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研究

2021-11-12陈华平曾小文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话语体系国家

陈华平,曾小文

(江西理工大学 法学院,江西 赣州 341000)

新时期我国经济、政治各方面稳步发展,但发展的背后也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发展增速变缓、社会贫富差距较大、生态环境问题依然不容乐观、西方反华势力对华打压愈演愈烈,等等。诸多问题对我国的国家治理体系提出了挑战,推动了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产生。“话语体系是指一定思想观念的外在话语表述,包括思想理念、定义和表述方式,是思想和知识的话语表达,一定的话语体系都是为了特定的话语权而建立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新高度,围绕“当前如何进行国家治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治理体系”问题,从理论和实践角度系统进行了严密论证,最终形成了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引导,立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方位,旨在解决当前我国各方面治理问题,实现了政治话语和学术话语的统一,成为我国国家治理的主流话语体系。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思想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经典著作虽没有明确阐释国家治理思想,但对国家问题的探索贯穿于马克思一生的研究,其中涉及国家治理的论述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也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理论基础来源之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通过揭露和批判资本主义国家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弊病,深刻阐明了对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思考和设计,他们首先从哲学的角度,透过资本主义光鲜亮丽的表象,向世人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质和目的。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实质是资产拥有者为了保障自己的财产和利益而形成一定的组织,他们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以资产阶级为代表的少数人的利益,其他人则都被排斥在外。其次,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批判性的态度无情揭露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理论和方式的虚伪,指出他们的治理手段存在很强的欺骗性,打着人权、平等、自由的幌子却背道而驰、言行不一。最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政治视角揭示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制度的欺骗性,指出他们表面上在乎无产阶级,归根结底是通过获取人民的信任来维护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维护的只是少数人的利益。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国家的本质和基本职责,指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暴力手段的表达;列宁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压迫的体现,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指明了国家的根本职能是维护自身统治和政治秩序。他们认为,社会主义国家治理必须要保证无产阶级专政,这既是斗争的结果,也是人民的最终选择,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关键所在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权问题,无产阶级政党必须牢牢把握政治领导权。马克思主义还强调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各项国家制度,这是国家治理思想的深刻内涵。

(二)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直接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一进入中国,就引起了巨大反响,并在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孕育出毛泽东思想,在改革开放年代发展为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这些关于国家治理的理念与实践,为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奠定了基础。毛泽东指出:“人民具有创造历史和改变历史的力量,任何时候都要重视人民的能量。”这成为指导我国发展的重要论断。他在《论十大关系》中强调,搞社会主义建设前提是找准方向,正确区分和处理各项矛盾,在政治、制度、文化各个领域都存在与人民群众利益相悖的矛盾冲突,必须要主动作为,率先处理和解决好这些领域中的问题,从矛盾对立面出击,进而找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出路,推动国家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建设。“在人民民主专政大前提之下,对破坏和违背社会主义的敌人采取专政手段,对人民则须通过民主政治进行治理。”并通过不同的方针、措施、政策以和平手段解决人民内部冲突。毛泽东国家治理思想中的人民矛盾及其处理方面的论述,对我国现阶段国家治理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同志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经济新一轮探索,围绕“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问题,提出了众多治理国家的新观点和新举措。邓小平首先强调法制完备问题,提出国家治理离不开法律建设,要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把民主和法制当作社会主义其他各项事业的前提和基础,在这个基础上再推动现代化建设;物质发展和精神文化建设要兼顾,物质达到一定程度就会有精神需求,二者都要发展,缺一不可;发展过程中要把握好与制度改革及社会稳定之间的关系,改革是社会主义国家在制度层面的自我修正和完善,以改革促进步,上层建筑的完善有助于促进经济发展,改革和发展与稳定的国内政治经济发展环境密不可分,三者相互依赖。

(三)中国传统治国理政思想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文化基础

中华文化历经几千年文明,历朝历代虽然没有人具体论述过“国家治理”,但我国儒家、道家、法家等关于国家治理思想对现阶段我国国家治理具有重要影响。儒家强调用温和的手段治理国家,反对暴力治国,主要体现在它的“仁爱”“礼”和“德治”思想上。通过仁义和道德的力量去感化和影响身边的人,形成一个道德高尚的社会,这样人人讲道德,信守礼仪,就不需要刑罚了,就能够消除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大和谐、大稳定。尽管这一思想存在理想主义,但其中的德治思想影响深远。道家思想的核心要点是“道”,即现在所指的自然规律,“道法自然”是强调顺其自然,减少国家干预的一种“无为而治”思想,认为任何对社会的干预都是没必要的,强调自然之治,即所谓的放任社会自由发展。法家思想的核心是“法”,强调以“法”立国,就是指通过严苛的吏治统治国家,运用强制性法律制度规范和限制国民,维护社会秩序的平稳,也强调“变法”维护统治者统治。墨家强调“兼爱”“非公”“节俭”思想,这些思想对于国家治理均有积极推动作用,许多都沿用至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积淀和蕴含的国家治理思想极其丰富,为新时期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形成提供了深厚历史参照和丰富滋养。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理论逻辑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该话语体系理论逻辑的核心要点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就承担起了领导人民的责任。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在多个关键节点成功带领中国人民摆脱困境,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社会三大改造,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在和平建设年代虽然困难重重,只能摸索前进,也走了一些弯路,但中国人民始终对共产党充满信心,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发展的全新道路。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中国经济的活力,伴随着制度的不断完善以及各项经济改革的深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改革开放,中国社会各项事业高速发展。但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受到新的挑战,由于疫情影响,全球经济几乎停滞。在这个特殊时期,更加离不开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做好各方面应对措施,保证经济平稳发展。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兴盛,人民幸福,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有力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该话语体系理论逻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各项工作必须将人民放在最重要位置,人民群众具有无限可能,存在无限潜力,所发挥的作用在任何时代都不容替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不懈努力追求的目标”,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提出了一系列关系人民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众多顶层设计规划、各项改革措施的推行,都紧紧围绕“人民”二字进行,时刻践行“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取得了“多层次、建设性效果”。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站在一起,人民的问题就是党最关注的问题,明确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了谁”的问题。社会主义制度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民性的集中体现,人民当家作主是资本主义国家所没有的,这是我们国家最大的优势。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顺应时代需要,站在新的高度,以人民为中心,将国家治理与群众需求相结合,顺应社会发展中的人民诉求,优先保障人民利益,解决人民困苦。在贫困治理问题上大力推动精准扶贫,优先考虑和解决人民各项需求,推动贫困问题的解决。

(三)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该话语体系理论逻辑的主线

经济发展理念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逻辑主线。伴随着经济发展要求的变化,我国经济发展理念更加科学化,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各方面取得突破性增长,但在发展平衡性和公平性方面,不平衡、不充分、不公平等一些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经济发展付出的代价和成本较高。关于发展平衡性和成本问题,习近平在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突出强调了推进东西南北各区域协调发展,对落后地区进行政策扶持,提供资金倾斜帮助发展,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在增速和总量上的差距,缩小贫富差距,加大乡村建设力度,加快乡村发展。绿色发展理念重在强调发展过程中降低环境代价,避免发展经济的同时又以重大代价进行环境整治,要从源头治理,强调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完善经济体制,在供给侧改革倒逼之下,如何化解人民需求的层次提升与不完全性之间问题尤为重要,推动企业产权和管理体制进一步优化,打破企业垄断地位,扶持中小企业,鼓励民营企业做大,推动营商环境合理化进程,促进代际公平。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以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为目标的经济治理

习近平经济治理话语体系是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作为抓手而展开的,强调我国经济现代化发展建设。改变落后的经济发展理念,力争市场经济发展达到现代化水平,推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更好结合。一是大力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首先要突出扩大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更具有稳定性,政府通过调节生产要素配置,为实体经济提供优惠政策,避免泡沫经济。其次要大力发展制造业,淘汰落后的产能,通过技术、设备等的提升提高制造业竞争力,通过结构和技术管理等来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以此促进经济进一步稳定发展。二是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注重人才作用,通过创新引导技术进步,推动产品科技化和高质量化,提高产品的科技和市场竞争力。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坚持创新在现代发展建设中的核心地位,科技创新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大众需求,推动高科技人才培养,为人才提供发展空间。一方面强调国家科技战略,加强科研投入,注重基础研究和高科技创新研究;另一方面注重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提高企业创造竞争力,推动人才创新。三是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完善市场准入机制,构建良好营商环境,既要打破行业垄断,也要适当淘汰落后产能,保证行业稳定发展。推动国有企业改革,保证国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同时具备一流竞争力,优化市场激励机制,提高国有企业员工积极性。

(二)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法治为宗旨的政治治理

民主与法治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中政治治理的两个关键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应有的题中之意。一是要坚持和完善各项基本政治制度,通过发挥制度优势保障民主的实现。推动人民当家作主有效性和真实性,扩大民主政治参与性和广泛性,完善基层民主,鼓励人民积极有序参与到国家政治生活中,为人民参与政治生活提供各种丰富渠道,保障更多人参与民主层面的选举、决策和商议,积极建言献策,发表意见,提出诉求,使自身权益得到保障,问题得到解决。二是厉行法治,加强法治实践。依法治国是国家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国国家治理的一项长期性要求,需要长期贯彻推行。法治实践需要有法可依,科学合理制定法律法规,执法部门严格执行,社会组织和公民学法遵法,形成良好法治氛围。政府要依法行政,加强政府公职人员法律知识学习,定期开展法律知识讲座和培训。执法部门要做到规范执法,防止执法冲突。加大普法力度,依靠互联网公众号、官网、宣传栏、广告牌等进行全方位法治宣传,尤其是要加强对偏远和落后乡村地区的法律宣传,扫清法律死角,推动人人知法、懂法、守法,提高国民法律素质,努力建设现代化法治国家。

(三)以培育和推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的文化治理

习近平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标签,文化落后且不自信,其他各项事务就难以推进。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一是党要强化对意识形态的管控,掌握国家意识形态的前进方向,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建设具有凝聚力的意识形态,培育和端正人们的价值观,尤其是要重视对青年一代正确价值观教育和引导,加强爱国理念教育,提升国家观念和意识,培养家国情怀;帮助青年树立正确理想,把青少年发展成才融入国家发展需要中,制定合理成才计划。二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治理在文化层面的体现就是核心价值观的把握,24字方针包含了深刻的含义,涉及社会各方面价值导向,凝聚了价值观精髓,集中体现了当代社会精神,是全体人民的价值准则和价值规范。要加强对社会各阶层价值观的教育,加大教育力度,发挥价值观的引领作用,创造良好社会价值氛围,党员干部发挥带头作用。三是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思想道德关系到社会和谐和国家稳定,提高民众思想高度、道德素养,狠抓价值观教育,设立相关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推动树立正确价值观。开展具有创新性的价值观弘扬活动,发扬时代新风气、新思想,抵制腐朽文化和落后文化。

(四)以改善民生和完善基层治理为重点的社会治理

着力改善民生问题,创新和完善社会治理机制。习近平强调,“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关注人民最忧心、最苦恼、最需要解决的问题,耐心指导,不要觉得麻烦和琐碎就不做,要坚持做。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制,保障服务质量的提升,不断满足人们的发展需要,把公平作为服务目标,形成有效社会治理,形成良好社会发展氛围。”一是促进就业,提升就业质量和稳定性,解决就业难问题。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首先要破除影响就业的过时体制机制,建立新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就业制度,完善就业信息疏通和获取渠道,保障劳资双方信息获取及时性,采取积极就业政策,推动企业提供更多就业岗位,扩大就业规模,推动社会就业质量的提升。二是推动基层治理,完善基层保障制度。基层的特殊性、复杂性决定了基层治理的高难度。习近平指出,基层治理需要采取精细化、网络化方式,是社会治理和人民参与的有效结合方法,在推动社会治理的同时保障基层自治以及基层群众的社会参与,基层治理的关键是基层服务以及对基层的合理管理,网络化管理方式恰好契合和解决了基层社区及乡村分散化问题,有效推动了基层治理。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要加大对偏远贫困乡村地区的社会保障。解决乡村贫困问题,依赖现行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但要彻底解决乡村问题,必须要依靠完善的社会兜底保障制度,包括疾病救助、最低生活保障等。三是形成完善的社会治理格局,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局面,保障人民人身、财产安全。

(五)以建设美丽中国为目标的生态环境治理

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绘制美丽中国蓝图。随着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凸显,必须采取措施进行生态保护。习近平指出,“我们要建立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物质财富发展的同时,也要保障生态环境最初模样,尽可能减少对生态破坏。”一是着力解决环境问题,推动生态保护。加强对工业废水、大气污染的防治,强化对土壤污染的治理,建立环境污染负责制,谁污染谁买账。当务之急要解决各方面污染严重问题,从源头处理,处置和关停高污染企业,限制污染排放,对高排污者追究责任,严惩重罚。对城市垃圾进行科学分类处置,限制车辆排放,对公共交通给予必要补贴,鼓励多坐公交少开私家车。推动乡村环境整治,降低农业污染,禁止农村农作物秸秆焚烧,建立合理的废物处置场所,避免废弃物和生活垃圾乱扔的情形。二是以绿色理念助环保。提倡绿色出行,建立绿色家庭、绿色社区。

(六)以廉洁奉公为导向的执政党队伍治理

坚持从严治党,加强执政队伍建设。打铁必须自身硬,共产党作为国家治理的主导者,必须严格内部治理。一是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坚定正确的政治道路。首先要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是中国共产党发展的最根本要点,一旦方向上出了错,其他方面也会随之出错,这也是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突出强调执政党治理的原因。党员要加强党史学习,提高自身政治修养,保持个人先进性和纯洁性,远离违法和贪腐行为,自我管控,严格自律。其次要加强党性锻炼,提高党性觉悟,加强廉政教育,在工作中得到践行,坚持为百姓办实事,踏踏实实为百姓服务,任劳任怨,为群众谋福利,为社会发展作奉献。二是加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基层范围广,权力相对松散,治理起来较困难,是现阶段我国组织建设较薄弱的一环。首先要充实基层队伍,积极吸纳先进个人,从各个阶层挑选和引进先进个人,扩大组织的覆盖面,把队伍发展和建立好。其次是扩大宣传,积极推进党务公开透明,把各项政策宣传到位。三是持续推进反腐败斗争。反腐败斗争有助于惩治体制内违法成员,保持队伍的纪律性、先进性,还有利于打击滥用职权行为,建立起震慑作用,使党内形成反腐风气。

(七)以强军兴军为目标的国防和军队治理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国防和军队建设十分重要,社会稳定发展需要一支强大的军队作为支撑。强调国防和军队治理,主要是为了促进军队和国防实力提升,为平安中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军事力量保障。国防和军队建设关乎国家和国民安全,必须高度重视。习近平强调,“国家安全环境处在不断变化中,国外局势动荡,国际安全问题频出,面对这种情形,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强军兴军政策,建设一支强有力的军队。”一是要提高军队和国防的战斗水平。推动军事理论现代化建设,加强军事理论教育,健全军事战略体系;推动军队组织现代化建设,实行军队和国防改革,加强军事管理,推动各兵种转型建设,加强军队联合作战训练,形成高水平联合作战体系。对国防发展投入一定比率经费和人才,推动国防科技自主化创新,自主研发高水平作战武器。二是推动国防能力的提升。军队是要打仗的,国防军队建设要以提升战斗力为标准。国防发展同现代化发展相协调,构建一体化国防战略体系,实施国防领域重点工程建设,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完善我国的国防动员体系,健全一整套国防制度机制,推动国防高质量发展。

四、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的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对社会主义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以新时代的要求并以前人丰富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我国发展现状的理论体系。它科学回答了像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大国应该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法治国家,怎样进行国家的治理。实践证明,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实践及探索的失败,都是因为没有正确处理好国家治理这个问题,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问题上一直处于迷茫状态,最终导致国家剧变,社会主义在这些国家产生挫折;列宁未及探索这个问题就去世了,苏联也因为国家治理出现巨大失误,最终导致国家分裂解体。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是在前人治理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是对前人国家治理实践中正确及错误经验的总结和反思,是对国家治理理论的完善和丰富,是治理理论的延续及发展。习近平国家治理理论内容丰富,覆盖面广,包括社会各方面治理,这是新时期习近平对我国社会治理理论的丰富和完善。

(二)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具有巨大推动作用

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不仅涵盖对国家各方面治理的指导和归纳,还包含对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指导,这一中国梦包含着丰富内涵,统一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共同追求。新中国成立至今已有72年,历经几代领导人的正确领导和几代中国人的不懈努力,中国人民从最初的一贫如洗,到现在逐步富裕起来,才使得中国人民离梦想越来越近。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孕育而生,为进一步推动国家富强提供了全新指引,为实现中国梦谋划新的出路。一方面我国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发展更多地转向高科技产业、创新和人才方面,将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进行转型升级,推动发展更好的中国制造和中国技术。另一方面要坚定为人民谋幸福,推动社会治理不断优化。中国虽然在经济上取得了一定发展,但人民幸福来源具有多样化特点,离不开便捷的政治参与、良好的社会保障、多样化的公共服务、优美的环境状况等一系列自然以及社会因素。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就是要为人民进一步谋幸福、为伟大中国梦的实现一步一步打下基础,推动最终实现。

(三)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对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是和平的政党,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强调为中国人民谋幸福,更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而奋斗,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人类做出更大贡献作为己任。习近平指出,“中国的发展是建立在和平基础之上,并强调共同发展进步”,科技发展把世界细微化,拉近了彼此距离,国家间往来更加频繁,各国被一股看不见的力量牢牢绑在了一起,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和平发展大势不可逆,同时也存在不稳定因素,相互接触在拉近彼此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难以预料的矛盾和摩擦,贸易纠纷、环境问题、主权问题、恐怖主义等都不能视而不见。习近平指出,“各国人民齐心协力,实质上已经无形中构成了命运统一体。”在应对国际性难题时,各国有意无意中已达成共识,一起应对国际问题、派出维和部队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习近平国家治理话语体系在全球性治理方面的表现就是倡导各国同心协力,构建命运共同体,这对世界经济平稳向前发展具有重大推动作用。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等倡议,既是坚持与邻为善、共同发展的政策体现,也契合中国的发展态度,与周边及第三世界国家合作共同发展进步,努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猜你喜欢

话语体系国家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把国家“租”出去
奥运会起源于哪个国家?
“曲线运动”知识体系和方法指导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