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历史、记忆、认同:建党百年视域下主旋律电视剧的共同体意识建构

2021-11-12文婷

声屏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共同体中华民族记忆

□文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上再次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对国内有重要意义,也是当前形势下国际政治博弈的实际需要。建党百年之际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好时机,各种主题的影视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现,通过再现历史记忆来建构民众的国家认同。央视一套播放的《觉醒年代》更是在不同年龄段中掀起了一股全民热潮,该片将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作为主要叙事内容,意图强化民众的爱国热情。

历史场景再现:事实真实与艺术真实

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对中国不同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行叙事安排,再现经典历史场景,建构民众的历史记忆。既然要再现历史场景,“真实”必然是主旋律电视剧的根本性质。《觉醒年代》编剧龙平平为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研究员,一定程度上保障了这部电视剧的历史真实。但相比于客观陈述加史料相拼的历史纪录片,此剧又多了一些艺术美学。这样既能最大可能地再现历史场景,又能更大限度地吸引受众观看,于真实性与艺术性之中,以符号、情节和价值的互相联系、依次递进,在观众面前缓缓地铺开一幅宏伟、精美、动人心魄的历史画卷。

一、符号表达。影视剧创作离不开符号的表达,创作者将各种符号隐喻于作品之中,观众通过观看产生解码这一行为实现与创作者的互动。不论是场景还是台词,抑或是人物,都能被纳入再现特定历史的过程之中。

《觉醒年代》中有不少聚焦动物的场景,导演意图通过这种隐晦的镜头语言向观众传达意义。蚂蚁在剧中出现多次。第一次是在陈乔年的碗中,他将蚂蚁轻轻拾取放生于象征生命的绿植上,体现的是辜鸿铭所说的“中国人最大的品质是温良”,也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传递出“重获新生”之意;第二次是在陈独秀演讲时的话筒上,蚂蚁伴随着慷慨激昂的“民主与科学”之声一路向上爬,这是中国人开始觉醒向上的一种象征;第三次是在李大钊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之时,蚂蚁(谐音“马义”)在李大钊手臂上一路向着阳光攀爬,象征着马克思主义将要带领中国走上光明。除此之外,剧中的骆驼、螳螂、青蛙、鸽子等都是带有隐喻的符号,运用视听艺术展现了当时真实的历史状态。

剧中的人物也具有符号化的指向,不仅有家喻户晓的革命先辈,有为国捐躯却不为人熟知的陈延年、陈乔年、赵世炎、邓中夏等有志青年,也有作为许许多多革命青年缩影的虚构人物郭心刚。他们都是“以命醒民”的代表,用自己的身躯去铺筑中华民族走向辉煌的道路。《觉醒年代》在虚实之间赋予符号意义,让剧中的各类符号及其表征伴随着历史情景的推进一一展现,从而完成了主旋律电视剧在认知意义上的主题深化。

二、情节叙事。龙平平2014年10月开始创作《觉醒年代》剧本,到2020年5月完成,历时近6年,前后修改了9次。花费如此大的心血只为回答“中国共产党是怎么来的?是哪些人搞起来的?当初,我们为什么要选择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为什么要搞社会主义,当初的选择对不对?”虽然100年的历史证明了社会主义没有欺骗中国,但是在建设这条繁华大道时的苦难与悲情却只有经历与奋斗的先辈们知晓。《觉醒年代》正是在这种声画交错呈现之间,用史实与电影艺术手法叙事,把人们带入到那个民众思想觉醒的年代。

剧中毛泽东的出场有近两分钟的描写,镜头的艺术语言给了观众极大的冲击。瓢泼大雨的街上,青年毛泽东逆着人群迎雨奔跑,怀中抱着《新青年》,踏过一滩污浊泥泞的死水,眼里看到的是冒雨叫卖的商贩、哭喊着被卖的孩子、趴在地上乞讨的流浪汉、骑着马横行的军阀……这正是他不惧前路崎岖,将社会百态、人间疾苦尽收眼底,最终带领风雨飘摇的中国走进光明的写照。

还有一幕情节感动了许多观众,也让陈延年、陈乔年的名字被永久记住。陈独秀送两个儿子去法国勤工俭学,他们迎着阳光,带着微笑,向前走的每一步都透出坚定,但镜头一转,希望的步伐变成了一双带着镣铐、满是伤痕的脚,一步一步从血水中踏过,不变的是那满脸的微笑。两个不同时期的情节被拼接在一起,产生强烈对比,让人久久震撼。这一幕幕真实又蒙太奇的情节叙事,让那个山河破碎却又希望显现的年代仿佛就在眼前。

三、价值体现。国与家、集体与个人是值得探讨的主题,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集体情感与价值观念,爱情、亲情、友情都是与个人主义紧密结合的情感,但有时候却站在国家与集体主义的对立面,影视作品创作时容易把握不住这二者的度,传递出有失偏颇的价值观。将国家使命的主流价值与社会情感的个人价值相结合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创作方式,也将观众的情感与国家命运联系地更为紧密,正如很多主旋律电视剧都将“革命+爱情”作为其主要的叙事方式,但遗憾的是常常出现本末倒置、画蛇添足的情况,令人诟病。《觉醒年代》在叙事过程中将爱情和亲情等个人情感置于一个更宏大的情景之中,既不喧宾夺主也不磨灭其价值,尽力去展现特殊时期怀揣着救国救民理想的有志青年有着怎样的家国情怀。

五四运动时,陈独秀看到街道上和北大校园里的混乱场面后情绪大变,回到家中上演了一幕体现父与子、丈夫与革命者、家与国、私与公的经典场面。他举杯对妻子高君曼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丈夫”,对子女说“我不是一个合格的父亲”,却发出了“我爱这个国家,这个国家不仅是我的,更是你们的,我要为这个国家去做点什么”的悲鸣之声。陈延年也举杯说“今天我也要敬赔罪酒,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作为长子,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爱情、亲情与爱国爱民之情在这一段中看似冲突,却又达到了一种和谐,给观众带去价值共鸣。这些先驱们不仅是伟大的革命者,也是普通的丈夫、父亲、儿女,但为了国家和人民,他们义无反顾、赴汤蹈火。这样的人物塑造才具有丰满的血肉,这种家国同构的影片才能传达出与观众同频共振的价值观念。

集体记忆强化:营造共同感和爱国情

主旋律电视剧不同于历史纪录片简单的影像还原,也并非是编年史料堆砌,而是以史实为底色,通过讲故事的方式形成一种群体共同表征,强化集体记忆。莫里斯·哈布瓦赫在他的著作《论集体记忆》中将集体记忆定义为“一个特定社会群体之成员共享往事的过程和结果,保证集体记忆传承的条件是社会交往及群体意识需要提取该记忆的延续性”。根据哈布瓦赫的理念,这里的“往事”并不一定是客观存在的过去,在本质上是立足现在对过去的一种重构,也就是说,对集体记忆的塑造与强化实际上是与当下社会和国家的主导思想相一致的。在建党百年之际,《觉醒年代》等主旋律电视剧通过对话语、情感以及平台的运用不断强化集体记忆,也是为了在建构记忆的过程中培养和营造民众的共同感与爱国情。

一、话语的直观呈现。电视剧生产离不开对话语的创作,不同的话语模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但不论是枯燥无聊的还是娱乐献媚的,都难以真正起到强化集体记忆与营造爱国情怀的目的。米歇尔·福柯提出了话语即权力的观点,认为话语与权力二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主旋律电视剧自带政治基因,它的话语生产背后定然存在着权力的印记。因此在建党百年之际,这类电视剧的话语模式必然需要以一种公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主流价值观的引领。

台词是对电视剧话语的最直观体现,《觉醒年代》的台词时常让人感到热血沸腾。在那个关乎中国未来去向的年代,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们借着台词在观众面前大声疾呼,配合着电视剧画面展现出的历史情景,如何不令人动容。为了拒绝在巴黎和会上签下不平等条约,李大钊向长辛店的工人们呼喊:“中国,是我们中国人的中国。我们自己的国家,我们不爱,谁爱?”顾维钧坚定地发出“大家都是中国人,分得清厉害得失”之声;汪大燮对蔡元培说:“四万万中国人只要一条心,中国就不会亡”;陈延年、赵世炎等进步学生在街头奔走呼告:“中国是我的中国,也是你的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这是我的一九一九,我的一九一九,是中国人的一九一九。可是现在日本人要当我们的家,做我们的主,咱们能同意吗?”中国、中国人、中华民族这样带有明显“我们”属性的语句,一遍遍地强化着人们的共同感和关于一百年前革命先辈们救国救民的集体记忆。当下的时代也需要“中国是中国人的中国”这样的声音。

二、情感的侧面补写。人天生具有一种“共感”,能够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感同身受。《觉醒年代》依据史实进行创作与拍摄,人物的命运其实早已经被“注定”,但人们的情感还是会随着情节发生变化。当观众开始担心,开始喜悦,开始愤怒,开始欢腾,开始哭泣时……这些主旋律电视剧的目的就已经达成。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说:“就本质而言,社会凝聚来源于共同的信仰和感情。”主旋律电视剧要达成营造爱国情怀的目的,则必然要深入观众的内心,在叙事过程中注重将主流意识形态与社会大众心理相缝合,让影片与观众产生情感互动,从而达成共识,将想要表达的价值观传递出去。

《觉醒年代》在这方面提供了一个示范,不曲意逢迎却足够吸引人。它在全方位的宏大叙事逻辑下对中国共产党建立的艰辛过程进行了还原性的描摹,但与此同时也将微观个体的“众生相”纳入其框架之中,国家使命与个体经历产生连接,价值传递与观众的审美诉求和文化消费需求也实现情感共振。在剧中,无论是教科书上的典型人物还是不闻其名的普通人,都是鲜活生动的、不神话、无脸谱,一颦一笑、一言一行都将观众带入到“当时”的情景与记忆之中。陈独秀可以是新文化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人物,也可以是家庭中“笨拙”地关心孩子们的普通父亲;李大钊可以是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先驱,也可以是被妻子唤作“憨坨”的寻常丈夫。这些英雄人物不再完美无缺,有着常人的喜怒哀乐,却也更加容易与观众产生深刻紧密的情感连接。

三、平台的延续强化。《觉醒年代》在CCTV1播出,但其受众却不限于电视观众,而是几乎波及到了所有平台,尤其是年轻观众聚集的哔哩哔哩、微博、微信、抖音、豆瓣等。电视对集体记忆进行建构,其他平台则进一步创造出与官方叙事相对应的话语空间,延续主流意识形态,实现了集体记忆的强化与延伸。青年观众自发地对《觉醒年代》评分、讨论、二次创作,感叹、感动于当时也是青年人的烈士们,也感怀自己作为当代青年应有的使命。

截至6月,新浪微博上与《觉醒年代》相关联的话题词条阅读量超60亿次,讨论达200万次;抖音上与《觉醒年代》相关联的短视频播放量超15亿次,其中最高的一条视频点赞量达58.5万;《觉醒年代》的微信指数达430万;《觉醒年代》在豆瓣上获得9.3的高分;哔哩哔哩上以《觉醒年代》为内容进行二次创作的视频播放量合计超过一亿次,最高单个视频播放量达944万次。在这些中国民众尤其是青年人日常使用频率最高的平台上,《觉醒年代》的关注度明显超出了以前传统的主旋律电视剧,且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那些或艰苦或辉煌的记忆并未被民众遗忘,那些主旋律电视剧也并非为青年观众所不喜。当代青年群体对主流文化、民族历史以及国家命运的态度是主动关注与接纳的,他们对各种平台的熟练运用也使得电视这一媒介得到延伸,主旋律电视剧的核心内涵得以更大范围传播,具有共同感和爱国情的集体记忆不断得到强化。

国家认同建构:历史记忆的意义指向

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指出国家和民族实际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其中想象这一主观的情感范畴是形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部分,而媒介则是形成想象的重要条件。主旋律电视剧的目的并非简单地重现历史场景,强化集体记忆,而是牵涉政治实践、社会心理、价值情感等多重面向,其意义指向实则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要不断增强各族群众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这“五个认同”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国家认同建构的基础,其中包含着政治、民族和文化的多重属性,涉及过去、现在和未来。

一、政治认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要的就是要爱国,要认同自己的国家。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就是对国家主权、对执政党、对制度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毛泽东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是从属于政治的,但又反转来给予伟大的影响与政治。主旋律电视剧带有政治基因,它的生产具有明确的政治目的。《觉醒年代》是一部讲述中国1915年至1921年历史的主旋律电视剧,它将笔墨着重在五四运动时各行各界通过不同方式“外争主权,内惩国贼”上,着重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的艰辛历程上,着重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化的推进上。这些记忆的交织重现,使得民众对伟大祖国、对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感不断深化。

二、民族认同。只有知道中华民族究竟是什么,来自哪里,才能清楚中华民族将要去向何方,才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华民族”这一概念的产生本身就与近代以来中国的救亡图存紧密相关,《觉醒年代》就是在再现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历史中不断强化民众共属一体的国民心理。正如该剧在台词中不断重复的“我们中国人”“我们民族”“中国人民”“中华民族”等话语,在剧情中展现出的中华民族强大凝聚力等记忆,潜移默化地在观众脑海中形成一种“我们”的成员意识。

三、文化认同。“支撑我们这个古老民族走到今天,支撑5000多年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是根植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对文化的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无论是从外在的场景时代还原还是从内核的思想文化碰撞,《觉醒年代》都带着深厚的文化传承。在1915年到1921年东西方文化激烈碰撞与杂糅的时代背景下,建筑、服饰、杂志纸张、铝饭盒、暖水瓶等大大小小物品的展现都是对历史印记的还原,红楼、长城、嘉兴红船、中共一大会址等重要场所的刻画都是对建党历程的再现,保守派阵营与新文化阵营的一次次角逐论战都是对中华文化基因的不断强调。这些时代的符号让观众浸润于“真实”的文化背景之中,不断地强化对中华文化的知悉、理解与认同。

结语

在建党百年之际,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电视等大众传媒本身就具有强化记忆、建构认同的能力与使命。但是长期以来,在电视屏幕上频频出现的不是“抗日神剧”就是类似纪录片的历史剧,一种是对残酷悲壮历史的遮蔽,一种则是对共情观众的舍弃。民众讨厌的从来都不是主旋律,而是严重背离史实的“无厘头”剧情,或是枯燥无聊的史料堆砌。无法吸引观众,不能引发话题讨论,主旋律电视剧的目的如何能达成?在如今复杂的时代背景下,以主旋律为主要创作基调的文艺作品,不能再如“抗日神剧”一般罔顾事实,也不能以一种完全说教宣传的方式去强行劝服,而是要回归本真,回归大众传播媒介的职能,以一种建构历史事件集体记忆的姿态去唤醒民众的爱国之心和国家认同。《觉醒年代》在主旋律中寻找到一种平衡,以事实真实与艺术真实共同讲述历史,将家国情怀融入话语与情感叙事,并通过民众在不同平台的自发讨论宣传,不断延续和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猜你喜欢

共同体中华民族记忆
爱的共同体
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共同体的战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记忆中的他们
记忆翻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