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论述的科学内涵研究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2021-11-12白晋博杜思雨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总书记群众

白晋博,杜思雨

(1.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206;2.东北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169)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出发,把脱贫攻坚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点任务。就如何脱贫攻坚,他强调:“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一、从发展维度论述产业扶贫的重要地位

(一)产业扶贫是确保脱贫与防止返贫的重要途径

产业扶贫是贫困地区脱贫的重要抓手,传统的“输血式”扶贫、“救济式”扶贫在短时期可以改善贫困地区与贫困人口生活水平,但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看,效果有限。而且由于缺乏“造血”的内生机制,一些本已脱贫的地区与人口容易陷入“返贫”的恶性循环。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贫困地区来说,外力帮扶非常重要,但如果自身不努力、不作为,即使外力帮扶再大,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也明确指出,要“推动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通过产业发展,寻求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动力来源,提升贫困地区自身“造血”能力。产业扶贫作为一种兼顾眼前和长远、“造血”和“输血”并存的扶贫方式,是贫困户实现长期增收、贫困地区落后面貌有效改善的重要支撑,也是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防止返贫和继续攻坚同样重要”,如果缺少必要的返贫干预机制,“整个扶贫工作将缺少基本的保障和失去强大的动力,已经取得的扶贫成果也就有丧失的危险”。他将产业扶贫视为“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指出“产业扶贫是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也是增强贫困地区造血功能、帮助群众就地就业的长远之计”。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上首次提出“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为打通脱贫“最后一公里”开出破题药方。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精准扶贫”以来,发展生产等“五个一批”扶贫战略逐渐成为脱贫的主旋律,对扶贫工作的接续开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为贫困地区“扶持谁”“怎么扶”等一系列问题提供基本解决途径,表明我国扶贫工作在理论、实践等方面都迈上了新台阶。

(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保障

早在1988年,习近平同志初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就提出:“要有比较明确的脱贫手段,无论是种植、养殖还是加工业,都要推广‘一村一品’。”通过发展产业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独特优势资源,发挥优势产业带动脱贫的引领作用,将巨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为贫困地区经济增长提供内生机制,补齐贫困地区的发展短板。党的十八大以来,为顺利完成剩余贫困人口的脱贫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创新发展扶贫思路,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战略构想。他指出:“精准扶贫,关键的关键是要把扶贫对象摸清搞准,把家底盘清,这是前提。”产业扶贫是具有巨大活力的扶贫模式,体现了贫困群众的主体地位,是贫困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路径。产业扶贫作为解决贫困现状、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手段,是贫困群众实现精准脱贫的有效依托,也是拔掉“穷根”的必经之路。

二、从现实维度阐释产业扶贫重要论述的实现路径

(一)人民群众是产业扶贫的实现主体

1.产业扶贫需要依靠人民力量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产业扶贫的决定力量,产业扶贫的成败和关键在于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群众是真正英雄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不能丢”。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贫困群众不应是“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帮扶对象,而是脱贫的最基本动力支撑,是主动摆脱贫困的决定性力量。“尊重脱贫对象主体地位,各类扶贫项目和扶贫活动都要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来进行,支持贫困群众探索创新扶贫方式方法。”这段话充分表明了群众在扶贫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习近平总书记还强调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产业发展中的创造性作用。这些论述深刻指明了贫困群众在产业扶贫中的主体地位和价值导向。

产业扶贫一方面要巩固已取得的扶贫成就,增强贫困群众抵御风险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实现从外力帮扶到内生脱贫的转变,发挥人民群众包括贫困群众在内的扶贫实践的合力,凝聚脱贫的强大内生动力,确保扶贫工作取得良好成效。

2.扶贫与扶智、扶志的融合发展

产业脱贫需要调动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的积极性,转变贫困群众“懒散软”的思想意识和行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致富不仅要注意富口袋,更要注意富脑袋。”面对少数群众参与脱贫积极性不足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认为摆脱贫困首先就要摆脱“看不见”的思想贫困,从转变贫困群众对产业扶贫的错误观念入手,提升贫困户在产业扶贫中的地位,鼓励贫困地区建立产业基地,配套产业发展的相应政策,“着力培育贫困群众自力更生的意识和观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展贫困地区的教育事业,他明确提出“要紧紧扭住教育这个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把扶贫与扶智结合,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提高贫困群众文化水平和技能,提升其对产业发展的基本认识,增强脱贫产业的发展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北师大参训教师的回信中强调:“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各地积极支持贫困群众参与产业扶贫,为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让贫困群众掌握新的知识和技能,提高他们适应产业发展需求的能力。

(二)政府是产业扶贫的重要推动力量

1.政府助力贫困地区突破发展瓶颈

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生产发展和生活改善的先导性产业,对缩小城乡收入发展差距、减少地区贫困具有重要作用。多数贫困地区的生活环境相对封闭,电力、交通、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共产品供给不足,严重制约了当地产业发展。

《建议》指出:“建立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帮扶机制,保持财政投入力度总体稳定,接续推进脱贫地区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也指出要“加大政策倾斜和扶贫资金整合力度,因地制宜,着力解决这些地区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欠缺等问题,改善其发展条件”。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推进资金、技术、人力等要素在贫困地区的快速聚集,带动产业发展和经济转型升级。同时贫困地区经济发展也离不开完善的基础设施,加强农村地区同周边城镇的联系,为促进经济发展发挥重要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通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贫困地区特别是农村基础条件明显改善,改变了贫困地区整体面貌。”党和政府的扶贫行动覆盖了贫困群众关心的所有脱贫问题,展现了中国态度和中国速度。

2.通过地区扶持、对口支援为产业发展提供扶持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将扶贫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强调要“坚持政府投入在扶贫开发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我国政府积极推动扶贫进程,从社会政策、生产环节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支持产业发展。国家不仅实施产业政策,带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还直接帮助贫困村、贫困户发展生产,要求生产环节有成效,即保障贫困户、贫困村有持续发展和增收的能力。

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新时代我国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的作用,政府除了从产业政策上给予支持,还通过发展生产提升贫困群众的增收能力。面对脱贫攻坚的决胜时期,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上下更大功夫”。这需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完善政府在产业扶贫中的政策支持作用,不断提升产业发展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我国政府积极探索社会参与扶贫的发展新模式,《建议》指出“坚持和完善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社会力量参与帮扶等机制”。新形势下,东西部对口扶贫呈现出新的特点,扶贫任务更加明确,加强对深度贫困地区的重点帮扶,还把东西部对口扶贫纳入脱贫考核范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东部地区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增加对口帮扶财政投入;西部地区整合用好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等各类资源,聚焦脱贫攻坚。”在东部地区的对口扶持下,产业扶持瞄准贫困地区发展的薄弱环节和短板领域,把贫困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形成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并重点对贫困地区的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等提供支持,为西部地区培养了能够支撑该地区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下一步,按照《建议》部署,“在西部地区脱贫县中集中支持一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增强其巩固脱贫成果及内生发展能力”。

(三)以市场化手段构建产业扶贫长效机制

1.产业扶贫要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

在传统“输血式”的扶贫过程中,政府发挥了关键性作用,而产业扶贫必须遵循市场规律,发挥市场在产业扶贫中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张北县考察马铃薯种植时明确指出:“你们下一步的路子都有了,就是怎么把它市场化、规模化发展起来。”发挥市场在贫困地区产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把市场资源集中到贫困地区具有优势的产业中,成为新时代产业扶贫的重要特征。

金融作为市场经济发展的核心内容,为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做好金融扶贫这篇文章”,他强调要“加快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步伐,提高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金融服务水平”。我国贫困地区经济发展规模较小,地方政府鼓励企业参与地方扶贫产业发展,但一些金融扶贫政策缺乏创新,导致产业收益与风险不相匹配,使部分金融扶贫更多停留在“输血式”普惠金融阶段。单纯依赖政府财政扶贫难以真正解决贫困问题,要从农业产业链入手引导各类金融机构进入贫困地区,发挥市场力量,既能拓展金融服务产业发展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大幅降低金融风险,运用金融工具开辟现代化的扶贫阵地。未来应从国家层面推动金融深度参与产业扶贫,扩大金融政策辐射范围,发展“金融+企业”“金融+农业合作社”等新型扶贫模式,开展金融助力脱贫后续政策研究,实现金融与产业扶贫的融合发展。

2.激发企业活力、发挥地方优势,助力产业扶贫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贫困地区要“真正把自身比较优势发挥好,使贫困地区发展扎实建立在自身有利条件的基础之上。”产业扶贫不仅可以挖掘具有本土特色的发展模式,把各地自然资源的比较优势和经济社会优势结合起来,打造“限量版”特色产业,还可以引进具有相似要素禀赋地区的扶贫理念、制度,形成技术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后发优势。

企业是产业扶贫的微观主体,全面激发各种所有制企业的活力,是贫困地区产业带动扶贫的重要举措。国有企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国有企业“要承担更多扶贫开发任务”。与传统扶贫模式相比,国有企业能够最大程度把市场、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聚集到贫困地区,在国企资源与贫困群众之间建立直接联系,为贫困地区产业发展寻找突破口,有效解决我国贫困问题。

民营企业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主体,在精准扶贫中民营企业也投入了史无前例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民营企业得益于我国改革开放和各种政策,在技术创新、就业岗位、税收等方面具有鲜明优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激发企业到贫困地区投资的积极性,使企业愿意来、留得住。”产业扶贫是民营企业参与扶贫的主要形式,民营企业拓宽了传统扶贫模式的途径,在产业发展上比政府更具灵活性,可以有效补足政府扶贫的短板。让贫困地区和企业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国企主导、多种所有制企业参与扶贫的新格局,实现产业扶贫与区域发展相结合。

(五)用新理念引领产业扶贫

1.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扶贫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科技融入产业扶贫是推动产业升级的有效路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是西部地区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核心,没有科技支撑,就算一时发展起来了,也难以持续。”在脱贫攻坚的关键阶段,把科技作为产业扶贫的突破口,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发展,加快推进科技成果向实际运用转化,带动贫困地区新兴产业的兴起,已成为科技引领产业扶贫的重要着力点。发挥科技力量带动贫困群众脱贫,提升贫困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习近平总书记要求“以科技扶贫加速致富的进程”。充分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帮助群众做好产业布局工作,与群众合力探索适合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的创新技术。

2.在开放中推动产业扶贫

经济全球化为我国产业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总书记探索新时代产业扶贫的实践平台,也是拉动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战略布局,引领跨区域、跨国的产业合作,覆盖了包括新疆、甘肃等贫困地区。按照习近平总书记部署,中国“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和金融合作等与互联互通有关的项目提供投融资支持”。“一带一路”深化了我国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为我国产业扶贫提供了新的机遇。譬如,在“一带一路”倡议下,青海省通过文化产业发展提升经济竞争力,初步形成了“非遗+旅游+刺绣+扶贫”的特色文化旅游产业模式,以土族盘绣、酩馏酒酿等传统技艺传承民族记忆,全力打造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

自贸区建设是新时代中国开展产业扶贫的重要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是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争取全球经济治理制度性权力的重要平台,我们不能当旁观者、跟随者,而是要做参与者、引领者。”自贸区建设为我国扩大开放注入了新动能。自贸区以贸易自由化、便利化为主要目的,对包括服务业在内的市场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我国形成了涵盖上海、广东、天津等18个地区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并同韩国、东盟等25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7个自贸协定,通过自贸区建设为我国贫困地区产业开辟新市场,为贫困群众摆脱贫困提供新的契机。例如,借助海南自贸区建设的契机,当地政府在保证黎锦原有文化内涵的前提下,通过发展黎锦艺术文化旅游,形成具有旅游文化内涵和艺术品位的特色产业链,提升黎锦文化的艺术价值和经济效益。

3.探索绿色发展与产业扶贫新路

贫困地区大多处于生态脆弱区域,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产业模式难以长远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生存条件差、但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可以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一条生态脱贫的新路子。”走绿色生态产业发展之路是扶贫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绿色生态产业符合贫困群众追求长远发展利益的要求,也适应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绿色生态产业发展可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新的理念指导产业的特色化发展,并以绿色生态的产品和优质服务来赢得市场的竞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因此,要鼓励实力强劲的企业进入绿色生态产业,推动产业开发纵深发展,走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共存的发展道路。譬如,山西大同境内多地区处于贫困状态,随着脱贫攻坚进程的不断推进,大同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找到了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效结合的路径,实现从“煤都黑”到“大同蓝”的转变,形成了“特色生态产业+特色旅游+生态经济”的扶贫模式,稳定带领群众脱贫摘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绿色发展“是最有前途的发展领域,我国在这方面的潜力相当大,可以形成很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创造了产业扶贫的奇迹,成为全世界脱贫的风向标。

三、从战略维度理解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论述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认识到我国扶贫工作面临的严峻形势,着眼于提升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的重要抓手,出台一系列重要扶贫举措,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体制机制。2020年是“十三五”的收官之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从社会发展全局对扶贫作出了新的部署,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扶贫思想固本培元。

(一)产业扶贫是中国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要保障

从国内来看,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举措和脱贫攻坚的重要支撑,旨在帮助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发展生产,改善贫困落后的面貌。长期以来,受自然环境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西部贫困地区生产力发展缓慢,贫困群众数量庞大,扶贫工作面临巨大挑战。在国家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我国每年都取得较为可观的扶贫成就,但返贫现象也曾十分严重,因病致贫、因劳动力缺失导致的贫困问题曾长期存在,导致贫困地区陷入“脱贫—返贫”的贫困恶性循环。基于此,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发挥产业扶贫的重要作用,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形成推动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强大合力。

(二)产业扶贫为世界发展中国家提供了中国方案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摆脱贫困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指标,到2020年11月,我国800多个贫困县全部实现脱贫摘帽,创造了人类脱贫史上的伟大奇迹。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是世界扶贫工作的积极倡导者,我国积极同发展中国家开展扶贫合作,帮助发展中国家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扶贫保障机制,提升发展中国家扶贫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中国提出的产业扶贫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优势,将以往的“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提升群众自我发展的能力,为发展中国家贡献了中国智慧和方案。

四、结束语

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植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扶贫的伟大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脱贫事业中不断开创新模式和新的路径,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脱贫成就。“十四五”时期我们要继续学习习近平关于产业扶贫的重要论述,探索解决贫困问题的长效机制,把脱贫工作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总书记群众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多让群众咧嘴笑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