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音乐学的发展路径
2021-11-12刘泽宾
刘泽宾
(华中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湖北 武汉 430000)
一、音乐学概述
音乐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开始于19 世纪的欧洲大陆。但是关于音乐的相关研究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开始。人们对音乐的研究始于对美的追求和崇拜,他们将音乐视为一种哲学现象,毕达哥拉斯以数字的和谐作为判断音乐之美的标准。在整个中世纪得到广泛传播和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一种音乐观点,将音乐视为哲学现象。随着大学的诞生,一些音乐相关学科逐渐成为重要的课程内容,学者们先后不断从物理学、哲学和心理学等众多角度,开始不断研究音乐的秘密,到19 世纪五六十年代后,音乐研究渐渐具有了独立的地位,产生了一些重要理论,被视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称为“音乐学”。
长期以来,历史音乐学的研究占据主导地位,人们热衷于音乐方面的历史数据、音乐文学和音乐手稿等方面的研究,忽略对音乐学的系统研究。二战结束以来,随着整体学术的进步,新的音乐学开始萌芽,音乐学者结合其他学科的知识,对以前的研究方法和成就进行深刻反思,将音乐学和美学紧密结合起来。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约瑟夫克尔曼作为主要人物在英美音乐学领域,对具有挑战性的音乐学进行不断思考,提出了自己对于音乐发展方向的独到看法,认为应当借文学批评的形式,用广泛的人文精神、文化内涵和历史角度,以客观、公正和批判的态度来思考、审视和评价音乐。二十世纪下半叶的音乐更多的是从文化角度来解释的,因此音乐人类学诞生了,其重点是文化,并且试图找到欧洲艺术音乐及其与文化间的联系,同时开始出现很多新兴的研究领域。苏珊·麦克拉里的书《女性的终结:音乐,性和性别》首次关注女性在音乐和音乐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从性的角度讨论了音乐。
二、改革开放40 年来中国音乐学发展的历史轨迹
我国的音乐学研究相对起步较晚,经过百年努力建立了专门的音乐教育机构和教育体系,培养了一批音乐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专心于社会主义建设,对于音乐学方面的研究更是乏善可陈。随着时代进步,我国的音乐学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在世界舞台占有一席之地。在西方音乐学的发展中有很多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地方,为了保证中国音乐学的良好发展趋势,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同时应考虑中国的民族特色。在学科建设问题上,许多学者提出了善意的批评和真诚的建议。此外,音乐学除了广泛意义上的音乐外,还必须探索和研究当地的民间音乐,这是中国学者的责任和独特条件。
中国视角、国际视角和中国视角下的国际视角可以充分体现我国这四十余年音乐学研究的三个重要阶段,反映了中国由封闭到开放,再到结合自身视角进一步开放的转变。改革开放之初,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但是因为长期存在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和意识形态,难以短时间内改变,因此在70 年代末到80 年代初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我国音乐学的研究仍然无法扭转固有的思维方式,思维转变还没有完全达到解放思想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过去的研究之中。1986 年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的论文,对民族音乐的研究仍然停留在传统形态学当中,对音乐历史的研究也基本还在历史延续对象方面。关于现代音乐重要人物和重要话题仍然是研究的重中之重,例如聂耳、冼星海等革命音乐家以及他们的作品,对劳动者的歌唱、对农民运动的歌颂以及对革命传统的讴歌等主题在这一时期内仍然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1983 年以来,音乐史一直被视为禁区,无论研究的形式和内容怎样变化,始终停留在过去的窠臼之中,仍然没有摆脱纯粹的中国视野,从中国的立场和角度审视并研究音乐学的问题。
随着解放思想的不断深入,一些音乐学家开始讨论音乐史的问题。1986 年的中青年音乐理论家座谈会是中国音乐理论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会议的一个核心议题就是如何更好地面对国际文化新趋势,讨论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进行音乐研究。讨论的这些问题尽管已经远离了当今音乐学术界的重点,但中国的音乐理论研究已进入国际学术视野。从那时起,中国音乐学研究的学术视野发生了巨大变化,国外音乐学研究的新方法和新成果成为音乐领域关注的焦点。从国际上看,原始学科丰富了新内容,新学科不断地涌现出来,新的研究方法逐渐被采用。音乐考古学、音乐美学和音乐史学等研究领域日益活跃,中国的音乐学研究日益国际化,向西方学习先进经验,并将其放到国际环境中进行研究,中国现代音乐史的研究对象基于尊重历史的原则。音乐学研究的一些趋势不断对中国音乐学研究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将音乐学进行一种跨学科研究,放置在更广泛的人文学科中(如修辞学、语言学和女权主义理论),应用到文学理论中;把音乐置于文化的语境中,在音乐史研究的文化研究趋势的文化视角下强调音乐学研究。在这个研究阶段,国内学者接受西方音乐理论,不少人认为音乐和音乐的研究应基于“批判”的理论,这些研究和理论都助推中国音乐学不断向国际靠拢,具有国际视野。
三、当前音乐学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入了新时代,对于音乐的研究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
第一,音乐学与时代发展存在着脱节的地方。因为我国长期存在的传统文化和固有的思维方式,以及长期存在的意识形态问题,我们的音乐学转型发展之路非常的艰难。目前的音乐研究领域十分的混乱,我国具有和其他国家不同的历史发展脉络和意识形态,文化历史背景差异使中国的音乐学发展转型显得更加困难,如何更好地贴近时代发展,更好地符合人民群众的需要,更好地贴合目前实际状况,需要音乐人更多的努力。
第二,中国音乐学缺乏对外国音乐文化的研究。目前我们的音乐研究虽然具有了一定的国际视野,但是更多的是运用一些固有理论对中国的音乐发展进行研究,对新思想和新知识的吸收不足,导致该学科发展滞后。从20 世纪80 年代开始,中国的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都在不断地接受西方文化,当时的研究毫不充分,因此对相关人员的要求并不高。目前的状况下,我们需要进行更多的国际研究,但在中国音乐学中,由于不少研究者外语能力较弱。音乐不同于其他艺术、人文或社会科学,专业人才的缺乏对音乐的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严重影响了学术水平和视野。
第三,内部知识的分散也是中国音乐领域的重要现象。中国现在在该学科中强调“专业化”,这种现象及其成因应引起人们的深刻思考。例如,中国古代音乐史的性质与现代音乐史的性质不同,中西音乐史的性质也有很大差异,许多学者无法做到这一点。在音乐教学中,如何分离和声的复杂性形式,并进行合理安排,如何整合和应用这些新的技术都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第四,中国音乐学在学术体系上也面临着很大压力。目前,中国音乐学内部的结构还没有完全理清,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需求,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
四、中国音乐学的未来发展
中国古代音乐学家的人文主义焦点一直集中在国家事务和伦理关系上,而对音乐的审美法和形式法则的关注却很少,缺乏对音乐本体论的研究和对音乐敏感性的实证研究,我们要“以史为鉴”,通过今天的努力来改变这种现象,以防止历史留下的遗憾传递给后人,相信只要我们秉承反思学习的态度和精神,中国音乐学的发展一定能够取得更辉煌的成就。
首先,中国要在世界音乐学发展史上留下自己的位置。音乐学是一个重要的人文学科,但近代以来由于各种历史和现实原因,我国的历史音乐学研究几乎停滞不前,没有取得一些重要的成就。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我们的音乐学研究已经不断地和国际接轨,实现了全面国际化,但由于专业人才有限,还不能够在国际上具有充分的发言权。中国的音乐学家应当秉持优秀的文化传统,对我国的音乐事业音乐文化充满自信,在对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充分了解、吸收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先进的理论和经验,进行深入的研究,让中国的音乐研究能够在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产生重要的影响。
其次,未来发展中应更加重视对独创性的追求。由于意识形态、社会历史和我国固有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我们的古代音乐理论更加重视国家事务社会伦理以及一些非艺术方面的思想。然而,现代的音乐学研究基于西方的思想和人文思维,更加关注对音乐的准确分析以及音乐认知的研究,这方面一直是我国研究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我们的音乐研究缺乏一定的音乐敏感性和实证研究,没有记载创作原理,没有形成独立的艺术形式,这也使我们在研究古代音乐时具备一定难度。所以,我们今天的研究就要努力地改变这种现象。英国的著名艺术史学家约翰·保罗斯托纳德曾经说过,“也许没有艺术史之类的东西,只有艺术史的学者,最后剩下的就是他们写的东西。”从中可以看出,学者学术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人类对过去现象的一些理解,他们的研究成果记录了音乐时代。
最后,建立中国音乐学理论体系。尽管当代中国音乐学研究已经具有了一定水平,并具备了相当的国际影响力,但从中国音乐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如何建立中国音乐学理论体系是中国音乐学家的义务。
五、结论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中,音乐学取得了许多成就,但是近代以来,我们由于科技文化等诸多原因,音乐学研究停滞不前。重新取得音乐研究的辉煌,在国际上占据更重要的位置,虽然我们已经做了很多的努力和工作,但是任何单独的个人都不可能完成如此庞大的项目,因此需要广大音乐学者充分吸收优秀传统文化,并借鉴外国文化和先进理论经验,进而进行精细加工,自我运用内化于心,以促进中国音乐学的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