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帮忙类电视新闻栏目的发展分析
——以《小溪办事》为例
2021-11-12门大泉
□ 门大泉
近十年来,作为民生新闻重要组成部分的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因其贴近生活、关注民生,为群众排忧解难而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欢迎。但是,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观众对电视新闻节目的要求不断提高,以往作为地方电视台“拳头产品”的帮忙类新闻节目遇到了发展瓶颈。解决存在的问题,促使这类节目不断发展,就成了电视新闻从业者努力的新方向。
《小溪办事》是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频道的一档帮忙类新闻栏目,自2012年开播以来,以其准确的节目定位,鲜明的节目风格受到省内外电视观众广泛好评。本文以《小溪办事》栏目为例,对新媒体环境下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发展进行初步探析。
当前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存在的问题
选题陈旧重复,缺乏优质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众多帮忙类新闻线索还主要来源于观众热线电话,新闻选题集中在邻里纠纷、消费维权、物业投诉等小事上,因此在选题方面存在雷同、狭窄的现象。报道内容肤泛琐碎、品质不高、缺乏深度,未能深入挖掘新闻事件发生的根源,导致所报道的问题并没有得到实质性、根本性解决。时间一长让人产生认知疲劳,引起观众反感,影响了节目传播效果。
节目形式固化,与观众互动差。在节目表现形式上,一些帮忙类新闻节目多年来没有改革创新,形成了固化模式。对此,观众逐渐产生审美疲劳,降低了对节目的关注度。此外,新媒体环境下媒介的交互特性使得信息的传授关系不再有明显的区别,因此,新闻节目与观众之间的互动就显得更为重要。互动性差也是帮忙类新闻节目收视率降低的重要原因。
新媒体环境下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的创新发展
树立品牌形象,提升节目影响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积极打造节目自身的品牌特色,突破信息传播的红海,是帮忙类节目发展的必由之路。《小溪办事》的出镜记者叫“小溪特派员”,作为品牌的显著符号他们深入新闻现场全程参与一则新闻事件的报道。各个“特派员”均有自己的主持风格,使该栏目“涓涓小溪汇成大爱”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小溪办事》还特别注重节目的外包装,以象征溪流的蓝色调为主,很有品牌辨识度。栏目宣传语“小溪热心肠,聚力大家帮”朗朗上口,在电视台和新媒体平台反复出现,因而被广大受众知晓,进一步提升了栏目的品牌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
借新媒体之力,为自身发展赋能。在新媒体时代,帮忙类电视新闻节目要想创新发展,就必须根据自身优势和传播特点与新媒体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打造为我所用的融媒体平台。《小溪办事》除了在电视上播出节目之外,还借助抖音、快手等视频平台进行内容传播。目前,《小溪办事》栏目在抖音开办的“小溪特派员”账号,粉丝数量突破90万,平均每个作品的点赞量超过1万。在快手上开办《律师说》,邀请齐鲁频道法律服务团的金牌律师在线回答网友的法律咨询。这些融媒新举措,拓宽了原有传播渠道,给人们提供了更加贴心、及时的服务,扩大了节目的影响力。此外,《小溪办事》还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与观众积极互动,增加了受众的黏性。观众可以在官方微博上留言,还可以扫描电视节目中的二维码在微信公众号上爆料。为观众提供发声便利条件的同时,也丰富了节目新闻线索的来源,扩大了栏目的社会号召力。
注重内容,提升核心竞争力。对于探寻表象之下的真相和根源,人们总是充满好奇与期待。在新媒体环境下,传统媒体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新闻内容的深度挖掘与传播。因此,帮忙类电视新闻是否固守深度的阵地,是否有高质量的新闻内容,决定了其能否在竞争激烈的传媒业内立足。《小溪办事》镜头对准的不仅仅是百姓生活中的琐碎小事,更多的是选取具有典型性、示范性的新闻事件进行深度报道。通过报道加强舆论引导,进而引发受众进行深刻思考,推动社会治理有效进行。
2021年9月《小溪办事》曾播过一条新闻《信用卡在手被盗刷近十万!》,说的是山东德州的苑先生在信用卡不离身的情况下,两小时内被犯罪分子在三个省份的不同地方购物盗刷信用卡100笔,金额总计近十万元。在记者的建议下,苑先生向警方报警。记者没有就此止步,而是通过采访调查,挖掘新闻表象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发现银行在用卡安全监管和用户提醒服务方面存在明显管理漏洞,银行应当对损失承担相应责任。这为苑先生申请暂缓还款,等待刑侦追款,提供了有力证据。在这里,容易引起受众内心共鸣的话题不再只是个人问题,而是上升为社会公共问题。帮忙类新闻节目要立足于社会框架之下,理性分析,以小见大,及时发现问题,拉响社会治理的警报。
创新表现形式,吸引观众收看。准确恰当的表现形式,有利于提高新闻的传播效果。《小溪办事》对百姓反映的民生问题坚持“一帮到底”的原则,采用连续报道形式对于未解决的问题进行跟踪,直到问题得到妥善解决。《七旬老人购买收藏品花费三十万元》《养老钱投资收藏品遭遇“连环套”》,关注社会老年群体,持续聚焦诈骗老年人的非法集资案件。《小溪办事》坚决拒绝“烂尾新闻”,一追到底,为民解忧。《两岁男童面貌形似老人》,三次跟踪报道疑似患基因缺陷症而全身皮肤松弛的病童明明。为给孩子看病家里花光了钱,《小溪办事》的记者将“毫光工程”的一万元善款交到孩子母亲手中,同时呼吁大家伸出援手捐款给孩子看病。明明的不幸遭遇牵动无数观众的心,一笔笔饱含正能量的爱心捐款不断汇入这个家庭。这些“一帮到底”的连续报道,充满人文关怀,有温度有品质,大大提高了节目的公信力和引导力,培养了大批忠实的粉丝观众。
新闻故事化的讲述方式,也是《小溪办事》在节目形式上的一个亮点。这种报道方式情理交融,鲜活可感,增加了新闻报道的可看性。从观众收视心理来说,他们不仅想知道事件的结局,更愿意关注事件的曲折发展过程,追求一种亲历感和真实感。他们对新闻中的每一个悬念、每一个细节都看得津津有味,使帮忙类节目的收视率得到有效保障。
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呈现出碎片化、趣味化、娱乐化的特点。现如今电视新闻观众的目光越来越挑剔,对于年轻观众来说尤其如此。《小溪办事》的表现形式应根据受众收视心理的变化,做出相应的创新和调整。比如,是不是可以在报道要帮忙的新闻事件前,结合事件播放情景小品、相关影视剧片段,提升节目的趣味性,吸引观众继续往后收看。
增强法治观念,避免记者越位。依法治国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帮忙类新闻节目的记者要增强法治观念,致力于从法律层面解决社会难题。在日常报道工作中,记者不要做越位监督、干扰执法的事情,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碰到自己不懂的法律问题必须虚心向法律工作者请教,不能凭感觉行事。《小溪办事》记者在遇到牵涉法律问题的报道选题时,往往会邀请齐鲁频道法律服务团的律师,一起到事发现场深入采访,为当事人提供切实有效的法律咨询、法律援助。《老年人想再婚户口本被儿子收走!》《购房者意外离世新房首付款能否退回?》这些新闻的当事人和家人,都在律师的专业帮助下,让自己所遇到的生活难题得到圆满解决。
培养复合型人才,提高节目竞争力。媒体的竞争、融合说到底人是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电视媒体的从业者往往只熟悉节目的编排与制作,对于新媒体知之甚少。在当前新媒体环境下,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复合型人才是传统媒体重中之重。《小溪办事》的记者、编辑都是多面手,他们通过拆分节目制作短视频,在新媒体平台上动态更新节目内容,有效扩大了节目覆盖面和传播效果。栏目组制订有关奖罚措施,鼓励采编人员每月在手机、网络上多发节目视频和文章,多制造一些网络传播热点,让节目在新媒体的浪潮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举办公益活动,增强栏目美誉度。在搞好新闻报道的同时,《小溪办事》栏目利用自身的品牌影响力,经常与社会公益组织进行合作,举办了“捐助小溪乡村书屋”“捐建小溪乡村卫生院”“爱心后备箱公益拍卖”等活动。栏目组将募捐、拍卖所得资金用来资助社会弱势群体,支持社会公益事业。2021年1月《小溪办事》联合公安模拟画像专家林宇辉工作室发起的“英烈面孔”公益活动,让100位英烈的家人看到了亲人栩栩如生的容貌,弥补了亲人生前没有留下照片的遗憾,心灵得到极大抚慰。这些公益活动的举办传播正能量,产生很大的社会反响,提高了栏目的美誉度,有助于其更好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