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西饮食文化中“家宴”的差异
——以《饮食男女》和《芭贝特的盛宴》为例

2021-11-12黄丽全

散文百家 2021年7期
关键词:家宴贝特中西文化

黄丽全

上海大学

一、《饮食男女》和《芭贝特的盛宴》

《饮食男女》是李安导演的著名“家庭三部曲”中的一部。张艺谋也曾这么评李安“他是唯一一位在中西文化中游刃有余的导演”。特别是影片中展现的中西文化的差异,冲突,和碰撞都显示除了李安作为一名国际导演所具有的智慧。李安的电影之所以能获得世界认可跟他自身的成长环境是不可分开的。他从小接受了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李安的父亲治家甚有古风,教子也极为严格,“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逢年过节在家里还要行跪拜礼。”李安在家时第一个男孩子,“我的诞生,让爸爸兴奋地整晚都睡不着觉,他百感交集地说:‘李家终于有后了!’”从这里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在李安家庭中的体现。同时他也受到了西方的思想教育,特别是在美国求学。“在伊大第一年,我经历了两个天地翻转的文化冲击。而第,到了美国全反过来,老师谈的很多都是‘性’和戏剧的关系。我因而对戏剧原理,东西方的文化差异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或许就是因为自身有了两种中西方文化思想的交融和经历感受,才能站在一个客观的角度导演出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

《芭贝特的盛宴》是根据丹麦女作家依萨克·丁尼森的小说改编而成,由加布里·阿克谢导演。电影讲述了19世纪70年代,一对姐妹生活在偏僻的丹麦北部小村庄里,潜心修道,虔诚禁欲,拒绝了爱情和事业的诱惑。若干年后,正值巴黎内战时期,她们收留了从巴黎逃出的妇人巴贝特为女仆。在小镇信仰式微,人心涣散之际,巴贝特幸运地获得了法国巨额彩票一万法郎,她感念这对姐妹的恩情,决心为她们以及镇上人做一顿丰盛的法国大餐。影片清冷的小镇氛围和极具诱惑力的食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饮食男女》中,李安通过中式“家宴”作为载体,以中式传统饮食为故事情节的隐性引线,逐渐拉开围绕在中式“家宴”下的显性中式传统家庭冲突。而《芭贝特的盛宴》则是通过法式“家宴”作为整部电影的显性主题,展现隐性下的各个清教徒组成的大家庭的矛盾。两部电影都是通过“家宴”来展示中西文化观念的不同和相似。因此,本文选择具有中西饮食文化代表性的这两部经典电影,来具体分析中西饮食文化在中国传统“家宴”和法式“家宴”的载体下展现的不同之处和相似之处。

二、中西文化中对“家”的内涵和解析

1.中西文化中“家”的地位和价值。

《饮食男女》和《芭贝特的盛宴》,因其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都是在家,烹饪的料理都是具有自己特色的家宴,围绕着“家”以及发生的冲突矛盾而展开的。所以本章从“家”的概念在中西文化中的区别说起。首先是“家”的形成。

在中国,“家”代表着的不仅是家人,“它被赋予了更多其它的文化含义在里面。儒家作为孔子开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支柱,它所指的`家'是从`穴'从`泵',原意是部落祭祀,男性祖神的宗庙所在地,它是部落的中心,象征着以父权为中心的权力机构。”中国浓厚的家庭观念在《易经》中也有体现,中国人用天地来代表父母,在中国人的意识中,天是属于阳性的,地是属于阴性的。

因此,家庭生活对于中国人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人从降生到老死的时候,脱离不了家庭生活,尤其脱离不了家庭的相互依赖。家庭是这样这个包围了你,你万万不能摆脱…家庭生活得依赖关系这样强有力,有了它常常可以破坏其他社会关系,只少了中间一层障壁。”所以家对于中国人来说,是奋斗的价值目标。特别是对于受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享受家庭的“天伦之乐”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一种向往。这也是为什么《饮食男女》中老朱特别强调注重每个星期天一次家宴的团圆。通过中式“家宴”美食的共享,让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家庭更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是中国人无法离异与拜托的生存/是情感和心理的寄托。

而“家”在西方的文化当中,却没有背负着如此沉重的负担。现今英文中使用的这个词是从拉丁语转借过来的,指的是人和财产,这与现在的家庭概念是不一样的。亚里士多德也说过“家庭是指人类为满足日常生活需要而建立的社会的基本形式。”从《圣经》中,我们就可以看到亚当和夏娃因为偷吃禁果被赶出伊甸园而建立了家庭,但是这种家庭模式是以夫妻为主要家庭关系的核心家庭模式。他们的儿女们都离开父母的家庭创建自己的家庭,而与中国人几世同堂的家庭文化是决然不同的。西方文化中的家庭观念包括三个层面的意义一是以家庭的生物性基础存在的。二是家庭是一个经济组织三是家庭还是一个政治单位。在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中,家庭首先关心的是其生物性,强调共同体内个人的个性。在西方社会中,“最重要的价值观念就是个人主义,这种观念在美国尤为显著。从广义上来讲,个人主义起源于十七世纪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所提出的一系列理论,他认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是自然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此最为强调的就是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自我的权力得到认可。所以,家庭在西方人的眼中,只是一个暂时停留的港湾,不会在自己的心中留下太多的牵挂,因此就不会像中国人那样在心目中占据如此之高的地位与价值。《芭贝特的盛宴》里,虽然清教徒规律的牧师老父亲时刻让女儿们严格遵守清教徒禁欲的戒律,不许享受美味的法式家宴,但是她们不会像《饮食男女》中的女儿们一样被强烈的父权制家族制中国传统家的文化所影响,可以更快更有利地突破束缚,争取自由。

2.中西文化中“家”的解构。

在《饮食男女》和《芭贝特的盛宴》中都存在着家庭之间的矛盾,并且通过影视展现了中西方家庭的解构和重构。本章节通过分析两部电影表达的不同解构和重构来了解中西饮食文化差异。首先是《饮食男女》的解构就表现在“家庭的模式和家庭的伦理道德上。”

《饮食男女》中,家庭的模式解构和家庭伦理的解构在这部电影中都是最彻底的。家中的小女儿闪电式获得了自己的爱情,并发生了未婚先孕的现象,最先离开家。而大女儿一直处在自己编织的一个爱情梦里,在这个幻想之梦被揭穿之后,她主动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并以很快的速度跟对方结了婚,也离开了这个家。最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父亲,李安曾说过,前两部电影是子女让父亲失望,而在这部电影中却是父亲让子女失望。当父亲在餐桌上宣布自己跟锦荣的恋情时,三个女儿都表现出了强烈的不满。大女儿对锦荣说“好了,锦荣。不要再说了。”小女儿说到“是不是弄错了”二女儿对父亲说“爸,你疯了,你在胡说什么”在大家都以为父亲会跟锦荣的母亲在一起的时候,父亲却突然宣布跟自己女儿的同学组建成一个新的家庭,随后父亲也搬离了老屋。只剩二女儿留在了家里面,但是老屋却也已贴上了“已售出”的字样。传统的中国家庭已经彻底解构了,取而代之的是四个新的核心家庭。

《芭贝特的盛宴》里,家庭的模式解构从法国大厨芭贝特的到来开始逐步瓦解。在芭贝特未到来之前,她们在父亲的引导下,拒绝了世俗的婚姻幸福,全身心地献身于宗教事业,并且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吃咸鱼粥的简单生活。芭贝特到来后,为了感激做了一顿丰盛法式家宴。她的盛宴整个准备和烹饪过程,将法国菜的色、香、味发挥得淋漓尽致,令人垂涎欲滴。对美味的渴望让玛蒂娜和菲利帕两姐妹逐渐打破以节制和禁欲为中心的牧师父亲的权威。晚宴时,在严谨遵守父亲教条的姐妹花从陌生、排斥,到被美味击中,所有禁欲的教条统统被抛到了脑后。从未享受过如此盛宴的她们把昂贵的红酒当成了葡萄汁,每个人的心情却异常轻松。这一个执着恪守于清教徒主义的保守家庭从不敢直视面对自己内心真正的欲望到逐渐追逐自己内心自由的渴望。相对于《饮食男女》中传统中国家庭成员的纽带解构,《芭贝特的盛宴》则是西方传统家庭的观念在家宴中重新定义家庭得到升华。

三、中西“家宴”体现的相同点

1.家宴中包含的情感寄托和维系。

《饮食男女》中总共出现了六次家宴。从第一次聚餐开始,四个人围坐在一大桌菜前,三个女儿都因为家宴推掉了在外的约会,看似是和睦的一家人,父亲端出菜,坐下来欲言又止。本是每次老朱想通过家宴来维系跟女儿的情感,结果矛盾随着家宴增多越来越突出。“一开始的父女之间用美食也无法维系的情感,到最后一顿父女之间都有了各自情感的归属,饮食与情感的关系环环相扣。”父亲那电话里细心的教授鱼的做法,以及女儿评价菜的味道,都是亲情,爱情等等情感的寄托和维系。

《芭贝特的盛宴》虽然家宴的次数只有一次,但是却是极尽奢华的法式家宴。由于牧师父亲清教徒的保守禁欲家训压抑姐妹花内心的对自由的渴望,芭贝特为了帮助她们,在她精心制作的家宴中包含了自己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美好食物的享受和追随。在她的法式家宴中包含了法式浪漫自由的情感寄托和希望教徒们打破隔阂的情感维系。

2.家宴:矛盾的双重催化剂。

在两部电影中,家宴都是推动矛盾的进一步发展同时也是不断解决矛盾的催化剂。《饮食男女》里,老朱的第一次家宴因为二女儿说出了老朱作为名牌厨师开始味觉不行,老朱的父亲权威受到挑战。随着家宴次数增加大家的矛盾也在不断显露出来。最后一次家宴,小女儿直接说了自己未婚先孕要搬出去,老朱也开始放下自己执念过新生活。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的建构在一次一次的家宴聚会中逐渐瓦解。《芭贝特的盛宴》中,原本互相猜忌,充满隔阂的清教徒们,以贫困为美以吃咸鱼粥为荣看似恪守清规其实一直在压抑自己内心。过于严格苛刻的教义压抑着整个小镇居民的内心。而芭贝特通过一场盛宴,在享受美食的过程中,让大家放下猜忌敢于直面自己的真实欲望放下虚伪的教条教义。

猜你喜欢

家宴贝特中西文化
新春家宴
新春家宴
书介:《中西文化关系通史》
百家宴 吃出“家”味道
On the Effects of English Subject Educa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of Campus Culture
如何克服语言教学中中西文化差异
从电影《推手》看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
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的“意”与“象”
最美妙的40%
英语加油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