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语用身份的顺应性分析
——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
2021-11-12宋笃志
□ 宋笃志
“身份”一词源于社会学,指的是社会个体或群体的社会属性。就如同大量的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关注身份、关注“身份”的内涵变化一样。随着媒介形势的飞速发展,电视节目形式的不断创新,电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身份问题也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
《故事里的中国》是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联合央视创造传媒、中国国家话剧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类节目,收获了观众和业界的一致好评。本文拟以身份理论为指导,深入分析探讨节目主持人撒贝宁在文化类节目《故事里的中国》中的语用身份,并结合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等语用学理论,以《故事里的中国》为例,分析阐释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用身份的建构机制问题。
节目主持人语用身份的多重性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不同于其他综艺节目主持人,需要主持人构建出多重语用身份才能适应节目的需求,体现出文化类电视节目特有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在《故事里的中国》第二季中,主持人撒贝宁依据节目中语境的变化和交际需求,对语用身份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与变化。笔者认为,撒贝宁在节目中的语用身份有以下几种:主持人身份、引导者身份、节目价值传导者身份。
主持人身份。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语言表达需要依据语境的变化和交际的需求进行动态的调整。维索尔伦在《语言学诠释》中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过程创造出来的”,是通过受话人和释话人之间的,与客观外在的现实相联系的互动的关系中体现出来的。“优秀的主持人通常要具备过硬的综合素养,包括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语言能力、应变能力等,以满足节目主持的多种需要。”一名优秀的文化类节目主持人,需要依据节目的进展、与嘉宾的对话、所需要的传递的信息等因素对话语做出调整,并调动自身的素质与能力,满足文化类节目对主持人价值的需求。
张:钟老师在会诊当中具体的指标,呼吸机的参数,抗生素的用量都讲得非常仔细,战场在武汉,但是诊疗的技术力量和广州是同样的。
撒:我想再碰到任何的挑战,任何的艰难时刻到来的时候,你们的心里都是有底气的。
张:没有后顾之忧。
撒:非常感谢您和您的同事们在那样危难的时刻,在我的家乡所做的一切。谢谢你,谢谢大家。
在这期节目中,撒贝宁依据节目的交际需求与语境的变化构建出的主持人身份,在与嘉宾进行交流和在进行节目的总结时,撒贝宁的语言真挚感人,从多个视角出发,使观众感受钟南山院士在抗击疫情过程中的艰辛与奉献,感受节目所想传递的深刻的文化内涵,给观众以深刻的启发和引导。因此,撒贝宁所构建出的主持人身份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价值,更加符合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价值需求。
引导者身份。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撒贝宁在节目进行的过程中构建出了引导者身份的两个不同方面。首先体现出来的是节目流程的引导者。在与嘉宾进行访谈时,撒贝宁需要对嘉宾的话语进行引导,以此使节目的故事线索更加清晰、嘉宾表达更加流畅。
撒贝宁在访谈的过程中对嘉宾的话语进行了引导,使嘉宾讲述了故事发展的重要线索《蝴蝶飞》,引出了接下来的节目流程。撒贝宁的引导符合故事以及节目的发展流程,从而使观众对节目的理解更加顺畅。
其次是情感引导者的身份。在节目中,因为节目的故事感人,需要主持人将节目所表达的情感进行引导和释放。在受访者的语言中体现出来的丰富情感需要主持人引导给观众,因此撒贝宁依据语境选择转换到了情感引导者的身份,将故事中的情感升华,把情感传递到了观众的内心世界,使节目更加温情感人。
传递者身份。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为了使观众对节目的价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撒贝宁表现出了传递者的语用身份。在这种身份的构建下,主持人需要在语言运用中传递深刻的文化内涵,将当期节目的主题思想传递到观众的内心世界中。传递者身份的构建也是文化类电视节目主持人所特有的。例如,在20201002这期节目的结尾,撒贝宁将主题总结和升华,使观众在主持人的语言中感受到扶贫干部的艰辛和国家的扶贫力度,感受到节目所呈现出来的主题和价值——致敬时代英雄,向英雄学习。由此可见,节目价值的传递也正是通过主持人的语言完成的。
节目主持人语用身份的建构机制
上文结合电视节目和主持人话语分析了节目主持人的语用身份,不过正如陈新仁所指出的那样:从语用学角度研究主持人“身份”,不能“只关注身份的类型、建构的话语方式与构成”,更要“关注交际者为何选择与建构特定身份”。下文笔者拟展开阐释节目在主持人语用身份的建构机制。
通过话语进行动态建构。在一档电视节目中,主持人话语是节目价值传递的重要渠道,节目的文化内涵和深刻价值需要主持人运用语言展现出来。主持人需要在话语构建的过程中满足节目的价值需求,通过语言的运用强化话语所构建的语用身份的有效性。在《故事里的中国》中,撒贝宁通过话语进行了动态的身份构建,语用身份的转换也契合了当前语用身份的语言风格。在与嘉宾进行访谈时,他的语言风格亲切、自然,构建出了引导者的语用身份,例如:
撒:刚才,在节目开始之前,节目组的导演跟我说,张院长行走起来腿脚不是特别的方便,你过去搀扶一下。我说你们还是不了解张院长,我说你问问张院长让人家扶吗?我要是走过去,以张院长的脾气,一看见我要扶他,张院长肯定用武汉话说你给我走远一点。
而在进行节目价值的传递时,撒贝宁的语言风格更加成熟、稳重,构建出了传递者的语用身份。例如:
撒:青春不是一个时间概念,它不仅仅是你生命中一段特别的年华,青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能够定义你生命的底色和分量,奋不顾身拼尽全力,去让自己最初的梦想成为现实,这或许是青春最美的模样。青年向上,时代向前。
顺应语境彰显多重身份。维索尔伦认为,发话人需要顺应物质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并以此构建出多重语用身份。主持人在节目中作为发话人和受话人的身份也顺应了语境进行改变。首先是物理世界。维索尔伦认为“交际双方在物理世界中的所处位置,对于决定某些语言选择及其意义,有很重要的作用”。从物理世界来看,主持人作为物理世界中的发话人,节目特定的语境中需要根据节目本身的流程顺应,而在面对观众进行引导和价值传递时,需要考虑到观众,从而选择恰当的语言和身份去面对释话人进行语言传播。因此,需要主持人构建出不同的语用身份,以此实现交际双方在台上与台下的顺利交流。
其次是心理世界。在《故事里的中国》中,主持人撒贝宁在实现其引导者身份时,对观众的心智世界进行了构想。在与嘉宾的访谈中,撒贝宁选择引导者的身份将访谈的内容进行认真梳理,以使得观众在观看时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脉络;在情感引导时,撒贝宁通过话语将节目的情感价值引导到观众的内心世界;在进行节目价值的传递时,撒贝宁作为发话人,运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将节目的价值传递到释话人心中,使观众在语言中感受到节目所想传递的情感和价值观。
最后是社交世界。从对社交世界的顺应来看,“文化,及其生发出来的规范和价值观。一直都是语用学文献中最能反应社交世界与语言选择的关系的成分”。在文化规范方面,撒贝宁作为传递者所传递出的节目价值观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使用语言艺术将正确的价值观引导给观众,从而使观众在语言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感受到了《故事里的中国》所传达的感人精神。
结语
文化类节目主持人的语用身份应符合节目的价值需求,在话语中体现出文化类节目的价值和内涵。从语用学的角度来说,主持人在主持传播的过程中依据了节目语境的变化,对自身语用身份的构建进行了动态的调整,而对语用身份的调整,也顺应了语境中的交际需要。对于主持人来说,语用身份的构建与转换可以使节目实现更好的传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