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助推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路径研究
——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

2021-11-12高谋洲榆林学院

安徽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成长期资源型榆林市

文/高谋洲(榆林学院)

资源型城市是指以本地矿产资源或森林资源的生产和初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矿业为其主体。由于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资源型城市的产业发展乃至城市发展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如果不能及时、成功地实现产业转型,资源型城市将不可避免地走向矿竭城衰的惨局。在资源型城市中,能矿资源型城市占有较大比重,其中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资源开发潜力仍然较大,产业转型的时间相对充裕,未雨绸缪,及早谋划,推动产业转型,不仅能减轻转型阵痛,而且可以提高转型成功的可能性。

国外资源型城市发展研究从学科背景看更集中于社会学和人类学,从地域看更集中于加拿大、澳大利亚和美国。国内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研究起步较晚,21 世纪以来渐成研究热点。这些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响因素与机制、转型绩效评价、政策绩效评价、转型路径研究等方面,其中转型路径研究方面既有宏观层面的研究,也有中观层面的研究,更多的是资源型城市的案例研究。有少量文献涉及创新与转型关系,但以科技支撑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尚未见到。

一、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科技支撑经济发展状况

1.园区等创新平台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走上了以园区发展带动城市经济发展的道路。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也纷纷建立各类产业园区,力图通过园区发展提升产业的空间集聚程度,缓解生态环境压力,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协同发展。以陕西省榆林市为例,截至2020 年底,全市共有市级考核监测的产业园区23个,覆盖了全市12 个县(市、区),其中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 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1 个,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1 个。

2. 各类创新主体及其创新活动开展情况

各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均设置有高等学校和一定数量的科研院所,企业参与创新活动的现象也日趋普遍,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逐步确立。截至2020 年底,榆林市共有高等学校4 所,科研院所数十家;高新技术企业80 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79 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329 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2 家。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R&D活动主要集中于工业,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在陕西省榆林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石油加工炼焦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是研发活动开展最活跃的行业。

随着创新活动的开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2020 年,榆林市评议登记科技成果49 项,其中科技成果综合水平达到国内领先27 项,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5 项。全市授权专利1895 件,技术交易合同成交额4.99 亿元。

3.科技创新对主导产业(支柱产业)的支撑情况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科技创新活动一般围绕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展开,其成果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支持。以榆林市为例,羊产业提质增效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开发示范、马铃薯产业创新链、小杂粮产业创新链等一批省重大项目相继落地榆林,国家超细型(1310型)陕北白绒山羊生产基地建设顺利推进,全市农业产业技术创新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开展了“新型粉煤低温干馏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等10 多项省级重大科研项目,陕西煤化工集团神木天元化工有限公司的煤焦油轻质化技术取得了完全自主知识产权,被业内专家誉为“榆林版煤制油”。

二、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科技支撑经济发展方面存在的问题

1.经济和科技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产业发展对能源矿产资源的依赖程度很高,结构单一。在能矿资源开发过程中,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普遍形成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比偏低、第二产业占比偏高的产业结构。在第二产业中,采掘业和资源初加工工业又占有绝对优势。2020 年,榆林市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地区生产总值中占比62.5%,高于全省19.1 个百分点,高于全国24.7 个百分点。在榆林的第二产业中,工业占比93.7%,所以第二产业占比畸高实际上是工业占比畸高。在榆林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石油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和煤炭加工业、电力热力生产供应业4个典型的资源型产业占比达80.3%。

不少转化项目产业链条较短,科技含量偏低。能源产业的“暴利”使其对其他产业产生挤出效应,这种挤出效应甚至波及能源矿产资源的深加工产业。除原煤、原油、天然气之外,榆林市的主要工业品还有原盐、洗煤、焦炭、原油加工、火电、精甲醇、聚氯乙烯、电石等,基本都是能源和基础原料。由于不少转化项目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所以抗风险能力较弱。受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影响,基础原料需求下降,化工产品市场疲软,产品价格普遍降低。国家减税降费政策虽对于企业的科技投入有较多税收优惠,但由于榆林不少转化项目研发投入较少,企业享受的相关税收优惠也较少。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不少转化项目经济效益下滑,甚至出现转化不如不转化的怪异现象。

科技创新能力不足,技术市场发育滞后。挤出效应的影响极广,科技研发也不能独善其身。2020 年,榆林市授权专利1895 件,仅占全省授权专利60524 件的3.1%;榆林市获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 项、三等奖3 项,而宝鸡市则获得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4 项、二等奖3 项、三等奖8项;榆林市技术交易合同登记额4.99亿元,为宝鸡市全年技术市场合同交易额32 亿元的15.6%,占全省合同成交金额1533.68 亿元的0.3%。

2. 影响科技创新支撑经济转型的主要因素

科技人才短缺,科技研发投入不足。受区位条件和公共服务水平等制约,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较为困难。受产业层次和创新主体数量制约,高层次科技人才缺乏依托。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使该类城市科技人才总量偏低,结构不合理。产业层次偏低使得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创新需求不足,影响了企业的研发投入。生产总值的快速增长进一步压低了研发费用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占比。2019年,榆林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 比重为0.24%,远低于全国2.40%的平均水平。

园区治理模式单一,“体制回归”问题突出。园区应是科技创新最为活跃的区域,是科技与经济结合最为紧密的区域。在以科技创新支撑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过程中,园区无疑应是先行区和示范区。但目前,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各级各类园区治理模式单一,“体制回归”问题突出,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融资渠道受限,使不少园区投入不足。投入不足又会影响基础设施建设,进而影响园区的生产要素集聚能力。榆林市的吴堡工业园区、榆林空港生态园区、榆林东沙新区等园区规上工业产值仍然为零。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大型企业研发与生产活动分离,与采掘和资源初加工企业量大面广的情况形成鲜明对比。2020 年末,榆林市共有高新技术企业80 家,仅占全省的1.3%。大型企业基本都有较为完备的技术创新体系,但在总部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他们的研发环节与生产环节分离,研发部门一般布局于北京、上海、西安等国际性都市或区域性中心城市。

三、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主要路径

1.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进能源革命、延伸化工产业、提升其他特色产业

聚焦现有产业转型升级需求,引进、共建一批产业研究院、工程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创新平台。探索在沿海发达地区建立异地研究机构和孵化器,促进发达地区富集的创新要素与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优势产业和特色项目相结合。依托高水平研究机构,集聚研发力量,形成创新优势,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推进能源结构优化。瞄准化工新材料和精细化工方向,开展技术攻关,提升现代煤化工产业发展水平。系统梳理煤炭分质利用面临的问题和技术路径,支持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分析材料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趋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和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则,优选新材料发展方向。顺应农业、旅游业、体育产业、医疗卫生产业等产业融合发展和智能化需求,坚持问题导向,利用科技支撑产业交叉融合发展和信息化、智能化。

2.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培育新兴产业

充分利用丰富的应用场景等资源,创建智能无人系统产业园等园区,集聚智能制造和信息产业创新要素,开展创新活动,形成创新链条,推进智能无人系统产业与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支柱性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智能无人系统产业聚集区。发展以5G 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产业,在煤炭、煤化工、制造业、医疗等行业,建设5G 融合应用技术创新中心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区域5G数据中心,推广5G+智能矿井、5G+工业互联网、5G+智慧农业等应用与示范。在发展煤炭绿色开采、矿山生态修复和治理、工业废水处理和矿井水利用、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环保产业的同时,有序发展环保监测仪器与设备、环保药剂和材料、环境管理咨询、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环境贸易与金融服务等环保产业。

3.高水平打造科创园区,依托园区提升创新能力

以创新的体制机制建设科创园区,同时以科创园区建设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探索建立高水平研究机构在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的分支机构、建设虚拟科技园区、以项目引团队等多样化的创新要素结合方式。科学设计科创园区的组织架构,以开放型本土大学建设为牵引,吸引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院所和大型企业的研发机构入驻,共建研发平台,聚集高端人才。以科创园区建设为契机,创新各级各类园区的管理体制机制,构建精干高效管理框架,形成适应园区持续发展需要的人员聘用、考核和薪酬制度,建设职业化、专业化管理队伍。

四、 成长期能矿资源型城市科技支撑经济转型发展的具体举措

1.健全科技人员激励机制

引导和支持公办高校、科研院所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和国务院的相关规定,依法对职务科技成果完成人和为成果转化做出重要贡献的其他人员给予奖励。鼓励企业建立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充分利用股权出售、股权奖励、股票期权、项目收益分红、岗位分红等方式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

2.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创新办学机制,稳步推进本地学校与市域外高水平学校共建;大力实施名校长工程和名师工程,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加大高层次医疗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专业人才培养培训;加大医疗卫生公共财政投入,改善医疗卫生机构的硬件设施;探索托管、共建等管理模式,提升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水平。积极推进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和体育场馆建设,引导、支持群众性文化、艺术、体育团体发展,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明程度。

3.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落实并适时完善已出台的企业科技研发奖励政策,激励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建设科技型企业金融数据库,降低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的评估成本。实施拨改补、拨改保、拨改投等新型财政科技资助方式,引导银行等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支持。开展科技型企业上市辅导培训,鼓励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直接融资。[本文系榆林市产学研合作项目 “科技创新支撑榆林经济转型路径研究”(编号:CXY-2020-013-01)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成长期资源型榆林市
綦江:资源型城市创新升级
叶锐仙作品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陕西省资源型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碳会计或将开启“成长期”
小微企业在成长期最容易忽略的8个财务管理问题
PPP与资源型经济转型策略探究
初创及成长期企业财务支持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