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裹足不前”要么“长驱直入”
——民乐,该进入21 世纪了

2021-11-12古晋阳

戏剧之家 2021年14期
关键词:民族乐器民乐民族音乐

古晋阳

(山西师范大学 山西 临汾 041000)

一、当下民乐发展状况

中国民族音乐,简称民乐,是用中国传统乐器演奏的中国传统民间音乐。中国历史悠久,传统乐器亦是如此。最为代表的是距今有9000 年历史的贾湖骨笛,它是世界上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中国民族音乐虽历史悠久,但近年来,我国民族乐器的发展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问题。

(一)起源历程不清晰

在我们平时演奏的乐曲中,不乏古代音乐作品,但是这些作品的来源并不是特别清晰,并没有一些确切的文献记载其来源及其发展历史。这是因为我国古代音乐的传承方式大多是口传心授,再加上一直处于封建专制统治中,音乐有“雅”“俗”之分,例如宫廷燕乐只在宫廷中供统治者欣赏,并未走入民间,难以保存,如若政权更替,无论礼乐还是娱乐之乐,必然会石沉大海,被下一个朝代的新内容所代替,作为统治者的统治工具。所以,在此过程中会出现断层,今人无法得到完整的民乐发展脉络,难以系统地学习和体会纯正民乐。

(二)难以满足需要

近年来,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的审美逐渐发生变化。日常生活基本条件的满足使得人们对精神层面的追求也产生了更高的需求,而传统民乐显然已经不能满足此种需要,处于较为低谷的时期。并且在人们的认知中,大多数人对于民乐是陌生的。在大众的认知中,可能将国外流传到国内的交响乐、室内乐、协奏乐等视为高雅艺术,而中国民间器乐合奏大多数出现在民间的传统习俗之中。

(三)社会宣传

在近几年的综艺节目中,笔者认为湖南卫视的《声入人心》节目做得还是很好的。该节目的推出,使得观众对于声乐的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声乐并不是像原来那样对于大众来说达到“无法欣赏”的地步,观众通过此节目体会到了它美的一面。但是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对于传统的器乐缺乏创新、缺乏宣传,蕴含着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内涵的民族民间器乐几乎无人问津,如箜篌、古琴等。

(四)中西方文化冲突

西方音乐可谓是音乐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几百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有着完备的创作体系,其间出现的优秀音乐家和惊世的作品不计其数,在中国流行和普及的势头全然压过了民族音乐。在当下,欧美的流行音乐充斥着中国民众的整个社会生活,人们习惯且热衷于欣赏流行音乐。相较而言,民乐在民众日常生活中很少有出现的机会,逐渐被人们遗忘。

从当今社会的普遍现象来看,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提高以及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一个家庭基本上只有一个孩子,而家长都会想给孩子最好的教育,所以艺术的学习越来越普遍,大小培训机构层出不穷。但是不难发现,大多数培训机构都是XX 琴行,而这个“琴”也只是指钢琴,而不是中国传统的古琴、二胡、琵琶等,大家说的“琴童”也是指学习钢琴的儿童。由此可以看出,在音乐教育领域,西洋乐的势头同样远胜于民乐。

冯满天在《超级演说家》中的《民乐,该进入21 世纪了》认为现代的乐曲丧失了音乐的魂,一味地炫技或是服从于当下的流行趋势。同时,他也提到了民乐乐团较为窘迫的生存状况。现在的孩子大多学习西洋乐器,充分显示出西方音乐教育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我国古代也有完备的记谱方法,而现在几乎无人问津,大多使用西方的记谱方式。在教育中一直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教育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如若在教育中都不能保证我们国家文化的地位,那么民乐又该如何发展?中华传统音乐文化该如何传承?

谈到教育,在民乐艺术教育的发展中,教学模式的不足制约其发展。首先是教育模式,现如今仍以口传心授为主,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大多来源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经年累积的经验,而忽视了理论总结,这使得学生陷入教师个人经验设置的条条框框中,难以衍生出自己的演唱或者演奏风格,出现了所谓的“学院派”;其次是将技巧表现作为重点,而忽略内容,没有将演奏技巧与乐理知识紧密结合起来;最后是重视技能培养而忽视综合素养的提高,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只重视乐曲本身的演奏技法,而忽视了作品背后蕴藏着的文化与内涵。

在学校教育中,音乐学科始终被称为副科,在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层面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民乐的传承与发展;在社会教育中,随着网络媒体的大众化及普及化,青少年更喜爱网络歌曲,影响了一代人的三观;在家庭教育中,选择艺术教育时,大多数家长会首选西洋乐,而民族乐器不符合“高尚品味”。

所以,在这样的挑战之下,民乐的发展到底是应该裹足不前、保持现状还是应该长驱直入、积极发展呢?答案显然是后者。

二、如何“长驱直入”?

(一)新民乐

新民乐是传统民乐发展新形势,新民乐是民乐的发展与提高,为民乐传播搭建了桥梁。新民乐产生于这个多元化的时代,吸收借鉴了许多西方音乐的作曲技法、现代音乐技术以及现代科技,融入了诸多元素,增加了节奏感与音乐形式,使得传统民乐更具表现力,更加通俗化。

无论是美术还是音乐,我国向来注重单线型的艺术美感,注重作品背后所传达的意境与情绪,不像西方音乐注重直接表达,音乐注重纵向的和声效果。所以,新民乐在原有基础上借鉴此模式,在民族乐器合奏的过程中,每一件乐器都是独立的旋律,但是声部在纵向中可以和谐发展并且融汇成一首完整的曲目。

在众多的音乐体裁中,流行音乐深受大众喜爱。因此新民乐顺应此潮流,改变传统民乐的演奏方式以及演奏曲目,更加倾向于流行化、通俗化,使大众逐渐了解、熟悉并热爱我国传统音乐,使我国传统音乐也能成为大众所认为的“高雅音乐”。

(二)基础教育中音乐课堂与氛围

需要在学校的基础教育中对民族音乐进行有意识的传播。在此过程中,音乐课堂展现出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学校和老师积极配合,使用各种方式充分地向学生进行民族音乐知识的传授。

民族音乐作为我国的艺术瑰宝,但并不得学生之喜爱。究其原因,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对于音乐的不重视,自然没有一个良好的艺术环境,学生可以接触民族音乐的机会少之又少,兴趣自然薄弱。学校作为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主要场地,应当大力加强传统文化建设,营造浓厚的民乐文化艺术氛围。笔者认为,从教师角度来说,想要提高学生对民乐的兴趣,首先要让学生认识这个乐器,从他们的兴趣点切入,生动地将民族乐器融汇于小学生的认知中,使他们能够对此乐器产生兴趣。首先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分几节课来让学生认识民族乐器,在此过程中音乐教师要注重教学内容,一定要有实物,让学生能够真正触碰到民族乐器,可以切实地感受到民族乐器的特点;其次,组建兴趣小组,由具有音乐特长的学生担任组长,带动组内成员共同学习,做到在活动中体验民乐的美妙,在一切形式中学习知识,在合作中体现每个人的价值。

从学校角度来说,要给民族音乐创造发展阵地,例如可以举办校园民乐文化艺术节,营造浓厚的民乐氛围。此外,学校需要使用基础教育理念来引导民乐教学,并结合本土文化挖掘地方性音乐,规划校本课程,多渠道开展教育,才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本地区的音乐,进而充分感受我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激发深厚的民族文化情怀,并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进一步传承和发展中国民乐文化。

(三)在社会生活中增强影响力

笔者认为,冯满天老先生的演讲可谓振奋人心,说出了那一代人的心声,但是这一节目对于大众来说影响力不大,受到的关注较少。笔者认为,应该转变宣传方式,就像新民乐一样,找一个大众喜爱的点切入,抓住大众眼球,从认知层面改变大众对于民乐的态度。例如,可以对家长进行宣传,孩子不一定非要成为钢琴“琴童”,也可以成为民乐“琴童”,增强民族自信感,加强民乐普及力度。

(四)在传承中创新

创新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无论何种事物都要不断发展,才能不被时代所摒弃。在民乐的发展过程中,应当依据当下大众审美的变化,不仅要在曲目演奏中加入新的元素,而且要对乐器本身进行适当的改良,以适应当下的发展环境。

三、结语

全球化进程愈演愈烈,中国传统民族音乐必须跟上时代的脚步,不断前进。在中西方文化日益交融且冲突不断的现实条件下,需要尝试利用各种方式使民族乐器焕发光彩,并且充分调动广大的人民群众,提高人们的文化自信心,为民族音乐的发展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民族乐器民乐民族音乐
民乐国祥
传统民族音乐在高职教育中的传承——以高职民族音乐课程为例
民族音乐处在“低谷”
陈欣若和他的《色俱腾》——为九位民乐演奏家而作(下)
高校音乐教育对民族音乐文化的挖掘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五)笙
中国民族乐器(之十四)雷琴
明清时期民族乐器发展略览
中国民族乐器(之九)二胡
课堂中渗透民族音乐文化的实践与探索——以《其多列》一课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