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风小说中特定中华文化元素的英译研究——以《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部分《山海经》元素的英译分析为例

2021-11-12尹崇嘉

名家名作 2021年7期
关键词:山海经目的论英译

尹崇嘉

近年来,随着网络文学的日渐流行及人们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视程度的不断提升,融入并依托中国古典神话元素及中国古代历史元素等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创作的古风小说受到越来越多国内读者的关注和喜爱。其中一些尤受读者追捧的作品,更凭借电影化和电视剧化改编传播至海外,进而引发海外观众对原著小说的兴趣与关注,使一部分古风小说被翻译并推向海外市场。唐七以《山海经》为背景创作的《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海外影响力在同类型作品中尤为突出,其英译版在英语读者群体中也收获许多关注。但同时,英译版中也存在译者相对弱化原著里中华文化意象元素的翻译,原著中出现的部分《山海经》文化元素在英译本中存在翻译缺失或被误译的现象。导致这一翻译现象出现的因素值得进行讨论研究。本文着重探究《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者翻译目的对其翻译产生的影响,并分析译者关于原著中部分《山海经》文化要素的翻译体现了哪些翻译目的,忽视了哪些翻译目的,总结归纳出译者在翻译同类型作品中面对特定中华文化元素时应当权衡注意的翻译目的和原则,以期对译者日后英译古风小说时涉及的中华文化元素翻译提供建议。

一、研究文本及相关研究浅谈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作为一部古风小说,在国内外均获得一定关注。作为其创作依托和文化内核,《山海经》本身即为中国古代典籍中一部独具特色的奇书,持续吸引研究学者的关注并有英译版流传。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山海经》英译的讨论研究已经出现并不断丰富。以下简要介绍《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和《山海经》,并归纳部分国内学者对《山海经》英译的研究。

(一)研究文本简介

近年来,取材自中华传统文化元素并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为亮点的古风小说得到读者越来越广泛的关注与喜爱。网络上对于“古风”的定义趋于一致,将其定义为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调,融合中华传统文化要素发展出较为完善的音乐、文学、绘画等艺术形式的一类新型文化。目前学术界虽对“古风小说”尚无确切定义和深入研究,但根据研究人员对中国最大的网络搜索引擎“百度”下设百度小说库的观察,“古风”与“玄幻”“言情”“宫斗”“仙侠”等类型平行,作为独立的搜索类型存在,即“古风小说”被归类为某种文学类型。

《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为唐七所著,是融汇《山海经》文化元素创作的古风小说,以古雅清丽而又诙谐幽默的文风述说青丘上神白浅与天帝之子夜华历经三生三世的曲折爱恋,呈现给读者一个关于上古神话世界里神仙们悲欢离合、爱恨交织的动人故事。该书在国内读者中反响热烈,几经再版,由其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和电影在2017年陆续上映播出;其英译版To the Sky Kingdom同样受到海外读者欢迎,于2016年在美国亚马逊正式上市后一度位列亚马逊官网中国小说销售量第三名。

(二)部分相关研究归纳

《山海经》作为《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创作取材,其本身包含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涉及地理、生物、民俗及神话等诸多内容,展现出远古时代的风土人情;其在中国古代神话和社会研究方面的价值吸引了学界的关注:“《山海经》是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一部具有独特风格的‘奇书’,号称‘中国上古百科全书’,是研究中国古代神话的瑰宝,亦是研究上古社会的重要文献。”《山海经》以其特有文化价值吸引学者将其英译传播至海外。近年来国内学者也关注《山海经》英译并从不同角度切入,对译者和译文进行分析研究。目前关于《山海经》英译版的研究多选取安妮·比勒尔英译版作为分析文本,现归纳部分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

有学者注重对译本的研究,分析特定专有名词的翻译:归类书中各专有名词并分析比勒尔的译本,总结出中西语言文化差异、译者对中国古汉语和文化相关知识了解有限、源文本有复杂性和争议是造成误译的三个因素;分析比勒尔采取意译的优点,从翻译目的角度强调平衡语言与文化差异的重要性,提倡针对不同词的翻译应“对症下药”而非一味音译的翻译策略。

有学者从译者的角度分析,对译者的翻译思想、翻译行为、译者主体性进行探究:从译本切入发现比勒尔采用对专有名词逐一翻译的注释式翻译技巧,进一步发现翻译技巧体现了译者再现原文的翻译思想;从译者所处环境、译者对翻译文本的态度及翻译目的角度分析,发现译者在翻译中也受其个人背景经历等影响; 从王宏与比勒尔英译本的对比研究探索译者主体性在译本中的体现,发现主要在文本选择、翻译策略、翻译风格及读者意识方面体现译者的主体性。

目前学者对《山海经》英译本研究虽逐渐增多,但并无对包含了《山海经》文化元素的古风小说英译的研究,未关注到《山海经》文化元素在这类型小说中英译的情况。

二、理论框架及运用思路

“目的论是由德国的一些翻译学者始创的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目的论的倡导者们试图把翻译从源语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译入者的新视角来诠释翻译活动。目的论的法则是: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论的核心强调翻译行为受其整体翻译目的影响,翻译活动的进行必出于一定的翻译目的。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译者而言,其对原著中《山海经》文化元素的翻译也是遵循了其翻译目的的需要。以下归纳部分国内学者对目的论的阐释,并简要阐述本文运用目的论进行研究分析的思路。

(一)部分目的论相关阐释归纳

目的论作为功能派翻译理论发展的重要成果,已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理论,而近年来国内学者对翻译目的论的研究也日趋丰富成熟。

有学者以客观批评态度对其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分析其优点、局限以及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的突破:其优点在于挣脱了对等翻译施加给翻译的限制并使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受到关注、得以发挥,而其局限性则表现在实践运用中过分关注理想化的目的而忽视实际语境下对翻译的需要。其在翻译理论研究方面有三大突破,即:承认翻译是一项复杂的、带有目的的行为而非单纯的语言转换,对翻译行为本身研究进一步加深;关注翻译行为的参与者,注意到文本以外的人为因素对翻译的影响;认为翻译是一种文化比较活动,将翻译置于更为宏大的文化层面进行研究。

有学者以目的论为指导,进一步归纳在汉英翻译中应对中西文化差异采取的翻译策略,从文化差异方面分析目的论的指导作用:根据不同翻译目的而采取不同翻译策略,以期妥善处理翻译中存在的文化差异问题。

(二)目的论在本文中的运用思路及方法

以目的论核心概念进行分析,则《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的译者对原著中《山海经》文化元素的翻译必是出于某些特定翻译目的,而这些特定翻译目的则应是遵循了目的论下具体运用原则的产物。

目的论下有四大运用原则:强调翻译目的决定翻译行为和过程的目的原则,译文须兼具可读性和可被译入语读者接受的连贯性原则,译文须忠实于原文的忠实性原则,译者需协调与原作者及各方关系并对原作者忠诚的忠诚性原则。本文以目的论下四大运用原则为切入点,分析译者对原著中《山海经》相关文化要素做出的翻译是受何种翻译目的主导,注重和体现了目的论四大运用原则中的哪些原则,忽视了目的论四大运用原则中的哪些原则。

结合对译者的访谈录及对翻译委托方相关材料的参考,本文的研究主要注重从以下层面解读目的论四大运用原则:目的原则主要探讨译文的文化交际功能,即译本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和偏好及对原著文化内容进行了良好传达;连贯性原则主要强调译本可读性与流畅性满足译入语读者需要;忠实性和忠诚性原则基于分析译者对原著文化元素的理解程度而谈论译文对原文的忠实度,及分析译者是否协调并满足原作者和客户等多方面对原文化传达的需要。

三、整体翻译目的浅谈及译文具体案例分析

根据目的论核心概念,整体翻译目的是翻译行为和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因素。译者对《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中《山海经》文化元素的翻译主要受其侧重实现的目的指导,而实践中亦有来自各方的需求应纳入考量。本部分从译者、原作者、翻译委托方及读者角度分析整体翻译目的,并分析译文具体案例对上述翻译目的体现及翻译原则运用的实际情况。

(一) 整体翻译目的讨论

对作品的整体翻译目的中除考虑译者倾向的翻译目的,也应关注到其他各方需求等因素。

英译版问世后在美国亚马逊销量排名一度靠前,有媒体对译者进行了专访。在访谈中译者陶丽萍(Poppy Toland)提及自己的翻译经历。她表示,原著中含大量中华文化元素和意象,文化细节处理较困难;并强调西方读者喜欢阅读快节奏、紧凑的小说,提及西方文学远离原作者化风格的倾向。从访谈分析可得知译者更注重使译文符合西方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兴趣,倾向遵循运用连贯性原则和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的目的原则。

原著作者唐七接受《齐鲁晚报》专访时表示,自己对上古神话有浓厚兴趣,原著的创作初衷即是出于对《山海经》和上古神话的喜爱。考虑到作者的创作初衷,依目的论忠实性和忠诚性原则,对原作者意志的尊重也应归入整体翻译目的。

翻译委托方亚马逊将该书作为帮助中华文化“走出去”的作品之一进行翻译,有通过此书向海外传播中华文化的意愿。依目的论忠实性和忠诚性原则,应在整体翻译目的中协调委托方的需求。

根据亚马逊官网书评,大部分读者表示对该译本内容满意,也有部分读者表示希望在译本中看到更多中华文化相关背景知识,依目的论忠实性和忠诚性原则,在翻译整体目的中须考虑协调读者需要。

(二)译文具体案例分析

译者侧重的翻译目的一定程度上指导对原著《山海经》文化元素的翻译,译文则主要体现译者侧重的翻译目的,而弱化或忽视整体翻译目的中的其他目的。

案例1:

原文: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是为青丘。

译文:Qingqiu was in the center of the Great Desert, not far from the Eastern Sea.

译者的语言简洁直白,易于译入语读者理解,符合连贯性原则及适应西方读者阅读兴趣的翻译目的需要。但其对“东海之外”和“大荒”的翻译有误,中文语境下“大荒”并非仅指荒漠,而是泛指偏远荒凉之地;“东海之外”表明地理位置在东海范围之外,并非 “离东海不远”,结合访谈中作者表明的文化细节处理难点,误译可归因于作者对中华文化理解不够深刻,未实现传达原著文化内容的文化交际目的。

案例2:

原文:便是这些草,也着了浑敦、梼杌、穷奇、饕餮四大凶兽看着。

译文:...except for that growing in Yingzhou,which he kept guarded by the four ferocious beasts of Yingzhou.

原文中“浑敦、梼杌、穷奇、饕餮”在译文中无具体翻译,仅以“the four ferocious beasts of Yingzhou”一带而过,译文虽简单易懂,符合连贯性原则及西方文学语言特色的文化交际目的,但完全忽视忠实性和忠诚性原则。

案例3:

原文:……南海的鲛人族发兵叛乱,想自立门户。

译文:...the Shark Clan from the Southern Sea had sent their troops out to revolt, vying for independence.

“鲛人”在中华文化中不等同于“鲨鱼族”,而是含有特定文化含义。译者弱化中华文化元素翻译,一定程度上忽视忠实性原则。

译者偏重实现的翻译目的使译文忽略或误传对原文的文化内容阐释,译文中的误译现象和漏译现象应是受其影响的具体表现。

四、总结

以目的论四原则分析英译版《三生三世十里桃花》,获得以下两点结论:1.原著中《山海经》文化元素在其英译本对应翻译中,存在部分内容未译出及误译的翻译现象,其产生应是基于译者倾向的翻译目的,即译者在翻译时主要注重依从连贯性原则和译文交际目的中译者着力于满足译入语读者的阅读喜好,相对忽视了对原文的忠实性翻译原则和忠诚性翻译原则。2.译者对原文中涉及的《山海经》特定文化元素了解认知有限,且未完全协调好与作者和客户间的关系,一定程度上忽略了亚马逊集团中文全球推广计划希望通过翻译该作品使中华文化走出去的目的(因《山海经》为本书创作的文化内核,因此该书文化内核在翻译中的显现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意义深刻),作者基于对上古神话故事的浓厚兴趣,依托《山海经》作为背景呈现文学作品的创作初衷,以及部分读者对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相关背景知识的需要。

基于所得结论,建议译者在英译同类型古风小说时,不可一味追求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阅读习惯和满足他们喜好的目的,更应遵从对原文和译者的忠实性,呈现原著所含有的文化元素的内涵及背景知识,协调各方以满足整体翻译目的的需要,使海外读者对中华文化有更深入透彻的了解。

猜你喜欢

山海经目的论英译
顺应论视域下“中华老字号”企业简介英译的翻译策略
翻译目的论下江苏菜系英译研究
山海经夫诸
从目的论角度看中药药名英译
目的论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小”的英译
略评法学论文篇目之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