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教学中人文素养的培养

2021-11-12

长江丛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典作品人文精神人文

扬州大学

一、人文素养的概念界定

在西方,英语单词“Humanism”指代的就是中国人所说的“人文精神”,当然,在文艺复兴时期,也有人将其称为“人文主义”。“人文精神”蕴含了丰富的内涵,主要蕴含的是以“人”为主的思想理论,包含了对人性的解读、对人性的重视,关注人的精神解放,人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也有人简单地将它看作是一种人道主义精神。

人文素养在小学生的身上主要体现为:能够正确的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即懂得爱护环境,善待大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即懂得遵守一些简单的社会规则,如交通规则、学校校规等,并学习适应社会生活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与同伴的关系,与亲友的关系等,懂得礼貌待人,真诚友爱地与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关注自身的发展,积极挖掘和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明确学习的目标,知晓学习的意义,感受学习的快乐,踊跃地参与能促进自我成长的课内外活动。小学语文教学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重要意义。因此,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向学生传递蕴含着丰富人文精神的相关知识,以这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性

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这两大特点,人文性主要体现在学生通过语文知识的学习,形成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工具性则体现在语文能力的提升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创新意识的提高。人文素养关注的是人的感性世界、生命的价值、生活的美好境界,重视人的想象力、感知力、创造力等的培养。

我国在高等教育中逐步增设了许多人文学科课程,规定学生选修人文课程,必须修满相应学分才可以毕业,由此可见,高校开始重视对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教育。如今,在基础教育领域,也要强调对小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这是教学改革的趋势,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让学生在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中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中华民族的印记。少年强则国强,小学生有必要从小渗透学习人文知识,培育民族精神,坚定民族复兴的信念,争取将来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重视语文学科人文性的开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凝聚中国力量,铸造民族之魂的有效途径。

三、小学语文人文素养培养的目标

人文素养主要体现在知识和精神两方面,人们在学习文学、历史、哲学以及艺术的课程中获取人文知识,而精神修养是建立在人文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出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其他国家的文化中所蕴含的文化自信、创造意识、责任担当等元素是“人文素养”在小学语文课程中的必要体现,我们应运用多元的方式不断丰富它的内涵,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培育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除了知识层面的学习以外,还应在实践中丰富人文素养,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应从多个角度出发。品读经典名著,扩展广度;倡导精读教学,推进深度;建设校园文化,提升高度;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渗透人文精神。语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培育进程里不能忽视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状况,重视其在培育工作中的重要意义。语文学科课程中,不能把知识点的掌握作为唯一目标,还应在此基础上,注重对学生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培育和正确道德观念的形成,做到“教学生做人”与“教学生求知”的统一。

四、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缺失

我国许多地区中小学语文教师的人文素养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不发达地区和一些偏远贫困地区。许多老教师虽然具有丰富的语文教学经验,但思想比较保守,中规中矩,在讲授名篇名作教学中也是采用老一套枯燥干瘪的教学方式,学生听起来只觉得索然无味,反而让学生对这些好的作品产生了厌恶抵触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语文教师自身没有阅读的习惯,文学知识储备匮乏,在解读文学作品时读不出其中的趣味,自然也就讲不出文字背后传递的意义和精神,更谈不上把学生带入作品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文学世界畅游的过程中培养起人文素养。

(二)语文教学对人文素养不够重视

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对学生进行人文素养的教育和培养具有重大的意义。但在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却很少有教师会有意识地去训练学生的人文思维,也不会在教学设计中创设学生能感知和体验的人文情境。语文教师们更注重的是教学目标的完成,关注字词的识认与书写,句式的分析只停留在考试要考的层面,将学生的思维固定化在一个标准答案。为了迎合家长们对高分成绩的追求,语文课堂变成了应试的训练地,一篇篇经典优美的课文被分崩离析地拆解,学生将老师总结出的课文“思想”工整地抄在书上,依靠机械地重复记忆,最后将它“完美的”呈现在考卷上。在这种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想不被重视,甚至老师还没去启发学生思考,课件就已经给出了“正确的答案”,长此以往,学生很难在语文学习中体会和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知识若不能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想,就无法真正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

(三)人文素养教育方式过于成人化

近年来,核心素养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关注的热点话题,学校教育对人文素养的关注有一定成效,但是落实到各学科的教学工作中去,就暴露出很多问题,如:给学生选取的人文素养的学习素材脱离了学生的日常生活,导致教育内容过于成人化、抽象化,不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其次,由于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吸收不是主动行为,而是教师道德式的强行灌输,所以学生形成的道德观念只停留在思想层面,在面临道德问题时,学生头脑中的道德认识很难转化为道德行为,因为只有学生内心真正认可了的观念,才会内化为他的思想,进而才会在生活中努力去践行它。

五、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策略

(一)重视对经典作品的精读教学

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人类历史长河中宝贵的文化遗产,作为中华儿女,我们理应把中华文明中蕴藏的知识精华和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传承下去。这是我们身上肩负的历史使命。小学语文教学中对经典作品的解读,就是一种渗透人文精神,传承民族文化的知识盛宴。语文学科本身的独特魅力就在于其内在的灵魂,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对经典作品的精读教学,根据每个阶段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文学作品,对于低段小学生可以引导诵读《三字经》《千字文》等,中段学生可以引导学习经典的寓言故事、神话故事,高段小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加强对四大名著这一类作品的学习。

在精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适宜的教学方式,主要的教学目标:一是要通过教经典作品,教会学生怎样去阅读,掌握不同文本的阅读方法。二是在教师与学生的共读的思维碰撞中,激发学生写作的灵感,训练学生发散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在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养成思考的好习惯。三是以语文教材本身为中心,引导学生向外延伸进行与之的相关课外阅读,充实学生阅读的知识库。四是在经典作品的浸润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成长为一个真诚善良,乐观积极,有责任,有担当的青年。

(二)提升教师的人文素养水平

语文教师提升自身人文素养水平最简洁有效的方式就是阅读,大量的阅读不仅能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还能从不同的文学作品吸收新鲜的思想观点,转化原有的思维方式。在阅读时,尤其要选择经典作品,不断去汲取经典作品中丰富的精神养料,与此同时还应该做好相关的阅读记录,可以通过写随笔,书评等形式生成自己的阅读感悟。在学校中积极参与教师与学生的读书交流会,发表自己的观点,学习他人分析作品的新视角。在阅读中构建自己人文教育领域的知识体系,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当语文教师具有高水平的人文素养,才能在语文教学中发现人文知识,传递人文精神,丰富人文情感,加强人文熏陶。

(三)人文素养教育内容生活化

语文教师在选择人文性的教学内容时,要遵循各年龄阶段小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现有的知识和能力水平。基础教育阶段的人文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生活实际展开,从生活当中学生熟悉的人、事、物出发,挖掘具有人文教育意义生活素材,先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在教学中适当穿插适宜的、符合教学情境的人文素材,进而采用启发式和探究式教学的方式引发学生思考,此时,教师通过讲解和启发将生活实例与教学素材巧妙地联系起来,让学生在探究实践中感悟其中的人文思想,体验到学习的真正价值,从而真正实现精神上的成长。

(四)创设人文素养的教育环境

在基础教育阶段,为了促进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开展,创设适合的人文素养教育环境显得尤为重要。在创造情境化、生活化、人文化的教学情境之前,需要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这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起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关注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信任学生,支持学生,以真诚的态度去对待学生,与学生保持平等的对话,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想法,必要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关注和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自在,宽松的心理环境,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表达真情实感,这样教师的人文教学才能深入学生的内心,进而实现对学生人文思想的熏陶和人文素养的培养。

猜你喜欢

经典作品人文精神人文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读经典作品的体会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試述梵高经典作品
为什么读经典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人文社科
共鸣经典 感应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