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
——以张家川文化帮扶为例
2021-11-12邢栋
邢 栋
(西北民族大学 甘肃 兰州 730030)
中国传统古筝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发展脉络长远,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传统文化领域占有重要地位。自秦朝起,古筝就承载着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直到今天,古筝沁人心脾的音色仍广受欢迎。全国各城市中古筝的发展可谓如日中天,各类古筝培训班不断涌现,培养了大量古筝爱好者与专业工作者。可与此同时,我国很多不为人知的偏远地区、文化贫瘠地区的古筝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却停滞不前,甚至从未发展,张家川就是一个典型。
一、古筝主要流派简介
秦汉以来,古筝从我国西北部向全国各地区逐渐流传开来,且以各种形式巧妙融合当地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九大流派”,这九大流派的风格与韵味、演奏技法各不相同,正所谓“茫茫九派流中国”。
(一)河南筝派与中州古调、郑卫之音
据《史记》《汉书》等古籍记载,自秦汉以来,筝就已经出现,且发展态势良好。东汉时期,光武帝在洛阳建都,北宋建都汴梁(今河南开封),足见河南地区的历史底蕴深厚,民间音乐中“郑卫之音”在河南地区盛行。而由于迁都之影响,秦筝传入河南,并与当地“郑卫之音”巧妙融合,形成了后期众所周知的“中州古调”,代表人物有曹东扶、曹永安、曹桂芬、冯彬彬等曹派古筝艺术名家,并出现了一系列经典乐曲,如《陈杏元和番》《打雁》《苏武思乡》等。
(二)山东筝派
山东古筝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传西汉时期当地民间就有《汉宫秋月》《隐公自叹》等筝曲。山东筝乐在内容上可分为写情、写景两大类,多取材于人民大众所熟悉的历史故事,情绪悲愤、哀怨、伤感,速度缓慢。写景的乐曲,多描写祖国山河的壮丽及大自然的多姿多彩,曲调明朗。山东筝乐在演奏形式上分独奏、合奏、伴奏三种。合奏乐器有古筝、扬琴、琵琶、如意勾(一种弓弦乐器)四种,伴奏主要为“山东琴书”,代表人物有赵玉斋、高自成、林坚等古筝研究家,并有一系列代表作品,如《高山流水》《莺啭黄鹂》《四段锦》等。
The scrap rate from optimized configuration is zero because the profile don′t need to cut. The cost saving based on material price is
(三)陕西筝派
蒙古筝派,即蒙古筝,蒙古族音译为“雅托嘎”,是流行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一带古老的蒙古族传统乐器,其形制、演奏技法、音乐风格、定弦法均与传统汉筝有一定的区别。雅托嘎有12 弦制和13 弦制两种,其中12弦制筝多用于宫廷或庙堂,13 弦制筝则在民间流传甚广,多为民歌或牧歌伴奏。
(四)浙江筝派
张家川过去由于交通不便,人民一直过着传统的生活,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加上张家川地区的秦腔艺术尤为知名,人们的生活和秦腔息息相关。男女老少都喜欢听秦腔、唱秦腔,张家川也有许多秦腔剧团。但是随着社会发展,文化交流的速度在加快,交通也变得更为方便,很多张家川人离开家乡,走出大山。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得张家川人民的观念发生巨大转变,张家川人已经认识到自己家乡发展的落后,很多年轻人开始进入城市谋生以寻求更好的发展机遇。年轻人的观念对一直坚守传统文化的小山村带来了极大的冲击。由于外界因素的影响,人们越来越重视物质生活,张家川群众生活环境变化的同时,张家川原有的秦腔特色的古筝音乐也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秦筝流派在陕西发展并不断壮大,由于张家川紧邻陕西,因此秦腔风格筝乐在张家川这片土地上曾经也焕发异彩。
(五)蒙古筝
陕西筝派作为后起之秀,其发展可谓“迅速而壮大”,创始人周延甲先生提出“秦筝归秦”的理念,并培养了一大批秦筝流派名家,为这个新兴的流派注入活力。周延甲先生汲取河南、山东等流派的演奏技法精华,又结合了陕西地方音乐曲调,形成了“繁音激楚,热耳酸心”的流派风格,陕西筝派经过几十年发展成为最有影响力的流派之一,并且有大量依据陕西筝派风格创作的现代筝乐作品,如《云裳诉》《望秦川》等,这些作品备受古筝演奏者的喜爱,在国内大型古筝赛事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未来陕西筝派发展将更为壮大。
第二,古筝的构造和定弦,目的是在于使学生对古筝有一个客观的了解,对古筝的构造、发音原理有个初步认识,激发学生对古筝的热爱。另外,古筝定弦的掌握对于初学古筝的同学来说是不容易的,老师需要讲解古筝定调的五声音阶,并要求学生熟记于心,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雅托嘎自古以来都是用于蒙古族民歌伴奏或自弹自唱形式,这一传统风格是传统汉筝所缺少的;雅托嘎的定弦一般有四种:查干调(D 调)、哈格斯调(G 调)、黑勒调(c 调)和递格力木调(F 调)。这四种定弦调式是蒙古筝演奏家们经过无数次经验累积而得出的成果,除了其特殊的叫法外,其转调方式等都与汉筝完全相同。
“你怎么能打工啊?做什么呢?”叶晓晓脑海里浮现了残疾人在路边卖报纸的情形,一千多块,要卖多少份报纸啊?
雅托嘎是蒙古族传统音乐的瑰宝,是中国少数民族乐器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需要年青一代锲而不舍地传承与发扬。
二、张家川古筝艺术发展传承存在的困境
(一)缺乏优秀的师资
张家川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艺术教育资源落后,古筝师资力量薄弱、师资水平良莠不齐,人才吸引力不高,使得艺术教育的培养受到阻碍。
(二)张家川特色地方音乐风格传承人的断层
浙江筝,即武林筝,又称杭筝,流行于浙江杭州一带。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了,至唐,则更多见诸诗文之中。在唐宋时期,筝已由中原传至浙江地区,即浙江筝,近代多以合奏或伴奏的形式在民间“丝竹乐”“杭滩”中使用。浙江筝和江南丝竹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江南丝竹明朗、细腻,如《云庆》《四合如意》等较多地保留了江南丝竹乐的早期形态。
三、如何实现张家川古筝艺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依托省内艺术高校优秀古筝师资,建立古筝教育传承基地
第一,介绍古筝的发展脉络,这是为了使学生更加了解古筝的历史,从而对中国悠久的音乐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通过历史上咏筝的诗歌,可以让学生感受诗词歌赋中筝乐艺术的魅力。在讲授的过程中,尽量避免过于学术化,把诗词歌赋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出来,要让学生对古筝这一乐器有直观的了解。
(1)混养原理。这种养殖模式主要适合于一般的常规成鱼养殖。根据各种鱼类的食性和栖息习性不同进行搭配混养,是一种比较经济合理的养殖方式。成鱼塘一般小杂鱼类较多,是小龙虾的适口鲜活饵料,混养小龙虾后有利于逐步清除小杂鱼,减轻池中溶解氧消耗、争食等弊端,同时可增加单位产量。
(二)推行高雅筝乐艺术进校园活动
中国近代教育的奠基人、开拓者萧友梅先生就提出“美育”一词,这是我国近代教育史第一次提出“美育”这一先进教育观念。如今,国家教育体系越来越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近期国家也推出美育中考的政策,旨在让全体学生都得到美的教育。学校是文化传承的保护基地,是传播优秀古筝文化的重要桥梁。张家川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推进中小学文化艺术教育。张家川小学率先引进音乐艺术教育,张家川县文化局拨款为张家川小学订购古筝,使得孩子们学习中国优秀的传统音乐艺术,从而获得文化艺术熏陶。学校艺术教育部门应制定教学大纲,应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让学生掌握古筝基本弹奏技巧,让学生们在不耽误校内文化课的同时掌握一门乐器,从而感受到中国优秀民族器乐的博大精深,从而提升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具体的教学大纲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三)将学校作为保护传承的基地
近年来,国家为了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出“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省的古筝艺术院团以及高校发起“高雅筝乐艺术进校园”活动,活动旨在与本省古筝艺术发展相对落后地区的中小学进行文化交流,通过优秀作品展演以及师资培训的方式,为他们带来先进的古筝艺术,有效地改善他们发展落后的局面。
这是共同体思维引领下统一战线发展的运行要求。构建共同体需要系统规划、整体推进。现代整体统战工作格局是高效构建共同体的重要保障。统战工作在实践中划分为五个主要板块,在工作格局上为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党的十八大以来,大统战工作格局进一步巩固完善,但仍存在继续深化完善的空间。着眼于新时代的新要求,统战工作格局可在以下方面继续深化:
西北民族大学音乐艺术类专业开设历史悠久,与共和国同岁。其音乐专业享誉省内外,每年为省内外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其毕业的学生在甘肃各个专业院团和大学就职。西北民族大学的古筝专业更是学院的一大特色专业,是西北地区除西安音乐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外第三所拥有古筝专业硕士点的高校。2019 年,西北民族大学成立了甘肃省第一支专业筝乐团,并邀请西安音乐学院硕士生导师、秦筝学会会长樊艺凤教授为助演嘉宾,具备雄厚的师资力量。如果在张家川建立古筝教育传承基地,张家川的古筝艺术传承将迎来星星之火,并呈现出燎原的发展态势。
中午听读的小故事给予我灵感,让我找到一把打开封闭心灵的钥匙,让我获得走出负面情绪的力量。这力量帮助一个不被理解的小男孩从烦恼和纠结的负面情绪中走出来,也让我从负面情绪中解脱出来。
第三,古筝弹奏姿势。在演奏古筝时一定要注意弹奏姿势的正确,老师们也一定要严格检查每个学生的坐姿,坐姿的正确与否关系到学生未来身体健康的发展。
第四,古筝基本指法讲解。学生通过长期的学习和训练,如能较好地掌握古筝基本指法,就能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讲解过程中老师要做到因材施教,按照学生的接受程度做相应的调整,对古筝具体技法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们对古筝的理解更加深刻。
在中国革命艰难而光辉的漫长进程中,淮海战役留下了浓墨重彩、光辉绚烂的一笔。时至今日,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等构成的富有时代内涵和特色的文化精神,已经成为近年来革命文化勃兴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追求。在重大纪念时间节点,仔细回望过往、爬梳脉络,凝练出历久弥新、永垂不朽的淮海战役精神,不仅仅是对那段可歌可泣的战争史的尊重和回应,更是从宏观审视到微观探究去丰富和发展革命文化精神的应有之作。
以上是笔者关于古筝学习的一些建议,要想古筝艺术有活力并焕发生机,就需要有活态的发展,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培养更多古筝人才。
(四)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
在推进张家川古筝艺术文化传承与帮扶中,政府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对中小学设立古筝课程所用的古筝等相关器材加以补贴。相关部门应制定“优秀艺术人才”引进优惠政策,保障张家川可以有长期稳定的师资力量。此外,政府应该积极鼓励省内高校、优秀艺术团体进行“文艺三下乡”、“文艺下基层”等基层文化惠民演出,这样才可以保证张家川古筝文化的传承越来越好。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张家川的现代化建设,这样才可以留住青年人,实现传统文化的活态传承与发展,只有这样,张家川传统古筝艺术才可以焕发新的活力。
四、结语
张家川古筝艺术文化帮扶活动只可多不可少,其重要性正在逐渐显露,因此,张家川的文化帮扶计划应尽早实施。以传统古筝艺术为切入点,顺应文化发展需求,从而尽快实现张家川文化帮扶的目标。张家川文化帮扶是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必经之路,我们应该不遗余力地传承和发扬传统艺术文化的精髓,我们年轻一代毫无疑问应该承担这一艰巨、伟大且光荣的责任与义务,将传统古筝艺术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