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安徽科技大事记(2021 年第三季度)

2021-11-12

安徽科技 2021年10期
关键词:科技成果安徽省安徽

七月

2 日 中国科大实现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潘建伟教授、张军教授等联合浙江大学储涛教授研究组,实现了速率达18.8Gbps,迄今最快的实时量子随机数发生器,为开发低成本商用量子随机数发生器单芯片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12 日 中国科大基于碳化硅的量子器件研究获重大突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合作者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单个碳化硅双空位色心电子自旋在室温环境下的高对比度读出和相干操控。这是继金刚石氮空位(NV)色心后第二种在室温下同时具有高自旋读出对比度和高单光子发光亮度的固态色心。该成果对发展基于碳化硅这种成熟半导体材料的量子信息技术具有重要意义。

16 日 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蚌埠开幕。由安徽省人民政府和国际玻璃协会共同主办的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在“材料之都”蚌埠隆重开幕。新材料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已纳入安徽省“十四五”重点发展的十大新兴产业。安徽将把国际新材料产业大会打造成为永久落地、永不落幕的展会平台,推动更多新材料产业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互动耦合,吸引感召市场和资本的力量参与支持我国新材料产业发展,为“制造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更多“产业粮食”。

20 日 中国科大实现“无噪声光子回波”量子存储方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周宗权研究组提出并实验实现“无噪声光子回波”,成功将背景噪声从1 光子降低到0.0015 光子,首次观察到单光子的光子回波并实现高保真度的固态量子存储。该原创性方案具备高效率、高保真度及易于实现的特性,在量子优盘应用中具有显著优势,这种新技术还有望在其他学科领域信号提取等方面激发出新应用。

21 日 安徽省进一步规范科技创新专项资金管理。安徽省科技厅、财政厅修订出台《安徽省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优先支持省内具有较强自主研发能力,具备较好科研基础条件的企业、高校院所、公益科研机构和新型研发机构等开展科技研发、科技成果转化、企业孵化、创新服务体系建设等,加快提升创新能力,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

八月

6 日 中国科大研制出超长地震传感设备。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陈旸、赵东锋团队与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宝善、姚华建团队合作,成功研制出分布式光纤地震传感设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可以使用现有通讯光缆进行地震监测、地质灾害预测、地下结构成像、城市地下空间探测等,监测长度可达40 公里,目前已成功监测到我国台湾宜兰县5.8 级地震(8 月5 日)、菲律宾6.6 级地震(7 月24 日)等。

9 日 安徽省委十届十三次全体会议在合肥召开。中国共产党安徽省第十届委员会第十三次全体会议在合肥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和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总结上半年工作,部署下半年任务,引导激励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初心使命,坚定理想信念,践行党的宗旨,全面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推动“十四五”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更好地学党史、悟思想、办实事、开新局,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为强化“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安徽不懈奋斗。围绕科技创新,会议强调要牢牢把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加快建设科技创新攻坚力量体系,打造“五个一”创新主平台升级版,扩容升级科技创新攻坚计划,制定实施科技体制改革专项行动方案,打造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着力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创新策源地。

16 日 2021 年上半年安徽创新发展指数持续攀升。 为客观反映安徽省创新发展情况,省统计局依据《安徽创新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对上半年创新发展情况开展监测。根据测算,2021 年上半年,全省创新发展总指数为121.3(以上年为100),比一季度提升1.2 个百分点。其中创新环境、创新投入和创新产出指数分别为114.5、116.6和132.7,表明安徽省创新环境持续优化,创新投入不断加大,创新产出稳步增加,创新能力和科技实力日益增强。

20 日 中国科大研制仿生超弹性碳材料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出一种兼具高度可压缩性和可拉伸性的超弹性全碳多孔材料,研究人员称其为“碳弹簧”。其独特的微观结构和性能使其成为制造智能振动和磁性传感器件的理想材料,所获得的传感器件甚至能够在极端温度环境下(-100 到350℃)有效地发挥作用。该成果提供了一种用于构筑新型智能振动和磁性传感器的有效途径,并为利用其他无机组分创制能用于极端场合的高度可伸缩型多孔材料提供了新的策略。

26 日 安徽“13 个科技难题”等待“揭榜挂帅”。 安徽省首批(2021 年度)“揭榜挂帅”榜单任务正式公布,包括超导量子计算的超低温微波互连系统等在内的13 个制约安徽省产业发展的关键核心问题,等待高校院所或者企业揭榜。对成功揭榜并立项的项目,省财政将采取无偿资助方式,给予发榜方每项最高1000 万元的配套支持。

九月

7 日 安徽造“天眼”随卫星进入预定轨道。 搭载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研制的4 台卫星有效载荷的高光谱观测卫星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进入预定轨道。这标志着我国大气环境领域的高光谱观测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将满足我国在环境综合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为全球大气环境遥感监测的业务化运行提供国产高光谱数据保障。

11 日 科技部批复同意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科技部发函安徽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支持安徽省建设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批复指出,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将依托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按照“三核五城多区”的空间架构,加快区域创新一体化发展,辐射带动周边区域各级开发区创新提升。到2025 年,基本形成符合科技创新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建成合肥、芜湖、蚌埠、六安、安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共同体,形成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成为全省创新发展的新引擎、长三角协同发展的重要支撑区、全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样板。

13 日 中国科大实现高噪声环境下高效高维量子通信。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李传锋、柳必恒研究组与奥地利Marcus Huber 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噪声环境下实现了高效的高维量子通信。该成果验证了高维量子通信的优势,并为不同大小噪声环境下实现高效的高维量子通信过程提供了可行的途径。

18 日 2021 量子产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 以“量子科技,产业革命”为主题的2021 量子产业大会在安徽合肥开幕。来自海内外量子信息产业界的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齐聚安徽创新馆,围绕推进量子信息科技领域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量子科技创新应用攻坚和成果转化进行探讨。会上,合肥量子城域网建设正式启动。量子城域网可以通过与城市内的传统通信网络,如电子政务网、企业组网、专线等相结合,支撑起政府机关、银行、企业的安全通信服务,也可以作为密钥源,为量子安全通话、量子视频会议等应用提供量子密钥服务。

22 日 2020 年安徽省研发投入强度迈入全国前十。 国家统计局、科学技术部和财政部共同发布《2020 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公报显示,虽然受新冠疫情等因素影响,2020 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仍然保持较快增长,达883.2 亿元,较上年增长17.1%,高于全国平均增幅6.9 个百分点,增幅较上年提高0.9 个百分点;2020年安徽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持续提升,达到2.28%,较上年提高0.25 个百分点,居全国第10 位、中部第2 位,步入全国第一方阵。

23 日 2021 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安徽站)活动举办。 2021 火炬科技成果直通车(安徽站)在安徽创新馆举办。本次活动首次在安徽省举办,面向全国征集到200 个左右科技成果转化项目,主要聚焦人工智能和生物医药,其中112 个项目计划在安徽转化落地,推广来自14 个国家的32 个国际技术成果合作项目,现场发布企业技术需求50 项。

猜你喜欢

科技成果安徽省安徽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成长相册
《安徽医学》稿约
着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线上平台解决“转化难”
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模式选择的博弈分析
2017年安徽省各市主要经济指标
国家食药监总局:促进监管科技成果转化
2012年高考安徽压轴题的困惑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