动相对较少,有些村庄甚至都没文化栏,用来丰富农民业余生活的文化活动少之又少,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活动的单一致使很多农民在农闲时无所事事,聚众赌博成为部分村民的消遣方式,低俗、媚俗现象屡禁不止。另一方面,村落传统文化遭到破坏。部分地方政府和村民缺乏长远目光,注重眼前经济利益,盲目进行城镇化建设、过度开发乡村旅游业,忽略了对村落文化遗址的维护与修缮,很多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文物、人文景观等遭到严重破坏,剪纸、刺绣、竹编等传统手工艺逐渐失传,富有特色的村落文化日益衰落,甚至消亡。

2.学校文化教育有待加强

在教育方面,九年制义务教育不断得到普及,但农村学校布局不合理、办学条件有限、基础设施不完善,乡村教师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部分地区的教育经费有限,教师工资水平较低且难以保障,留不住教师,一系列因素制约了乡村教育事业的发展,致使乡村教育水平较低,影响了广大农民对乡村教育的“满意度”,越来越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将子女送入城里读书,导致农村出现许多“空壳学校”,农村教育事业发展愈发惨淡。

(三)民生领域安全感有待提高

民生领域的发展关乎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是同人民群众关系最为紧密的领域。但现阶段,乡村民生工程相对滞后,在社会关怀和民生建设中的“兜底”作用有待增强,基础性民生建设有待完善。

1.农村公共设施不完善

一是交通条件滞后。农村公路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是服务“三农”的公益性基础设施,是保障和改善乡村民生的基础性条件。党的十八大以后,各级乡镇公路网基本全覆盖,甚至实现了村村通、户户通,但道路验收标准不一、道路养护能力较低,公路的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大多数乡村公路没有交通安全标识、照明设备,容易发生交通事故。二是水利工程设施不完善。因资金投入有限,水利设施满足不了农田灌溉需求,部分水利设施长久不维修而老化废弃,一到干旱季节,农田灌溉无法保障。同时存在的是村民饮用水问题,我国大多数乡村还没通自来水,村民依然饮用的是地下水,如果生态环境受到污染,地下水的质量无法得到保障,长期食用受污染的地下水会损害村民健康,自来水覆盖率迫切需要提高。

2.村民的社会保障不到位

一是医疗卫生条件难以得到有效保障。现阶段,我国大多数村庄都普及了农村合作医疗,但仍然难以满足农民需求,主要是医疗报销比例较低、看病贵、看病难等问题,这是因为农村公共卫生体系不完善,基层医疗卫生基础薄弱,有的乡村卫生所药品不全、医护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乡村医疗水平较低,村民往往只能去大医院看病,但大医院的医疗费相对较高,住院报销比例较低,村民收入又有限,村民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二是农村养老保障不到位。现阶段,农村留守老人增多,但养老条件却跟不上养老需求,有的乡村甚至没有养老院,孤寡老人得不到妥善安置。政府部门在农村养老保障方面的资金投入有待加强。

(四)生态文明领域幸福感有待加强

生态宜居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也是提高村民幸福感的重要支撑,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党不断进行生态文明理念教育,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律法规保障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农村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与农民期盼的美好生活还有一定的差距。

1.生产垃圾未得到妥善处理

一是农作物秸秆焚烧现象仍然存在。随着煤气、天然气、电器在农户普遍推广,农村燃料结构发生变化,农作物秸秆由每家每户必不可少的燃料变成了农民的负担。由于秸秆还田、离田利用的成本太高,越来越多的农民选择就地焚烧,部分农民还错误地认为焚烧秸秆能杀死害虫、增加土壤肥力。每到农作物收割季节,就会出现秸秆焚烧现象,产生的大量烟雾影响了空气质量和正常交通运行。二是工业、养殖业废弃物随意处置。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工业转移到紧邻城市的乡村,大量的工业废弃物得不到科学处理,随意处置,严重污染了土地、空气、水资源,破坏了原本优美的乡村环境。

2.生活垃圾未得到正确处理

随着网购、超市在乡村的普及,农民可选择的消费产品越来越丰富,大大改善了当代农民的生活质量,但各色商品的包装材料也给农村带来了大量白色垃圾,远超农村处理生活垃圾的能力,部分村庄甚至没有垃圾桶和固定的垃圾处理场所,加上少数农民缺乏环保意识,生活垃圾随处乱扔、生活污水随意排放,严重阻碍了美丽乡村的建设,制约着农民幸福感的提升。

三、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幸福感提升路径

(一)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农民获得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是新时代“三农”问题的焦点,这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前进方向,为农民幸福生活指明了奋斗方向。

1.科技兴农,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推广,借助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的改进,以减轻农民的劳动负担、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降低农民的种粮成本已经成为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大数据为基础,利用科学技术不断调整和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增强农业集约化程度,创造和使用人工智能去承担大量劳动,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绿色化发展,还能够解放农民群众的时间和辛劳。

2.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

一方面,可以打造休闲旅游业,增加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都市居民开始追求回归自然、体验田园风光,享受恬静自然的休闲时光以缓解生活压力、工作压力和精神压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相结合的休闲旅游应运而生,具有乡村特色的休闲旅游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呈现出光明的发展前景。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家休闲旅游业,不仅能够丰富城市居民生活,还能够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引擎,这对增强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另一方面,根据地方特色,培育优势产业,打造农产品特色品牌。加强政府和当地居民的品牌意识,鼓励村民积极参与各地的推介会、农博会等,利用多种媒介进行宣传推广,增强特色产品的影响力,从而扩大销售范围,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加强技能培训,提高农民生产技术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农业、忘记农村、淡漠农村。”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幸福的创造者和享有者,解决“三农”问题必须发挥农民群众自身的能动性。首先,要培养一批懂农业的实用人才。“加大农业职业教育和技术培训力度,积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鼓励支持大中专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经营农业。”通过教育培养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思想道德素质,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其次,通过引进从事农作物技术研究的高质量人才进村、下田为农民讲解、示范选种、播种、施肥等管理农田的高效方法,帮助农民更好更快地提高粮食产量和经济效益。总之,通过科技兴农、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增收,在一定程度上缩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自身的获得感。

(二)促进文化繁荣:提高农民满足感

精神文化需求是人民为满足自身素质发展而产生的需求,加强文化建设、发展更加繁荣的文化,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新需求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农村整体文化素质、丰富农民休闲时光的重要举措。

1.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农民群众的政治教育,增强政治觉悟。农村政治工作是贯彻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西方自由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乘虚而入,渗透到部分农村地区,严重影响村民的精神觉悟,在农民群众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农村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村民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帮助村民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农民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思想觉悟,更好地帮助农民明白党的方针政策、调动其参与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为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2.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高教育水平

教育是基础性工程,是乡村文化振兴的重点。首先,政府部门要加大农村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用于建立健全教育配套设施,均衡城乡教育资源发展,着力加强乡镇中小学建设,加大办学条件改善力度,通过改善乡村教育条件,确保每一位学生享受平等的教育权。其次,要提升乡村教师的综合素质。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主导者,是乡村教育水平提升的关键。通过招收高学历的专业教师、城乡教师交流、乡村教师研修等途径提升乡村教师的专业素养、执教水平,更好地为乡村教育事业服务。最后,为了乡村教师安心教育,要着力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各级政府要严格贯彻落实乡村教师工资待遇政策,为引导优秀教师扎根乡村教育,可提供必要的教职工编制、住房保障及其他生活补助,使他们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教育事业。

3.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

“文化既是凝聚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关键因素。如果没有精神文化的充实,就不可能有真正幸福的人生和美好的生活。可以说,衡量美好生活,文化是一个重要尺度,是一个显著标志。”首先,要继承和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例如茶文化、桑蚕文化等农耕文化以及黄梅戏、京剧等戏曲艺术,也要根据时代发展需求加以创新发展,增强乡村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其次,要注重弘扬传统节日,例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等富有教育意义的节日,在节日庆祝中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优秀文化,增强村民的文化自信。最后,要建立健全乡村公共文化设施,增加村民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以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例如建立农家书屋、乡村文化站等多种便民文化活动场所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村委会可以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体育活动,不断更新乡村文化资源,让村民更好地享受新时代文化成果。

(三)健全民生保障:提升农民满足感

我国经济社会的飞跃发展为改善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加强社会建设、落实惠民工程对增强广大人民的安全感和幸福感至关重要,也是对我党人民至上理念的践行,对改善人民生活质量、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必须把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首位,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前提条件。一是要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加强乡村公路建设,对于较窄的乡间水泥路要拓宽车道,以缓解会车紧张问题,健全安全标识,做好公路防护和安全防护,制定严格的公路验收标准,确保道路质量。另外,要加大资金投入以完善乡镇客运服务网,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增强城乡之间的通达性,确保农民安全出行、方便游客出行和增加招商引资进入的便利性。二是要提高农村自来水覆盖率,完善灌溉设施。相关部门和工作人员要深入实地考察农村水质问题和地质情况,根据发展需求切实提高乡村自来水覆盖率,确保农民饮用水水质安全,为农民提供干净、安全的生活用水,增强农民的生活幸福感。此外,要加大农田灌溉设施的资金投入,保障农业用水。灌溉工程的建设要综合考虑材料性质、地理位置、水源条件等作出科学的工程设计,提供规模性集中式灌溉设施,以便增强灌溉能力和灌溉效率。后期维护能力要增强,及时清理淤积、修缮设备,完善好维护好农业生产的基础设施,为农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2.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增强农民的生活安全感

2021年3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三明市沙县总医院考察调研时强调,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健康是1,其他是后面的0,没有1,再多的0也没有意义。一是要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健康乡村。首先加大资金投入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加乡村医疗服务点和医疗专业设备,整合城乡医疗卫生资源,建立同等的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制度。同时也要加大农村医疗保险在病情、药品和医疗手段上的覆盖面,对重大疾病患者、慢性病患者提供专项基金帮助以减少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现象,保障农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和生活条件。二是要完善养老机制,确保病有所医、老有所养。老年人口日益增多,特别是农村留守老人甚多,必须根据各乡村实际情况,加大对老年人的关心关怀,提供基本的医疗卫生服务和养老服务,完善老年人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让党领导下的医疗服务之光温暖到每一位人民群众。

(四)建设宜居生态:强化农民幸福感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得以发展的长久之策,也是我党“以人民为中心”理念在生态领域的践行,建设生态宜居乡村以增强农民的幸福感也是新时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层面的追求与目标,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举措。

1.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宜居生态

首先,要坚持绿色生产理念,执行绿色生产方式。建立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的体制机制,牢牢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推动生产、生活与生态相协调的发展格局,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政府和有关部门要积极作为,严禁秸秆焚烧和严格管控地膜覆盖,通过补贴农户等形式鼓励农民回收农作物秸秆和废弃地膜。通过科技提高化肥、农药的有效性,以大数据为基础,掌握天气变化、农作物生长状况等进而分析、判断农作物长势,根据作物需求进行精准化施肥、浇水、打药,既可以节约资源又可以有效避免环境污染。其次,要严格乡镇企业的准入制度,提高企业家和群众的生态意识,增强工业企业废弃物科学处理能力,淘汰科技落后、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工业企业要对社会负责,自觉践行绿色生产方式,严格控制污水排放、废弃物处理,积极开展农业工业废弃物资源再利用试点工作,提高资源利用率。

2.科学处理生活垃圾,建设美丽乡村

一是要对农村生活垃圾进行分类处理。各级地方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参考城市社区的垃圾处理方式,根据各村需要设置垃圾桶和垃圾站并配备相应的工作人员进行处理。此外,在农村开展垃圾分类活动,普及垃圾分类知识,鼓励村民进行有效垃圾分类,形成资源再利用模式。二是正确处理生活污水。政府部门要加大财政投入以建立健全农村污水处理的基础设施、完善农村的污水治理系统并做好后期维护和监管,利用先进技术对生活污水进行过滤处理,对可再利用的水资源进行回田灌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村民也要树立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绿色生态理念,积极改变随处乱倒污水的不良习惯,做到垃圾分类、污水正确处理,为共建美丽家园而努力。三是加快农村厕所改造,改善农民卫生条件。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因地制宜地制定“厕所改革”计划,从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建设性价比高的现代化厕所,为农民群众提供干净整洁的如厕环境,更好更快地建设美丽乡村。

总之,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我们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全国上下同心同德,共同致力于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更好、更快地建设乡风文明、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在实现乡村振兴的征程中赋予广大农民群众更多的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为建设美丽中国打下坚实的群众基础。

猜你喜欢

农民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