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播平台对河南豫剧的影响
——以《梨园春》栏目为例
2021-11-12卢蕊
卢 蕊
(河南理工大学 音乐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一、豫剧的发展及传播途径
(一)豫剧概述
豫剧是河南省的传统戏剧,豫剧也被称为河南梆子、河南高调等。豫剧的历史已有上百年,早在清朝乾隆年间,豫剧在河南及周围地区已成为很有影响的戏曲剧种。它是我国梆子声腔剧种中极为重要的一支,与京剧、评剧、越剧、黄梅戏一起被称为“五大剧种”,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主要流传于河南地区。豫剧在形成和发展时期,不断汲取了昆腔、吹腔、皮黄腔及其他梆子声腔剧种的艺术因素,同时广泛吸收河南民间流行曲调的音乐、曲艺说唱和俗令小曲,最终形成了质朴醇厚、丰富细腻、富有乡土气息的戏剧特色。
(二)样板戏时期
样板戏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以戏剧作品为主,加上少量音乐作品的大型舞台艺术作品,统称为“革命样板戏”或“革命样板作品”,俗称“样板戏”。在全国闹“文革”的氛围下,人们精神食粮极度匮乏,全国唯一的娱乐生活就是“八大样板戏”,作为地方最具影响力的豫剧也在该时期摈弃了传统剧目的演出,根据政治需要创作“样板戏”。该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豫剧样板戏有豫剧版《红灯记》《朝阳沟》等。
“文革”期间,我国生产活动几乎处于停滞状态,豫剧版的“样板戏”也无法通过电视、报纸等途径为大家所熟知,只能通过传统方式——在剧院舞台演出的方式供当地人民欣赏。此时通过豫剧所宣传的也是“文革”时期激进的思想文化,通过豫剧影响当时人们的精神意识。
(三)改革开放后的豫剧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经济迅速发展,科技变革日新月异,电视、手机等传播信息工具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尤其是电视广播平台为豫剧的传播作出巨大贡献,全国人民都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平台了解豫剧文化。
豫剧是在河南方言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具有朗朗上口的特点,在河南群众中有着良好的基础,无论城区闹市还是田间地头,都能随口来一段“刘大哥讲话理太偏”。随着电视广播进入千家万户,河南豫剧在全国各地传播,河南豫剧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被大家所熟知。由此可以看出,电视广播确确实实为河南豫剧的广泛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电视广播这些新兴传播形式的出现,虽然可以使人们足不出户就了解多样资讯,但是给豫剧的传统传播手段——剧团舞台演出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导致河南各地的剧院关门倒闭,大量演员开始转行。在此冲击下,很多小剧团由于资金匮乏等原因无法生存下去,而比较大型的剧团表演也只是在一些大的节日庙会中集中出现,而且年轻的一代接触豫剧的底蕴并不深厚,无论是在城镇还是在农村地区,其观众群体都开始趋向老龄化。
二、《梨园春》栏目出现后对豫剧发展状况的影响
(一)《梨园春》栏目的起源
1994 年,河南电视台开播了一档以河南豫剧为主的电视晚会栏目——《梨园春》,该节目主要是向河南及其周边地区传播传统豫剧。但是传统的传播方式不免会使年轻一代观众审美疲劳,为了激起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的兴趣,《梨园春》栏目组于1999 年3 月进行全面改版,改版后的栏目充满活力和朝气,在全国同类地方戏曲节目都陷入低迷状态的时候,《梨园春》栏目组在不断的实践中摸索出一条利用现代电视技术与河南传统戏曲相结合的道路,尤其是戏迷擂台赛的设置,充分调动戏迷踊跃参与,获得了群众的广泛关注,《梨园春》栏目的收视率不断攀升。
(二)《梨园春》栏目热潮消退原因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科技变革更为迅速,网络全覆盖、智能手机、智能电视甚至智能家具的出现,处处彰显着我们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时代。在这个网络便捷的时代,我们可以随时随地通过智能手机、电脑等工具连接网络获得自己想要的资讯,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对电视广播行业产生了冲击,大家被各种各样的信息所吸引,可以守在电视机前等待《梨园春》播出的人群大量流失。
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加深,我们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来自世界各地的多元文化通过网络影响着我们的生活,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根据自身喜好任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化。并且随着网络一起成长的“90后”、“00 后”对于豫剧文化的了解越来越少,很多年轻人认为豫剧文化是“老古董”,而且他们表示这些文化已经跟不上发展的潮流,无法吸引他们的眼球。他们更倾向于观看有趣的短视频,在这些视频中包罗万象,来自世界各地的能人异士发布了关于自己专业的视频,如各种舞蹈、歌唱、游戏以及极具本地特色的视频。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文化断层现象,使得《梨园春》栏目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当年的辉煌。
随着《梨园春》栏目热播多年,《梨园春》栏目自身也暴露出许多缺点,如商业色彩浓厚、缺乏对艺术创新等。许多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发现,《梨园春》栏目到处都充斥着商业广告,无论是主持人的服装赞助商,还是节目的赞助商,就连观众席也举着各种各样的广告牌,在节目开始之前介绍各种广告都要花费些时间;在节目中间,镜头时不时会扫到广告牌、中间插播广告时间过长等问题,可能使观众无法集中精力到欣赏节目上,也会让人觉得不胜其烦。
不仅如此,在多年的节目播出中也可以发现,观众看来看去都是那几个五六十年代的老唱段,像《三哭殿》《大祭桩》《南阳关》《秦雪梅》等,这几个唱段频繁地出现,并没有对豫剧进行有深度的演绎,存在过度消费观众的嫌疑。由于《梨园春》栏目的热播,许多豫剧小童星也因这个节目出名,诚然,通过这种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使豫剧经典得以传承,看似是一种好的现象,但是这些小童星大多都是00 后,甚至是10 后,他们对于豫剧所承载的传统文化真的理解吗?他们对于豫剧的喜爱是否能热情不减呢?这些小童星倒仓之后是否还能继续传承豫剧呢?这些问题值得我们反思。
三、培育和完善广播平台,加强对豫剧的推广
(一)当地政府要加大对戏剧传播的支持力度
民间的力量相对来说是有限的,想要使诸如豫剧的传统戏剧得到广泛传播必定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推动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发展,当地政府可以做的有很多,如建立可以让戏迷练习、互相交流切磋的民间“小擂台”,使戏迷有地可去、有地可练、不扰民,一定程度上还可以带动周边居民的广泛参与,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政府还可以对群众文化进行有效引导,可以把豫剧作为地方文化符号进行宣传,使河南人处处感受到自己身为河南人的骄傲,意识到自己身上承载着把豫剧传承给下一代的光荣使命。同时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被广泛弘扬,受到民间追捧,在此背景下,政府更加应该有所作为,多为传统文化发声,正确引领时代文化潮流。
(二)与网络紧密联系,扩大豫剧影响范围
进入人工智能时代,电视广播平台也不能落伍,电视广播平台要寻求更广泛的平台,把握好时代机遇,而不是被时代所遗忘。电视广播平台可以利用与网络、广告相连接的方式,更多地输出戏剧文化特色、节目特色。在网络方面,电视广播平台可以寻求与各大网络视频、短视频APP 的合作,使电视广播平台活跃于人们的手机端、电脑端,人们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更加便捷,不用守在某个时间某个地点,不用被各种广告侵扰地欣赏节目。不仅如此,电视广播平台也可以寻求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的合作,例如可以在家居、生活用品中植入传统戏剧的程序,让传统文化渗透在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扩大其影响力。
(三)艺术院校及各院校设置相关课程,使豫剧年轻化
豫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传承是我们关注的一个焦点。从目前来看,豫剧的传承和发展只存在于老艺术家团体和社会中少数喜爱豫剧的群体,这样的传承力度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老艺术家活动的范围相对来说较为狭小,而爱好者更多地只是了解皮毛,虽然存在《梨园春》这样的特色栏目,但观众也只是对豫剧有着粗浅的了解,对其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发展脉络和各种唱法了解并不深入。因此,各大艺术院校及各院校的相关艺术专业应把传统豫剧纳入学习课程,毕竟,这里的学生有着艺术基础,学习豫剧相对其他从未接触这方面知识的人来说要容易得多。其次,院校可以聘请社会上对豫剧有所研究的老艺术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学到原汁原味的豫剧,感受老艺术家对豫剧的热忱,从而激发自身对于传承豫剧的责任感和热情。不仅如此,豫剧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应该在河南地区甚至更大范围内的院校应开设相关课程,让受众群体更加专业化、年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