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芦花荡》在京剧花脸行当教学中的意义
2021-11-12张磊
张 磊
(北京戏曲艺术职业学院 北京 100000)
一、引言
《芦花荡》是京剧的代表剧作,也是我国传统京剧表演艺术形式,该剧通过叙述三国时期张飞与诸葛亮、黄忠等人在荆州三气周瑜的故事,让观众通过唱、念、做、打快速进入故事的画面中,在剧作中不但人物形象刻画得到位得体,还把京剧艺术中的神韵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板一眼的京昆唱腔在近年来也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戏迷走进戏院观摩艺术,在戏曲类高校开展如《芦花荡》等京剧传统剧目的教学,有助于提升学生对京剧艺术的学习兴趣与课堂效率,让学生形成良好的艺术素养。本文将概述《芦花荡》京剧的基本背景,并分析戏曲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以及京剧花脸行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论述《芦花荡》在京剧花脸行当中的教学意义,以及分析采用传统剧目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影响。
二、《芦花荡》京剧概述
(一)《芦花荡》创作背景
《芦花荡》是根据小说《三国演义》创作的京剧名作,通过刻画不同的人物形象和展现不同人物精神的方式,向观众还原小说中的历史故事,使剧目更有感染性和可看性。
(二)《芦花荡》主要人物及故事简介
《芦花荡》是以张飞、黄忠、诸葛亮等蜀汉阵营代表人物采用先擒后纵的方式将周瑜囚禁后又放走,利用智谋之战略打击敌方士气的一出京剧戏码。目前该京剧选段在网上有较多视频可供参考学习。由于《三国演义》是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书中人物广为流传,是百姓茶余饭后的话题,利用京剧艺术形式表现故事及人物心理,有助于升华故事主旨。
(三)《芦花荡》的社会寓意
《芦花荡》的故事告诉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琐碎繁杂之事时要理性乐观看待,也印证了“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不要为小事钻牛角尖而因小失大,在彼此间产生冲突时要从长远的眼光考虑后果再做出决定,进而对彼此都有利。
三、戏曲专业学生的学习现状分析
(一)学生缺少一定的主观学习意愿
在当前的戏剧教学课堂上,部分学生没能形成对戏剧学习的正确认识,兴趣驱使下的学习将明显提升学习效率,即在主观学习意愿提高的前提下学习,将利于提升学生学习戏剧的效率,并使戏剧课堂的效率和质量得到有效保障。
(二)学生难以形成对戏曲的正确认识
戏曲艺术作为我国民间的传统艺术表现形式,在近年来呈现出濒临失传的发展趋势,作为华夏儿女有必要将保护京剧艺术视为己任,戏剧专业学生更要在课堂上形成对戏曲的正确认识,进而学会戏曲表演的精髓。
(三)学生生活环境缺少戏曲元素
互联网的普及让音乐传播的范围更广,与流行音乐相比,戏曲的传播力度和受众面仍十分有限,在校外更是缺少相关戏曲元素,进而让课堂教学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不利于学生吸收相关知识,且此现象短期内不易改变。
(四)学生戏曲唱、念、做、打功底薄弱
在多年来的教学过程中笔者看到,部分低年级学生的戏曲功底十分薄弱,难以在戏曲舞台上有良好的展现,不但会给观众带来观看上的不适感,也会让戏剧表演艺术失去规范性约束。
(五)学生难以掌握正确的戏曲学习规律
由于戏曲是一门艺术学科,学习方法和美声演唱、通俗歌曲演唱类似,往往需要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经过长期练习后才有可能在演唱水平上有所提升。由于戏曲这一艺术学科存在极强的学习规律和教学规律,所以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也是举足轻重的。
四、京剧花脸行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授课内容难以充分理解
由于授课内容距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且需承认的是当前阶段国内戏剧的主要受众群体仍以中老年人为主,学生在非兴趣使然的背景下难以对戏曲艺术抱有兴趣,这是社会现实,不是教学问题。基于此,大部分学生难以充分理解授课内容。
(二)学生难以有效把握花脸人物表演神态
京剧是一门表演艺术,当学生们在戏台上根据不同人物性格描绘脸谱时,不同底色的脸谱昭示着各异的人物性格,教师一边向学生介绍表演动作要领,还要注意每位学生的模仿情况与实际作品的匹配度。
(三)学生课后缺少自学戏曲知识时间
学生一般在课后以娱乐消遣的形式打发时间,由于戏曲专业各门课程间存在教学时间断层现象,若学生不注重练习京剧演唱技巧,很容易遗忘戏曲的动作要领。因此,需让学生在课后拿出专门时间学习戏曲知识,以巩固学习效果。
(四)纯理论讲授课时过多,表演课时较少
戏曲专业的纯理论授课形式课时过多,这虽然符合课程标准对艺术类院校的教学要求,但没有顺应实际的教学现状。表演课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提升表演能力,但受限于课时设置,当前阶段难以满足学生学习需求。
(五)京剧课堂教学内容与生活间距离悬殊
京剧课堂教学内容一般在生活中很少用到,不仅体现了戏曲与实际生活间的鸿沟短期内难以消除,也意味着要让京剧像歌曲一样在千家万户普及仍需时间,不仅需要教师的努力,也需学生对其形成正确的认识。
五、《芦花荡》在京剧花脸行当教学中的意义分析
(一)《芦花荡》是一出典型京剧传统剧目
《芦花荡》作为京剧花脸开蒙的典型传统剧目之一,在学生学习初期让学生学习该剧目,将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花脸演员的基本功与表演的技巧,进而了解戏曲选段的基本组成形式和戏曲艺术本身带来的魅力。
(二)《芦花荡》是花脸表演的有效样本
《芦花荡》作为传统京剧选段,也是花脸表演的有效样本。《芦花荡》出现于课堂上,教师可利用琅琅上口的戏词让学生快速了解表演内容,在教师的指引下,学生的动作也必然将进一步朝着规范化、艺术化的方向发展。
(三)《芦花荡》具有深远的教学意义
《芦花荡》作为初级教学内容,不但可以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教师的戏曲表演能力也将在指导过程中显著提升,同时可以促进戏曲文化的传播,彰显国粹艺术的价值。
(四)可通过《芦花荡》引出其他教学内容
《芦花荡》是一出标准花脸开蒙剧目,其具有的规范性可以促使其他教学内容的有效推进,因不同京剧作品间存在共通性,在学生形成良好表演能力的基础上展开后续内容的教学,将显著提升课堂效率和教师教学能力。
(五)《芦花荡》的现实寓意易于让学生引起共鸣
《芦花荡》的故事背景虽然距今已有几千年的时间,但当前阶段学生仍生活在社会与集体中,其带来的人生智慧和现实寓意是深远的,学生的校园生活离不开与同学和教师的朝夕相处,在引起共鸣的同时可以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领悟到许多人生的道理。虽然戏曲专业的就业面较窄,但在学生学习样板戏过程中可间接了解戏曲专业的就业方向和行业前途,因京剧和相声、演唱等艺术表现形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学生也会在学习过程中了解成才方法,进而不断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六、京剧教学的影响分析
(一)京剧教学的重点引起学生注意
将传统剧目作为京剧教学的重点内容,可以吸引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传统剧目不但利于学习,其动作要领的标准程度更是让无数戏曲学习者赞不绝口,因此对提升课堂的有效性大有裨益。
(二)京剧艺术的代表
传统剧目作为京剧艺术的代表,在表演过程中带给观众启示的同时,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可掌握相关人物形象,在理解京剧剧本的故事情节和文化内涵后投入表演,将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有助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传统戏易于让学生掌握戏曲表演技巧
传统戏易于让学生掌握戏曲表演技巧,很多戏曲表演技巧虽然不像数学公式一样是定式化的,但学生在教师的传授和引导下也很容易形成对戏曲动作的理解。
(四)传统戏比教材教学内容更有说服力
传统戏与教材相比是生动活泼的,教材上的教学内容往往需要辅助以教学视频或配套课件,传统戏的出现打破了学生学习教材期间的抽象感,在教学上也更具有说服力,进而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
七、结束语
戏曲艺术的发展离不开一代又一代的人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艺术类高校作为传承和发展文化的重要力量,在秉承教学原则的基础上,还需看到高校的戏曲艺术教学工作在多年的沿革中仍有不足之处,需要教师和学生克服万难为之努力。通过打造如《芦花荡》等一批优秀样板戏作品的课堂教学课程,将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戏曲知识的接受能力和教师的授课能力,间接提升曲艺类课堂的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