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墓葬美术中“事死如生”观念浅析
2021-11-12乔楚
乔 楚
自原始社会以来人们一直对生命的存在与消亡有着极大兴趣,当人们认识到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就产生了身体虽然会消亡但灵魂会永存或去往另一个世界的观念,因此就有了无数的对人死后将去往何方、如何去的幻想。不论是死后升天,还是求仙问道求得永生,或者是佛教所宣扬的来世论,这些观点都没有将死亡看作是终结,体现了中国古人的生死观,也正由于此,中国古人秉承着“事死如生”的观念,无论是华丽的壁画还是丰富的陪葬品,都表达了人们希望死者在死后的世界也能享受生前生活的美好或帮助死者灵魂更快升天畅游太虚的愿望。
一、“事死如生”观念的哲学渊源
从中国古代神话中关于“西王母”这个角色的描述,可以看出中国古人将生与死统一的观念。“西王母”在中国古代神话中一直是掌管着死后世界的神。《山海经》中这样描述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擅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可见其面目可恶,凶残至极。然而《淮南子·览冥》中却记载神话中后羿曾上昆仑山向西王母求取了长生不老药,可见西王母不光掌控着死,还掌握着生。
生与死不断轮替,如此一来,“生与死”就和“醒与梦”等同了,死亡变成了一场终将会醒来的梦,人们减轻了对死亡的恐惧,开始将目光投向了死后的世界,并开始对来世幻想。
与此同时,又产生了“魂”“魄”的观念。《礼记·郊特牲》中提道:“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古人认为“魂”是人精神的主导,“魄”是人肉体的主导,健康的人身体中的“魂”“魄”是结合在一起的,而当人死亡后,“魂”与“魄”就会被迫分离。“魂”升往仙界,而“魄”则随肉体一同葬于地下。
不论是认为人死后会复生,还是相信人死后“魂”会升天进入仙界,这都成了中国古人“事死如生”的原因。甚至在传统道德中也做出了这样的规定。作为儒家的一部重要典章制度著作,《礼记·中庸》中也提出了“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这样的观点,甚至影响了后世许多人,他们为了显示自己的“至孝”,不惜花重金为先辈修建陵墓祠堂,极尽奢华。
二、“事死如生”观念在西汉墓葬美术中的体现
长沙马王堆一号墓为西汉长沙轪侯利苍妻辛追的墓葬,帛画出土时覆盖在内棺之上,上宽下窄,呈“T”形。古代为了引导死者的灵魂升天,需要用到“引魂幡”,其上绘制日、月、星等图像,叫作“画幡”,《续汉书·礼仪志》中记载汉武帝出殡时:“立乘,四马,先驱。拼之制,长三初,十有二游,曳地,画日、月、升龙。”这说明汉武帝出殡时,也用到了“画幡”来作为引导灵魂的“引魂幡”。 而马王堆一号墓中的这幅“T”形帛画,也正是作为引导墓主人灵魂的“引魂幡”。
帛画的第一部分天界景象中,有绘有金乌和蟾蜍的日月,其中金乌栖息于扶桑树之上,再往下有神龙盘旋,各种神兽神鸟组合成了奇异的墓主人向往的天界。卜千秋墓中的日月形象旁边还绘有伏羲和女娲的形象,在中国古代伏羲往往代表着日,而女娲往往代表着月,所以伏羲和女娲、日与月总是成对出现。在马王堆一号墓“T”形帛画中月的下方,绘制一女子呈奔月状,学者普遍认为这一形象代表的是嫦娥奔月,也有学者认为这一形象表现的应该是墓主人升天的场景,其表现的主题是长生不死与升天成仙。卜千秋墓中同样有关于墓主人升天的壁画,在13块砖块连成的画面上,伏羲与女娲被分隔开,中间绘有乘龙凤升天的墓主人夫妇,前有持节方士引导,旁有青龙、白虎、朱雀等神兽相随,又有一下跪的仙女,为西王母派来的使者,指引二人升天。
长沙马王堆汉墓“T”形帛画最下面是表现一个踩在两条交尾的大鱼上的巨人,他举起了整个人世间,其所象征的是阴间世界。画面的中间部分也是画面的中心,为一个拄杖老妪的形象,其后有几个随从,前有两人跪迎,这个老妪即墓主人辛追。画面两侧是神龙与云气相随,又有两羽人为指引,《楚辞·远游》中说:“仍羽人于丹丘兮,留不死之旧乡。” 因此在中国古代,羽人是“长生不死”“羽化而登仙”的象征。西汉卜千秋墓中同样也出现过羽人的形象,在卜千秋墓的门额上绘制一“人首神鸟”,同样也代表着对墓主人能够成仙的期望。而羽人的形象出现在此,更表明了这一部分表现的主题,即墓主人升入天界前的场景,可以看出墓主人对死后升天成仙的渴望。
三、“事死如生”观念在东汉墓葬美术中的体现
内蒙古和林格尔墓壁画中除了传统的祥瑞图案和成仙主题外,还包含了大量对墓主人生前生活的描绘,和林格尔墓属于多室砖室墓,内部前室、中室、后室、墓道等一应俱全,为呈现大面积墓室壁画提供了条件。和林格尔墓壁画表现了墓主人生前从“举孝廉”开始,直至升迁到“使持节护乌桓校尉”的各类出行图可以看出随着官职的升高,墓主人出行的随从也越来越多,场面愈加宏大。从前室经通道北壁直到中室东壁的“宁城图”,绘制的正是乌桓校尉府所在的宁城,壁画上的宁城图可分为宁城南门外、宁城县、护乌桓校尉幕府三部分,其中护乌桓校尉幕府占据了图中很大的位置,城中守卫森严,城阙、壁坞错落,表现了乌桓校尉府的宏伟。
墓中还有壁画“百戏”图,画面中有一人弄丸,一人舞车轮,一人舞剑,左上角为墓主人,一边饮酒一边观看表演,人物皆生动有力,场面热闹,生趣盎然,给人们展现了一幅生动的东汉时期市井生活场景,反映了当时人们热闹的生产生活场面。墓中还有大量描绘庄园、农耕、畜牧等的壁画,表明了这一时期的土地兼并现象普遍,出现大量私人拥有的土地,也说明了这一时期农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比较稳定安乐。墓室艺术逐渐世俗化是汉代以来墓室美术的一个大趋势,这表明了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现实生活,更愿意把目光投向现实生活的美好,逐渐重视自己在现实中的价值,而不是一味地向往升天成仙。
四、“事死如生”观念在魏晋墓葬美术中的体现
在马鞍山发掘的孙吴朱然墓的墓葬规格极高,与盛行薄葬的曹魏墓葬差别巨大,墓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大量的漆器,许多漆器底部印有“蜀郡制”“蜀郡作牢”字样,应该为蜀地所制,朱然曾与陆逊一同大败蜀军,因此这些漆器也有可能是作为战利品被埋葬的。
朱然墓中的这些漆器表面都绘制了精美的图案,其中有一个木胎漆器的表面绘制着一幅“宫闱宴乐图”,该图以红色为底,边有纹饰,有各类人物共55个,人物旁边大多有榜题。
“宫闱宴乐图”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宴会,展现了世俗生活的真实场景。图中外围表现的是宴会中的宾客,左上角有一帷帐,帷帐中坐着三人,一名男子坐在中间,身边一左一右是两名女子,男子的身形比其他人都大一些,帷帐外还有一人侍奉,身边榜题“黄门侍”,可见该男子应该就是皇帝。帷帐一侧为一排跪坐的人物,人物身边都有榜题,可知这群人中有“皇后”“平乐侯”等,说明这些人物都是当时的贵族。在观看者中间,有乐队、杂耍,一人舞剑,身旁榜题“弄剑”二字,一人弄丸,身旁榜题“弄丸人”三字,还有一大一小两人相对,身旁榜题分别为“长人”“株人”,所表现的应该就是供宫廷贵族娱乐的巨人和侏儒。从画面的内容可以看出这是一次奢靡的宫廷宴会场景,贵族们相聚在一起饮酒作乐,展现的是在当时动荡的社会中贵族们追求享乐的生活态度。
除了“宫闱宴乐图”外,朱然墓中还有大量反映现实生活及风俗的漆画,如“童子对棍”“梳妆”“驯鹰”“狩猎”等,展现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画面。这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进步使这些工艺品的制作技巧获得了很大的提高,画面的表现力也更强,能够运用更多的工具材料表现更为复杂的画面。并且人们的目光也不再拘泥于宗教神学,而更多地关注世俗生活,追求现实的享乐,墓葬美术也更偏向于表现写实的风格。
五、总结
中国古代一直奉行的“事死如生”的观念几乎引导了汉至魏晋所有墓葬的修建,而这其中又受到了道教、佛教、儒家等不同思想的影响,还有地方风俗、统治者观念和死者经济状况的影响,汉至魏晋的墓葬美术中所体现的“事死如生”观总体来看是由宗教神学占主导走向了写实生活占主导,人们的观念从最初的向往成仙、来世、灵魂升天变为更乐于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