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二泉》“阿炳”角色表演塑造的美学思考
2021-11-12彭青彭毅
■彭青 彭毅
2017 年,江苏省文化厅重点投入项目大型民族歌剧《二泉》成功上演,该剧是文化部“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重点扶持剧目,由无锡市歌舞剧院演员为演出班底,同时力邀著名歌唱家王宏伟、龚爽联袂演出,歌剧再现了民间音乐家“阿炳“一段不平凡、坎坷命运的一生,表现了阿炳对音乐、对光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歌剧《二泉》由国家一级导演黄定山担任总导演、任卫新担任编剧、杜鸣担任作曲,这部歌剧无论从人物表演、道具、舞美、剧情的设置、音乐的创作都令人欣喜,观众深深地被剧中“阿炳”人物命运所感动,同时对这部歌剧大量移植江南小调及民乐曲“二泉映月”等音乐元素所散发的特有的艺术魅力深深打动!2017年,歌剧《二泉》入选文化部公布的“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名单。
众所周知,歌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除了要求表演者有较高的演唱技术之后,同时对歌剧的表演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演员对剧中人物形象、思想、情感、性格、想象力、舞台交流等进行全面的表演诠释,需要演员“外在”和“内在”的心理表演技术相互融合从而完美、准确地把自己塑造成为另一个不同于自己的鲜活的“角色”形象。可以说“歌剧角色的创造”是一门高标准的表演艺术。为此,本论文以江苏原创民族歌剧《二泉》“阿炳”人物表演为例,探究歌剧人物表演形象塑造从表演美学诠释的角度进行思考,以供歌剧从业者实践参考。
一、角色构思的美学内化
歌剧表演,从根本的意义来说是对音乐作品的表演,需要“构思在先,表演在后”的诠释规则。表演者在自己的二度创作中,运用自己的表演技巧,通过内心的感受根据剧情的设计、人物的要求变成具有可看、可感的人物形象。“内化”就是表演者使角色的自我内在化到自己的自我中的行动或者过程。表演者的内化是一种心理过程,表演者通过内化的心理机制完成对角色的认同。”歌剧《二泉》“阿炳”角色构思的内化,对表演者来说,是对作品最初的美学“解释”,对剧本、剧情的研读和准确的解释以此内化为作为表演者独特创作性的再现依据,从而赋予“人物”以活的“美学”意义上的生命力。
(一)体验与表现
1、角色审美的史实体验
歌剧《二泉》“阿炳”的人物角色的构思,需要表演者对剧本创作人物阿炳生活的时代环境、生活道路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把握。“阿炳”首演的扮演者、著名男高音歌唱家王宏伟在接受访谈时曾谈到为了更好的把握“阿炳”的人物形象,曾亲自到无锡“阿炳”的故居、惠山、二泉、崇安寺等阿炳曾经生活的地方进行实地生活采风,查阅大量关于“二泉映月”创作背景等相关历史史实文献资料,从这些历史素材中从而获得人物形象表演的体验与情感,让自己充分的认识到一个饱经沧桑流浪艺人曾经走过的人生道路,以便更好地诠释“阿炳”舞台艺术形象。为此,作为歌剧表演者来说,角色的构思来自生活,需要表演者在主观上对剧本、角色的创造进行体验、选择、加工,需要搜集了解人物表演作品相关资料包括年代、环境、社会生活以此来加强对歌剧表演的内涵体验,即从广阔的人文社会背景中获取表演“灵感”,从而丰富人物表演艺术的形象。正如戏曲表演艺术家常说“情动于衷而形于外”,准确地阐述了演员创作中体验与体现的关系。
2、“视界融合”的表演美学理念
“视界融合”的观点是哲学家伽达默尔提出的观点,即如何看待作品的历史性与现实性的关系问题。作为歌剧表演,笔者认为,一方面表演者要理解把握“阿炳”所处于特定的时代的背景,忠实再现“阿炳”人物原型,同时还要通过表演者自己的理解与现时“视界”进行表演的创造性发挥,使得人物形象散发出新的光彩,实现表演的真实性与创造性的结合!“视界融合”的表演美学观点为歌剧声乐表演提供了新的表演视角,从王宏伟饰演的“阿炳”角色来看,他仔细体会剧作家、作曲家的创作意图,从音响、音乐、戏剧结构中去寻找把握人物“阿炳”的思想感情与心理变化,在处理戏剧冲突、高潮、演唱等方面又运用当代新的声乐表演艺术技巧与美学理念对人物表演进行二度诠释,体现了对人物“历史理解的真实性”,以此产生了新的审美视界,让观众对舞台艺术中阿炳的生活、情感、性格有了更加充分认识和了解。
(二)“阿炳”的“心象”
“心象,就是表演者在对剧本和角色的理解与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对生活素材的筛选,通过想象的加工而在心中呈现出来的角色形象的蓝图。”歌剧表演中人物“心象”的构成对表演来说至关重要,表演者在对大量“阿炳”史实资料把握之后,更要在内心中形成人物的“心象”,即对“阿炳”的出生背景、性格特点、婚姻等关联情境展开联想和想象。第一是对“剧本”的研读和角色、音乐唱段进行仔细体会与分析,第二还需要对剧本的人物线索发展、思想的变化等有更加充分的心理认识,比如阿炳在青年、老年不同阶段面对人生的遭遇时性格及心理特征的变化,这些戏剧性的事件让人物形象在表演者主观的脑海中有一个明确的“预设”构思,从而为接下来“出神入化”的舞台表演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二、表演“心理技术”的把控
“心理技术”的表演美学需要表演者“化身”为另一个人,具备从内部体验角色心理生活的技巧和从外部再现角色性格特征的技巧。“演员在分析角色性格特征的同时,不仅要探寻角色的主要性格特征,同时还要注意到角色性格的发展变化。”歌唱家王宏伟成功扮演了《二泉》“阿炳”的人物形象,体现在对“阿炳”人生命运遭遇中错综复杂的心理变化及情感外显统一的准确表演。
歌剧《二泉》一共七幕,分别是“斥父”、“交恶”、“失明”、“反日”、“断琴”、“重生”“离世”,王宏伟饰演的“阿炳”需要从18岁演到50多岁,如何准确的把握“阿炳”从青年时期到老年时期的性格、心理的变化无疑对歌剧表演者来说是一个演技的挑战。通过观演整部歌剧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王宏伟饰演的“阿炳”无论是道观成长中的青年时期、还是失明、重生的老年境况等不同命运情境中,人物的表演都拿捏地非常到位,人物形象鲜明而丰富,高度艺术化地塑造了一个丰满、逼真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
“角色的心理技术”是一种心理机制的表演技术运用,要对角色人物有精神的认知、情感的体验从而获得精妙的洞察力与角色精神意象的整合表演能力。
歌剧《二泉》是一部个性化很强的历史“正剧”,正剧的一大特点就是写人,突出人的个性,即写出人性格的丰富与复杂性。全剧展现“阿炳”起伏跌宕苦命的一生,为了准确地把握他一生性格、心理状态及情绪的变化,表演者需要在内心中对不同时期“阿炳”人物角色进行心理“认同”,设身处地构建角色规定情境中的情绪并“内化”为角色表演的个性心理特征。如第一幕中,阿炳与父亲关于自己身世的对话,“叫一声师傅”的唱段中就看出了阿炳对亲身父亲不能相认的矛盾不满的心理状态,王宏伟的表演可以说是从体验生活的真实性出发,在特定的生活环境中揭示了青年时期阿炳“桀骜不驯”的性格特点,在充满戏剧性的父、子之间矛盾情节的冲突中迅速交代人物主角阿炳坎坷命运的背景缘由!
对“阿炳”设身处地从心理情绪的体验中“假设”人物形象的美学思考是表演美学“心理技术”的准确运用,也是舞台表演人物形式塑造强有力的艺术技巧与手段。
三、角色唱段的戏剧性阐释
歌剧评论家居其宏曾说过歌剧音乐的戏剧性概念体现了音乐塑造戏剧形象的广泛要求,即以音乐艺术的一切构成因素和种种可能的表现手段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表现戏剧,进而最终完成音乐在歌剧中所担负的创造使命,塑造各有特色的音乐形象。咏叹调,是歌剧角色抒发剧中人物内心世界最微妙、精细的情感唱段,通过“角色”纵情的歌唱从而使得作品的戏剧性和音乐性达到统一。
《二泉》“阿炳”咏叹调是这部歌剧的重头戏,整部歌剧“阿炳”唱段多达几十首,音乐情绪起伏变化很大,对表演者的演唱技巧要求较高。“阿炳”咏叹调几乎是他一生内心情感与思想的独白,作曲家通过大量音乐化的“抒情达意”的展开手段来要求“角色”从感性层面去完成对剧本戏剧性的阐释,从而塑造出鲜明的舞台艺术人物形象。在歌剧《二泉》第三幕“失明”这场中,“阿炳”在遭受欺凌之后内心苦闷的核心咏叹调《何能解去这千愁》其音乐形象比较突出的。阿炳唱词“病了这么久,闷了这么久,说是难受,其实是难忍受”,音乐陈述的是“阿炳”在茶楼被打伤以致失明后,内心极其痛苦,因为在旧社会的这样没有地位人物更是没有地方去说评说公道的。《何能解去这千愁》唱段的音乐戏剧性就是抒发阿炳他内心一醉解千愁的苦闷,表演中前半段旋律在中低音区咏叹其内心的难受与无助,后半部分“角色”在高潮乐段强烈的宣泄出内心的不满。
作曲家巧妙地把“二泉映月”旋律的主题音乐进行移植、衍变成角色核心唱段“说是难受,其实是难忍受”唱词的主题音调,角色在这一特殊的戏剧情境中唱出难掩内心的不公平的苦闷,并在音乐性中完成了角色不幸遭遇后悲凉色彩的戏剧形象,揭示了人物命运的不公平的内在意蕴,“阿炳”的舞台形象在戏剧与音乐中达到了浑然一体的艺术效果。
四、写实与写意
一个戏剧作品一定是涵盖剧作家对人生存状态感受的“意”,通过作品中所描述意向的“实体”来表达“立意”。正如歌剧《二泉》故事分别在“道观父子关于身世”、“茶楼交恶”、“焚琴”、“重生”等一系列具有典型“音乐意义的戏剧事件”中铺设开来进行形象塑造,展示了阿炳坎坷命运一生的生活道路,连贯一体戏剧构思给观众以强烈人生哲理的思想立意。《二泉》最后一幕“离世”中展现了舞台表演艺术中写实与写意的融合,阿炳带有控诉一般的咏叹调“命可断,琴不可断”在舞台调度“天泉”从天而降的视觉效果中达到一种舞台表演“情”“景”交融的艺术意境,将全剧推向最后的高潮!
舞美“天泉”这一意象表达阿炳一生对音乐的热爱和不屈命运的追求中赋予观众一种对人生深刻感悟和哲理性的思考,这种通过舞台“实境”“虚境”关系的艺术处理营造一种无限的历史时空感,让表演者在情与景的舞台艺术交融中完美实现与角色达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共鸣,还原了一种历史人物的客观性和逼真感。最终,阿炳这一舞台角色满足了受众在视觉、听觉艺术形象上的审美要求。
结语
歌剧表演是舞台艺术,角色的塑造离不开对社会的观察与生活的体验,一方面表演者要对剧本、人物占有大量的素材后进行提炼与加工出最本质和生动的艺术形象,另一方面要在唱段、表演、造型等艺术手段上进行琢磨和处理,做到与剧情与音乐的统一。歌剧表演需要唱和演的统一,对于《二泉》这部歌剧来说,能否塑造出鲜活的“阿炳”人物形象是这部歌剧表演成功与否重要关键的所在,表演者必须要体察阿炳内心世界最深刻的情感活动及人物个性发展的心路历程,才能在舞台上塑造人物命运的同时揭示出歌剧《二泉》主题的内在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