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下新主流电影的叙事转型探析
2021-11-12邵秋楠
□ 邵秋楠
自从21世纪以来,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我国的主旋律电影逐渐演化出了一种独特的类型,这就是新主流电影。和传统意义上的主旋律电影相比,新主流电影对商业价值以及美学层面的深度探索更加注重,由此呈现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因而也获得了大众的高度认可和市场的强烈反响。对此,深入分析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叙事模式,有助于促进新主流电影的长足发展。
关于融媒体的相关概述
“融媒体”是在现阶段我国数字网络技术的跨越式发展和新媒体与传统媒体深入融合的形势下诞生的。处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信息可以通过电视、广播、网络等方式第一时间不分空间上的南北东西就能获得,用户的获取方式也是多种多样,人们可以不受任何时间、地点以及终端形式的限制来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就传播内容的形式而言,融媒体包含了人们获取信息的全部感官系统,诸如视觉、听觉以及触觉等感官;就传播的载体形式而言,融媒体是一种集合体,它包含了电视、广播、音像、报刊、出版、电信、网络以及卫星通讯等多种形式;就信息的传播途径而言,融媒体涵盖了纸质、局域网、移动互联网、国际互联网以及WIFI等渠道。
从“主旋律”到“主流”的去政治化演进过程
作为一种媒介,电影在新中国成立的70年过程中,一直担负着对传统主流价值观进行传播,对中华文化进行弘扬以及对国家文化软实力进行彰显等重要的使命。1987年3月,北京电影局召开了全国范围内的故事片创作研讨会议,“突出主旋律,坚持多样化”的原则和方针也就在这次会议上正式提出。经过了至今30多年的发展里程,“主旋律”电影在2007年之前,尽管有不少影片赢得了大众的好评,然而就整体来看,其计划经济的特征依然比较明显,它和主流意识形态始终保持紧密的结合,并及时对国家意识形态进行传递和塑造。不可否认的是,电影行业如果脱离了意识形态而进行创作,那是不可行的也是行不通的,该坚持的原则和标准都要一以贯之。从2002年开始,我国连续六年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进行调整。自该阶段开始,中国电影呈现出整合产业和集中市场以及优化资源还有规模竞争的特点,以往“主旋律”的称谓被这一时期出现的“主流大片”或“主流电影”所取代。当然,主旨还是要放在当下流行和受欢迎的电影上面,在世俗美德和自我理想之间建立良好的联系。这对于人们弄清主流电影如何成为主流并成为主流电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也由此表明,只要电影用心用情用功,市场和观众都是“纷至沓来”的,它同样可以实现叫座和叫好的目标。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从“主旋律电影”正在演变为“新主流电影”,即使这个名称和以前不一样了,这也不意味着在人们的生活和电影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将这一概念剔除。相反,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个新老交替的过程,电影行业的发展才能如滔滔江水不断奔涌向前。创作者也意识到,对于不同的样式或类型来说,二者不是彼此截然对立的,彼此完全可以进行融合和借鉴,因此对于新主流电影来说,它的深刻内涵是一种全新意识形态的整体呈现。“新主流电影”在影像叙事以及视听表达方式方面,呈现出跳跃性和无序性以及碎片化的特点,这与经典主流意识文化以及后现代大众文化相契合。
融媒体思维下新主流电影的叙事模式
“融媒体+”样式的时代价值观呈现。近年来融媒体作为当代较为强势的社交娱乐载体,其应用的形态已经从亚文化形态进入了社会主流,可以说成为“主流”,新主流的电影创作与传播也受到融媒体思维的影响进行多媒介的符码重构。当代的新主流电影将历史与当代传播媒介以曝光历史影片彩蛋为卖点,注重强调“唯一”的叙事主体,以融媒体+的思维开始对多元力量进行关注。例如,2020年电影《夺冠》是对中国女排精神的时代解读。在1980年的中国女排训练赛场,中国女排与江苏队男排对战,女排输掉了比赛但她们没有气馁。虽然训练比较刻苦但是从没有一个队员轻言放弃,她们永不言弃的精神跃然银幕。在1981年的世界杯决赛中,中日对战中国女排赢得了第一个冠军,电视机中宋世雄激情澎湃的解说也将观众带回昔日那个阳光普照的时光中。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队与美国队的两个教练站在赛场面带笑容全神贯注,2013年郎平再次执教女排开启了中国女排的历史时代,在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中国女排最终战胜了巴西队获得胜利。在《夺冠》电影中展现的时代精神有着其独特的精神,同时需要借助电影的形式给受众重现出精神的传递,通过文化价值的共情引发受众的共鸣,满足受众的心理。
“以点带面”的真实人物呈现。对于新主流电影来说,它的叙事焦点不再只是对历史进程中的英雄和伟人进行关注,还应注意历史节点的历史事件、简单人物和次要人物以及通过这些普通人物的故事所经历的参与者命运,这些故事可以通过时间的变化来观察。新的主流电影故事主要基于小人物所经历的生活和所遭受的命运,由此构成整个故事情节,它改变了英雄人物以往那种“完美主义”的形象。小人物也可以有自己的主角光环,登场也可以是满满的聚光灯照耀,不会因为自己的身份卑微或者角色戏份不多就觉得“不起眼”。就表面而言,它并非是完整性的故事,但它更接近当下大多数人的现实生活,观众更加喜欢和拥护它。例如,在《十月围城》中,孙中山去香港传播革命的思想和意识,清廷却要想方设法地处决他。作为辛亥革命的支持者,商人李玉堂一家积极捍卫和拥护孙中山先生,以点带面地指出了对革命领导者产生的热情,也表达了大众在革命中所贡献出的价值和意义。在影片中,字幕中列出了刘郁白、邓四弟等人物,使观众能够了解他们的生死年月和家乡所在,这一切都表明影片更加令人信服。此外,《听风者》中的调琴师小弟阿兵、《红色恋人》中的共产党人靳和秋等。在中国革命和现代化发展的过程中,这些小人们构成了大厦的基础,他们用自己柔弱的肩膀以及坚定的信念发挥重要的作用。
融媒体“介入式”的类型化叙事倾向。对于电影工业语境来说,类型化是其中的一种重要的叙事模式。新主流电影率先借鉴对于工业化生产的类型话语进行了较大的借鉴,以此来对国家民族命运的历史时刻以及英雄人物进行呈现,利用观赏性和娱乐性的影像来对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以及内生力量进行形象的展示。例如《云水谣》等题材影片,对主旋律电影中的革命历史题材进行了沿袭,在此基础上通过类型电影的叙事元素进行了包装,大牌和实力明星的助阵让电影的口碑未播先火,红色(革命)元素、明星云集、内涵丰富,这样电影的票房得到了强有力的保障。军事电影作为一种最有影响力的电影类型,在主旋律创作中也是一种重要的题材。新时期以来,商业类型化的趋势在主旋律电影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呈现,例如《湄公河行动》等一系列爱国的军事类题材电影,这是以前电影很少涉及或者说尺寸没有拿捏得当的类型。它的传播度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电影本身的预期,家国情感一时间激起了每个人内心深处的自豪感和自信心,把传达国家意志的叙述视角由国内转到了国外。在价值观方面,也实现了从“硬核”政治宣教向“软核”国际价值共识的转变;在叙述策略方面也不再是一种刻板和僵化的模式,而是进行了大胆的探索,新主流叙事呈现出一种奇观性和跨国性以及时代性相融合的特点。
结语
新主流电影在对时代精神进行彰显的同时,通过工业化的制作模式以及商业类型化的叙事模式,将动作片和灾难片以及体育片甚至科幻片等元素融入其中,实现了主流文化和民族形象以及个人情感的有机融合,通过类型化的叙事来传达出民族想象与主流价值观念。它用这种方式赢得了观众的高度认可,并获得了强烈的市场反响。因此,新主流电影有自己的特征,包括主旋律电影、商业电影和艺术电影,将这三种元素进行有机融合的一种新的电影模式与审美表达方式。在此基础上,人们对新主流电影的发展历程以及其美学意义进行总结和反思,有助于让中国电影创作变得更加成熟,进而使其实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