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坚守与探索

2021-11-12刘建廷

声屏世界 2021年18期
关键词:电视节目受众内容

□ 刘建廷

全媒体环境下媒体竞争越发激烈,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占据市场份额,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是电视媒体面临的新课题。在我国电视节目逐渐向娱乐化方向发展的形势下,有必要从文化类电视节目入手,探究传统媒体人在融媒体时代应有的精神坚守与新的尝试。在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为电视观众带来有深度与内涵的文化节目,让观众看到文化类电视节目全新的一面。

文化类电视节目肩负的责任

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媒介逐渐进入了人们的生活,受众开始习惯于使用各类视频网站或APP应用观看文娱类节目。然而在全媒体的环境下,相较于商业化媒体制作的以盈利性为导向的网络媒体内容,传统广电机构制作的电视节目更要牢记自身党的喉舌属性,始终坚持自身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文化类节目的制作与传播能通过电视重构激活文化记忆,并在价值层面融入争取文化领导权、实现媒体公共文化服务价值、重塑文化自信的战略要求。

节目类型创新责任。文化类电视节目肩负着全媒体时代电视节目类型与文化类内容传播的创新责任。这种节目类型发展过程中的文化创新属性往往会受到广电及宣传部门领导的高度重视与观众的广泛关注。如央视的《中华诗词大会》《朗读者》《中国成语大会》等节目播出后,亮眼的收视率与广泛的好评佐证了文化类节目的巨大影响力。全媒体时代,传统广电媒体的电视节目更是要与时俱进,与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形式相结合,打造能与观众形成有机互动的交互系统。进一步探索文化内容传播与全媒体媒介的创新性融合。

加强市场竞争力。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电视媒体逐渐起步,直到改革开放后全国电视媒体发展开始大幅增速。近年来,随着新闻节目、专题节目、纪录片等不同类型节目的出现,电视节目类型变得更加丰富多样。同时不可否认的是,在步入全媒体时代后,传统的电视节目受到了各种新型媒体的流量竞争。在“一元体制、二元运作”的框架下,广电媒体仍要努力去获取广告利润,以作为主要的收入来源;将优秀的文化节目作为立脚点,打造优质内容进而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势在必行;打造新型的盈利模式,加强广电媒体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履行广电媒体的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

电视文化节目的坚守

不断提升相关工作者的文化素质。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媒介内容的呈现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制作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过程中,需要认真仔细地对节目的每一段内容和环节进行检验与复核。全媒体时代的信息技术发展使得电视节目工作人员的工作更加便捷,他们可以通过网络手段快速获得选材内容并汲取创作灵感。但是面对海量的信息内容,电视工作者甄别信息的难度与工作量也有所提升。对于电视文化类节目来说,节目编导要追根溯源,了解节目中涉及的相关文化知识,对信息进行核实。以古诗词类文化节目为例,节目编导在节目筹备期就需要反复了解和考证相关的作者、出处、生僻词发音等内容;在准备主持人台本、后期配音文案等内容时,更要反复进行推敲;在进行文化类节目录制的过程中,要时刻关注主持人、嘉宾用词,背板用字等文化类核心要素的使用是否准确。后期的剪辑和包装,除了要保证节目效果流畅有趣,也要在秉承文化传承、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对录制现场暴露的问题进行弥补;在整期节目制作完成并播出后,结合发生的问题组织严谨的项目复盘,以防止再次发生类似问题。

与资质门槛较低并以盈利为导向的网络媒体与自媒体相比,电视这一传统媒体背负着政治责任与社会责任,同时也肩负着弘扬中华优秀文化的艰巨任务。相关从业者需要不断学习,不断丰富文化内涵提升自我,要牢记广电媒体工作的专业精神,通过阅读、学习等方式提升自身的文化修养,从而更好地把握节目内容质量,为普罗大众创造出老少皆宜、雅俗共赏的优质文化类电视节目。

坚持高品质制作。全媒体时代背景下自媒体的兴起,使传统电视媒体失去了大量的市场份额。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观众来说电视是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可供观众选择的机会并不多。但是,如今媒介技术飞速迭代,传统电视行业固然持续进行着自身的技术升级,但移动互联网与智能终端的发展带来了微博、抖音、视频APP等多样的媒介形式。除专业机构制作的内容,Web2.0技术使得UGC内容呈病毒式爆发在赛博空间之中,这为受众带来更多媒体内容选择的同时,也加大了民众对新闻信息甄别的负担。新媒体环境下虚假内容频繁出现,对公众的认知与判断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电视媒体人更要站稳自身官方的身份,以专业的媒介素养把关文化节目的质量。电视节目要在全媒体环境下找准自身的定位,并进一步起到带动媒体行业健康发展的作用。

内容是电视节目的灵魂,不论是以何种形式呈现节目,内容始终是评判一档节目优劣的标准。专业用心的摄制团队、美术团队奠定了一款节目的水平,而饱含文化底蕴与思想深度的节目选题则决定了节目的高度。与素质良莠不齐的新媒体从业者不同,广电媒体工作者大多接受过相关专业的高等教育,并在多年的工作中形成了完善的节目制作流程体系。秉承精益求精的精神,在脚本撰写—拍摄筹备—现场录制—剪辑包装的全套流程中精雕细琢,把控节目制作全程的高品质是专业广电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电视文化节目要想在全媒体时代占据优势,需要保持高品质的节目水准,让观众看到节目的精良与诚意。

全媒体环境下文化节目的新探索

利用新兴技术助推节目升级。电视是大众传播的重要媒介,体制内主流媒体的定位也让它肩负着弘扬时代精神的使命与责任。为与移动终端上的新媒体内容竞争,在制作电视节目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当代网民的喜好与接受方式。全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种类也日益增多,但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的节目却越来越少。全媒体环境下电视综艺节目的种类也日益增多,有真人秀类、文化类、游戏类、美食类等节目,但能够为观众留下深刻印象,引导观众深入思考的节目却越来越少。在时代进步与科技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技术手段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而在广电行业中,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根据节目受众的需求筛选节目内容,早已被规划入电视节目发展的探索之中。根据对用户收视行为进行调研与数据分析的结果,了解受众的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对受众的节目喜好与取向进行分析判断。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最终确定文化节目的选题内容定位及节目形式,确保文化节目与受众需求更加一致;尽力将文化节目的内涵进行不断丰富,吸引更多的观众,满足观众对节目的文化需求,由此而形成的创新的节目形式也为文化节目发展开辟了全新的道路。

使用新型多媒体技术并将新兴文化元素融入传统的文化节目中,有利于工作人员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优秀文化展现在媒介平台上。例如,在央视《经典咏流传》节目中,古诗词与流行音乐进行了完美的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将传统文化以现代时尚的艺术表现手法结合起来,借助现代技术将古诗词中的文化内涵与优秀品质呈现给广大观众,让青年一代能够静下心来,通过节目感受到我国古典诗词的魅力与祖先的智慧,从而实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目的。节目制作人要将电视这种传统媒体产业与大数据分析等新兴的技术手段相结合,筛选提炼优质内容制作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不仅提升了文化节目的影响力与关注度,同时也唤醒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民族情怀及传统优秀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爱国敬业、诚实守信、工匠精神等优秀价值观重新激活,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

精准定位文化节目受众群体及其喜好。融媒体时代,移动新媒体的特点让受众的媒介使用时间碎片化,受众的注意力难以长时间集中,随之而来的是媒介内容的碎片化。传统的单向的大众传播模式被打破,吸引全年龄段的受众并引导他们汲取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工作变得更加困难。现在,可供大众选择的文化娱乐方式越来越多,面对短视频、网络直播、网剧等新媒体内容的冲击,传统电视文化节目承受的压力日渐提升,受众流失现象不容忽视。为此要以创新的方式将全新的文化节目呈现给大众,激发大众对节目的好奇心与关注度。值得注意的是,在数字技术支持下,全媒体环境中电视文化节目的传播能力也有了巨大的提升。在全媒体时代,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颠覆了传统电视节目的传播方式,人们观看电视节目不再局限于电视前的固定时空,微信、抖音、公众号等新媒体应用使得媒介内容的病毒式传播成为可能。电视文化节目也需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断进行创新与优化,积极利用新技术提升自我,寻求更为广阔的创新平台,在保留原有节目观众同时吸引更多的受众群体。因此,要对节目受众进行精准分析,掌握受众的喜好,并以创新的方式呈现文化内容,满足新时代发展特点,发挥出电视文化节目的社会功能。

如今的年轻人被称为“网生世代”“Z世代”,电视媒体对于被称为互联网原住民的他们来说并没有与生俱来的黏性。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年青一代群体势必成为文化类内容的用户增长点。社会文化节目的受众终将趋向年轻化,因此不论是节目制作还是节目传播都要以青年人的审美与心理需求入手。例如,北京卫视与爱奇艺平台同步播出的文化节目《上新了·故宫》就是以青年人的角度,为大众呈现了全新的故宫文化。节目以纪录片与真人秀结合的方式,不论是在叙事结构,还是在嘉宾选择方面都更加迎合青年人的喜好,激发观众获取文化知识,探索故宫故事的兴趣。此外,节目在语言表达方面也更加趋向年轻化,易于青年人所接受。《上新了·故宫》节目组在了解受众的需求后以相应的方式将中国文化、精神内容以具象化的方式呈现了出来。这种在坚守文化传承发展的同时,吸引年轻观众,培养观众文化自信,引领社会价值导向的技巧应用是当前全媒体下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方向。又如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节目,使用了创新性的比赛赛制与计分规则,设置开场诗朗诵以及年轻人喜欢的选手比拼等节目环节,使观众在观看节目的过程中跟随节目内容的推进一同重温中华经典古诗词及相关知识文化。让人们了解更多古诗词内容的同时,也能够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产生的深远影响,有力地展现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使用新兴技术对受众群体与潜在受众进行精准定位,打造符合其喜好的节目内容以拓宽受众群体并巩固粘性,是将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发展的重要前进方向。

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互动。截至2020年12月,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9.86亿,占整体网民的比例为99.7%。老、中、青三代都开始习惯于通过移动终端上的网络长短视频的方式消遣娱乐。电视受众逐渐分流,不仅面临着受众年轻化的问题;新媒体环境下旧有的收视习惯早已悄悄发生改变,其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跨屏传播。大部分电视受众在观看电视节目时,往往会同时操作手机或其他智能终端设备进行网络交流,这背后隐含的是受众注意力逐渐下降,难以使其视觉与听觉聚焦在一档文化节目中。微博、短视频等“微内容”在消解传统文化的整体性、厚重性及严肃性,影响了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因此在融媒体时代必须顺势而为充分发挥出移动终端设备的优势,在全媒体环境下提升节目受众的参与感,让受众参与到文化节目中,与节目内容产生有机的互动并进一步增强受众的粘性。

传统的电视节目在全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还可以让观众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乃至于制作中来。以《上新了·故宫》为例,节目组与字节跳动建立合作,通过在今日头条APP中设置国风频道,以及创意投稿投票等板块,让受众参与到节目的策划中,并能够通过节目头条号、微信公众号查阅与节目内容紧密相关的历史文化知识。通过类似的互动方式能够有效激发节目受众对故宫文化的兴趣,以及对节目的参与热情。同时节目组还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地铁站等诸多城市人流密集的地方设置互动屏,这种全新的互动方式也是文化节目创新的一大亮点,在调动受众参与兴趣的同时,能够有效提升文化节目的传播力与影响力。全媒体环境下电视文化节目不仅要有自身的精神坚守,同时还要不断寻求创新,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与新媒体技术的优势,与节目受众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使受众在参与节目的过程中更好了解文化知识,提升对节目的关注度。

结语

综上所述,在媒介深度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将中国文化精髓挖掘出来并与新技术有机的整合到一起,制作出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向民众传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述中国历史,是塑造大国文化自信与强化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传统主流广电媒体在制作文化节目的过程中,要坚持社会责任,站定人民立场,发挥自身的引领作用,提升民众的文化意识与文化内涵,并进一步提升全民的文化自信,既不能抛弃对专业性、严谨性的职业精神坚守,同时也要不断寻求对节目内容形式的创新探索,充分利用信息科学技术与新媒体技术,为民众呈现全新的文化节目;通过创新的节目内容,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呈现给节目受众,进而在全媒体环境下,提升自身的社会价值与传播力。

猜你喜欢

电视节目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周五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主要内容
关于电视节目创新的几点思考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电视节目的移植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