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情

2021-11-12金石明

声屏世界 2021年12期
关键词:仙女公信力寝室

□ 金石明

最近,老有单位和朋友邀请我去他们那儿和大家聊聊“舆情”。其实我心里明白,大家更想和我拉近点感情,少对他们批评,以免形成“舆情”。

人是情感优先的动物,大家关系这么亲密,老批评人家总是不合适的。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被批评,包括你我他。

可一家媒体,从来没有批评只有赞美,那这家媒体估计也很难成为一家让人信赖的媒体。因为舆论监督是媒体的重要特征和功能之一。《费加罗的婚礼》里不是有句话叫“若批评无自由,则赞美无意义”吗,估计也是这个道理。偶尔碍于情面去和大家聊天,我明白大家并不是请我去讲大道理的,所以我基本选择“讲故事”。前几天去某单位和大家聊了聊。

首先,我说舆情有正面和负面。我理解的舆情,尤其是网络舆情,更多的是指民意,我还把它延申为舆论情况、舆论情形、舆论情绪。我们主要聊“负面舆情”。何为“舆情”?“舆情”如何产生及发酵?如何尽可能不让舆情发酵?

我把故事讲完,大家自己去判断。

第一,不予理睬。我说前段时间网上有个攻击《都市现场》的所谓评论,被有关部门发现发给我们,要我们说明并消除影响,同事问我怎么办?我说,“写个说明,然后我们不理睬它们”。因为我看到这样的文章,作者自称资深时评家,我查了他的情况,几百粉丝的微博,就是来蹭流量的,不要理睬他,他就会自觉无趣。不会形成“舆情”,放心。

第二,正确引导,不要“如临大敌”。有一年,某个大学“仙女寝室”的新闻,搞得沸沸扬扬,三个学音乐的“仙女”研究生本想让自己的寝室成为“网红寝室”,不料让自己成了“惊弓之鸟”,因为她们成了“舆情核心”,她们的寝室装饰可能引发火灾,被中国消防局@了。因为这几个研究生所在学院的书记是我同学,我看他抓耳挠腮的样子,不停地接各方电话的无奈。我调侃说,你们对这样的舆情为什么会如此地如临大敌呀?

我说,不就是几个女孩子为了让自己的寝室变得漂亮点,装了几排小灯泡吗,因为挂满了床头的帷幔,容易引起消防问题,批评教育一下不就得了。孩子们不也是为了“追求美好研究生生活”嘛。

书记告诉我说,不是这个问题,是因为你们媒体没事找事,又是这个@那个,那个@这个,还来了什么XX在线,又是什么大V。我说,只能说你们的宣传部门面对“舆情”只是一味回避造成的,这本来没什么的事情,最后搞得如此兴师动众。

我说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仙女寝室覆灭》这个标题,使得这则新闻成了娱乐新闻,媒体看“仙女研究生”几个字就来了兴趣,当然人人来蹭热点了。我看到,我也请我们媒体记者蹭了一下,做了个评论。我和记者说,让评论员平和地说这件事。最后,我们媒体评论员说:“女研究生追求美好生活值得肯定,但仙女要‘识点人间烟火’,不要出了消防事故,那可就是大事了”。我说,从“舆情”传播的规律看,这样的新闻,只要正面回应一下,第二天,保证最多第三天就“沉”了。世界每天这么多事,谁天天关心你这点事。

第三,不瞒、不“描”。瞒就可能形成那个金钱豹跑了的“瞒豹”,今天的舆论环境,要“瞒”难乎其难。回应不当,就可能“越描越黑”。

第四,正面回应,承认错误,真诚道歉,不要说假话,不要乱说话,说假话会被追着不放,乱说话会被抓着“尾巴”。

第五,突发舆情,不要不知所措。只要不是致命的问题,应该抢先运用官方渠道发布,不是各种新媒体、自媒体说得沸沸扬扬了,你还一声不吭,你还能控制朋友圈的视频、图片和文字吗?官方声音通过自身媒体加上最具公信力的媒体发布,最能消解“以讹传讹”,如果你“打死也不说”,那最后的被动一定是你自己。受众永远最后都还是相信“官方声音”。

最后,我和大家讲了两个企业处理它们舆情的案例。一是某火锅店有近两百家门店,疫情期间,有疑似感染者在某店用了餐,所有门店受了影响,老板向我求“救”。我说,第一按防疫要求关那一家店,彻底消杀,告诉公众。第二,让公信力强的媒体采访其他门店及政府防疫部门,其他门店不受影响。第三,让公信力强的自媒体人吃你的火锅并传播出去。不多久,生意重归正轨。

二是某品牌教育培训机构,因退费事件曝出100多家门店居然只有两家办理了办学许可,其他均是非法办学,舆情汹涌,上下受压。怎么办?老板一筹莫展。我说,第一,承认违规,但有情可原,向家长孩子道歉,并承诺迅速整改,办完证照。这是最需要考虑的问题,因为只有如此才能重新赢得家长孩子的信任,保住自己的市场,对企业而言,没有了市场,什么都没了。第二,不用我教,你们比我有经验,也有本事搞定别的事情。不要磨磨唧唧在这里不肯接受采访。老板恍然大悟。

最后,我说,不说了,我这人口无遮拦,说多了,稍不留意,我成舆情就麻烦了。大家哈哈大笑。

猜你喜欢

仙女公信力寝室
小妖怪和小仙女
寝室“奇葩”操作大赏
寝室闹鬼记
新时代人民警察公信力提升对策
匹诺曹遇到小仙女
发挥舆论监督作用 提升媒体的公信力
内参影响力与媒体公信力
香港红十字会公信力长盛不衰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