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博物馆英文翻译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为例
2021-11-12■/
■/
“梦幻黄山,礼仪徽州。”黄山市,不仅坐拥壮美的自然风光,而且有着悠久的徽州文化。因此,本文以我国一级馆之一——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为例,通过实地考察,分析馆内展板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工作现状,并提出相应翻译原则及解决对策。
一、现状分析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共两个展厅,分别是“走进徽州”和“天下徽商”。其对徽州地理文化及馆内珍贵藏品进行英文宣传是“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重要举措,值得肯定。但通过深入研究,笔者发现馆内展板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工作仍存在一些不足,亟待完善。经归纳整理如下,望引起重视:
(一)翻译不够准确
1、译名不一致
笔者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内,发现不少文物名称或注解的英文翻译出现不同表达方式。如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分别译为Qianlong times和Tongzhi year,而较为统一准确的译法为Qianlong period和Tongzhi period。同一个专有名词,其英文翻译在同一个博物馆内应当保持一致,甚至在不同的博物馆也要保持连贯、统一。
2、语法不严谨
时态方面:在题为《新安大好山水》的展板中,唐朝诗人李白的诗句“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翻译为“People walking in a clear mirror while birds flying in afolding screen.”。作为一句完整的诗句,译文应符合句子的语法标准。而“walking、flying”是两个并列的短语,译为“In a clear mirror people are walking while on afolding screen birds are flying.”更恰当。
词性方面:在展板《徽州文化的形成和崛起》中,原文有一句“又凭借徽商雄厚的物质基础,致使徽州文化空前繁荣和强大。”其译文为“And for the strong and rich material basic of Huizhou merchants,Huizhou culture come in to prosperity and strength.”。此处“基础”为名词,却在翻译时误用了“basic”这一形容词。因此,笔者认为此句更准确的表达是“And for the strong and rich material base of Huizhou merchants,Huizhou culture came in to prosperity and strength.”。
单复数方面:馆中印纹双耳陶罐的翻译为Earthenware jar with double ears and wrinkle。从展品实物来看,陶罐上有多条花纹,且wrinkle为可数名词。因此,结合文物名称英文翻译首字母大写的原则,译名改为Earthenware Jar with Double Ears and Wrinkles更符合实际。
(二)文化不够凸显
1、中式翻译思维较严重
部分文物名称翻译时没有突出其蕴含的地方文化内涵。“口含钱”被译作“Gold Coin in Mouth”,在外国人看来,指的是嘴里的金币。而实际指的是死人入殓时,在其口中放置的一枚铜钱,这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葬俗。单纯的中式思维直译无法反映这枚铜钱的特别之处,应加以注解,体现其文化意义,可译为Coins(sometimes gold,put in a person’s mouth after his death les the suffers starvation in the nether world)。
在展板《徽州人与徽州》上,“北宋宣和”直接音译为“BeiSong Xuanhe”,其中“北宋”指的是朝代,“宣和”指的是年号,应当予以区分。应改为“Xuanhe period in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甚至还可以为年号“宣和”添加注解—during the reign of Emperor Huizong—。
2、部分展板解说词及文物名称未译
笔者实地研究发现,和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内展板及文物名称的中文解释相比,英文解释明显不够。如“天下徽商”展厅中,《助夫经商》、《“红顶商人”胡雪岩》等展板都缺乏英文解说词。而徽州女性和徽商胡雪岩恰恰是徽州文化的代表,其英文翻译的缺席,易造成外国观众对徽州文化产生误解和偏见,从而削弱对外宣传的力度、深度和广度。因此,建议在此类中文解说词后追加英文翻译。
(三)格式不够规范
1、书名格式
中文书名使用小书名号“《》”与其他专有名词进行区分,而英文书名在印刷体中多采用斜体格式。但在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中,部分书籍名称英文翻译都使用大书名号“<>”且没有用斜体。如《新安景物约编》译为
2、首字母大小写
作为专有名词,在翻译时,文物名称中每个单词的首字母都需大写(除中间虚词外)。然而在本馆中,存在不少首字母大小写并存的情况。如《祁门县志》、《歙县志》翻译为Qimen County annals和Shexian County annals。作为书名,annals首字母应当大写,改为Qimen County Annals和Shexian County Annals更妥当。
二、对策建议
(一)总体原则
博物馆解说词及文物名称以信息型文本为主,而博物馆解说词及文物名的翻译,其目的在于向读者传达信息,介绍文物背景,属于外宣文体。前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局长段连城曾指出,对外宣传材料的英文翻译主要存在两个症结,一是“甲型病状”,即“语法错误和用词不当”,二是“乙型病状”,即译文“难懂或不懂”。因此,对于外宣翻译及文物翻译的原则,国内译者进行了诸多探讨。如黄友义提出“外宣三贴近”原则,师新民提出文物名词翻译四原则。在此基础上,仅以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为例,笔者认为地方博物馆在英文翻译工作中应遵循以下原则:
1、准确性
作为应用性文本,地方博物馆内的英文翻译应当忠实原文,合乎语法。要尊重作品及文物,不可擅自删改内容,做到选词准确,概念清晰,表达流畅。否则易被受众曲解,起不到有效传播地方文化的作用。
2、文化性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历史文物各具特点,如一颗颗明珠,镶嵌在人类文化宝库上。它们反映的是一个国家及地方的文化属性,因此,在对解说词及文物名称进行翻译时,应反映当时的文化内涵,体现当地的文化特色,必要时予以注解。
3、规范性
地方博物馆展板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翻译属于外宣文本,其格式、排版应当尊重英语本族语者的使用习惯,符合英文的行文规范。否则对外宣传效果会大打折扣。
(二)具体措施
作为研究地方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的场所,地方博物馆是国内外公众获取相关知识、欣赏文化瑰宝、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因而博物馆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的高质量翻译显得尤为重要。但以目前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的英文翻译为例,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并且经研究发现,它们也是众多地方博物馆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笔者建议以地方博物馆翻译原则为基础,从三方面提出建议:
1、培养专业翻译队伍,提高译文准确性
博物馆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的翻译必须做到文字内容精准,它要求译者在时态、用词等方面不容有误,掌握专业术语的正确表达,并通过各种翻译策略与方法将原文内容最有效地表达出来。因此,译者应不断地学习和更新翻译知识和理论,切实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翻译人才队伍,尤其是地方博物馆翻译人员的培养,是地方博物馆的英文翻译质量的保证。
2、加强文化内涵研究,凸显译文文化性
博物馆翻译还要求译者做到文化内涵相符。因为博物馆涉及大量中国文化特色的词语和概念,许多藏品具有鲜明的本土文化意义,很难为英语读者所理解,所以译者应通过阅读历史文献,文物介绍等充实自己的文化储备,具备文物常识,并通过考察学习国内外博物馆及相关英文网站,培养跨文化意识,进行中西方思维的灵活转换,让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透过地方博物馆走出去。
3、严把审核校对工作,确保格式规范性
作为外宣文本,博物馆解说词及文物名称的翻译是外国读者了解中国历史与文化的途径,必须做到格式规范。因此,相关部门应高度重视地方博物馆的翻译工作,统一博物馆翻译的标准。翻译人员在展览前应进行详细审核与严格校对,避免翻译内容在博物馆呈现时出现书名、大小写、标点符号等各种低级错误,从而为中国地方文化的“出口”披上一层美丽的外衣。
三、结语
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反映出古徽州的方方面面,通过收藏与阐释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各种记忆载体,使中外读者对这种地域文化更为理解热爱。它是地方博物馆在中国大地上的一个缩影。它们各具特色,是历史的见证、智慧的结晶,更是对外宣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馆中展板解说词、文物名称的英文翻译与城市形象、文化交流、个人理解、汉语地位息息相关,因此,博物馆英译工作不容忽视。本文通过对中国徽州文化博物馆部分展板解说词和文物名称的译介,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希望引起有关部门和博物馆行业的重视,共同促进地方博物馆的对外宣传工作,让中国优秀地方文化能够用忠实、地道的英文表达出来,从而走向广阔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